​姜夔词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除夕之夜沈宏非发来一则信息:“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正是姜夔的《丁巳元日》。按夏承焘先生考证的系年,此词作于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姜夔43岁。这一年从正月初一到十六,他作了5首鹧鸪天,后4首按夏先生说法,都与所谓“合肥女子”有关。夏先生在1956年专门有一篇论文,考证姜夔词与“合肥女子”的关系。他认为这段情事最早见于姜夔大约是33岁时所作的《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燕燕、莺莺,夏先生认为是一对姐妹。佐证这是一对姐妹的说法,夏先生认为《解连环》里还有“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姜夔许多美丽的词肯定都为情事郁积而成,《水龙吟》一词在“红衣入桨,青灯摇浪,微凉意思。把酒临风,不思归去,有如此水”之后,就明确有“我已情多,十年幽梦,略曾如此。甚谢郎也恨飘零,解道月明千里?”而夏先生锁定这情事就是持续20年的“合肥”相思,证据就因为多首词中流连于“淮南”。《淡黄柳》前记“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元夕有所梦》中有“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说明他一直来往于合肥之间。这种持续的浓郁情感,证明他不是如温庭筠、柳永般只是沉迷于声色场中的逢场作戏,这也是姜夔词能清雅的一个根本原因。姜夔词中最早的一首《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作于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按夏先生的系年,他22岁,第一次出门远游。之后10年“行迹不详”,夏先生以淳熙十三年所作的《一萼红》、《霓裳中序第一》、《小重山令》与《浣溪沙》4首词来考,认为合肥情事就发生在这10年间。这4首中有两首写梅花,《一萼红》以梅开始到柳结尾,这就把姜夔写得最好的词都与这情事连接起来。夏先生认为,发生情事处是一条柳巷,因为《淡黄柳》一词小序就注明“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之后垂柳就变成重要意象,直接使用其意境的就有20来首。而姜夔总共留下词80多首,写梅花的就有18首。夏先生认为,这是因为与“合肥女子”分别都在梅花盛开之时,所以追念情伤只能以它为背景。其中最直接的是《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以此情感来解读《暗香》与《疏影》,就解答了王国维当年在《人间词话》中曾有“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的不屑。夏先生认为,王国维此说,是因为不知道“合肥情事”与此二词的关系。

古人评论姜夔词的好处是“清空”,这“清空”是相比较温庭筠与柳永而言,也就是脱软媚而出。虽也写柳昏花瞑,但是瘦石孤花,就有些苍劲味道。我以为姜词好处,一是确实简到极处意境横溢,如“池面冰胶,墙腰雪老”、“虚阁笼寒,小廉通月”、“槛曲萦红,檐牙飞翠”,这意象怎么也咀嚼不尽。二是因精雕细琢,似乎在不断追逼中,意境也就层层脱俗。比如翠啼春晓、桃红柳绿本来是俗的,但他用成“野梅弄眉妩。屐齿印苍藓,渐为寻花来去”、“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红与绿的味道都改变了。再到“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悲壮出来了。再如写落日时分,衰草愁烟,“愁”字本来成俗,他以“乱鸦送日”一“送”,味道曲折了。写夜色,“波心荡冷月无声”、“月啼云阶里,爱良夜微暖”,冷暖好像都在近旁。姜词中名气最大的是《暗香》、《疏影》。这两首词都写梅花,我把前一首看成后一首的铺垫,把两首词连缀起来,其中精工之妙,前首“旧时月色”在“几番照我”前用个“算”字,变成极其微妙。“而今渐老,都忘却”后用“春风词笔”,让你有无穷联想。“夜雪初积”中“红萼无言耿相忆”,在梅花零乱春夜里“翠尊易泣”,“翠尊”是饰以绿玉的酒器,在夜岚背景下,色彩漂亮极了。后首“苔枝缀玉”,将梅花娇怯在苔枝上,再配“小小翠禽”。早春梅枝上当然不会有苔藓,但这就夸大成了清致。这梅花清寒的影从白天到黄昏到月夜,延伸到深宫旧事,先如雪片飘落到美人蛾眉,接着又叹春风全不管怜花惜梦。最后结尾“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暗香如丝缕渗入。两首词明面上不着一点悲愁,清苦都在香屑弥连之中。

姜词好处在冷香袭人——如他自己词中的句子“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姜夔是个漂泊之人,他的一生本来经历了高、孝、光、宁4个朝代,但历史与当时宋金关系的现实好像与他都无关系。他只游走在自己的寒烟单薄、翠凋红落之间,他的词由此称为“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姜夔的好词,我以为都作于他寓居湖州与杭州的20年间。按夏先生的系年,淳熙十四年萧德藻将侄女嫁给他,资助他在湖州安家,这一年他34岁。庆元三年他43岁移居杭州。这20年间,他基本每年都在江浙名士之间游荡,真正不为俗事之累,不需作洒脱状,放荡自由,这清雅与清奇也就是骨子里的。姜词中,我最喜欢的是《八归》:“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筱墙萤暗,蛩藓阶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每一句都值得回味再三。

按夏先生考,姜夔生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这一年秦桧死。他卒于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活了67岁,最后死于中风。■ 读书姜夔疏影暗香文化梅花

上一篇: 意大利面之年
下一篇: ​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