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诺华转向“仿制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马丽萍)

​是什么让诺华转向“仿制药”?0( 魏思乐 )

2月底,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的诺华宣布,它以83亿美元收购德国赫素制药公司的全部股份和Eon Labs公司67.7%的股份,并入旗下的山德士公司(Sandoz)。这一并购方案使三家重要的非专利药品制药公司的优势合而为一,从而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药生产商。

诺华的英文名字Novartis源于拉丁文“Novae Artes”,是“新技术”的意思,本来是要做创新,可显然也愈发看重提供专利过期、质优价廉的通用药品。脚踏两只船,让公司的立场在很多时候无法自圆其说。被药界质疑并颇有争议的策略的背后,是狼狈不堪的制药业现状。

上世纪90年代,降脂药(Lipitor),伟哥(Virgra)和新兴止痛药(Vioxx)等一系列产品上市,让制药业变得无坚不摧。90年代末,在其他行业备受经济萧条折磨的时候,华尔街的投资商们却在制药业发现了一片乐土:这个领域的股票价格欣欣向荣,给股东们带来了滚滚的利润。

但所向披靡的势头接着便被产品研发不足的现实打断。“研发外包变得越来越普遍,很多公司不得不把研发中心往中国、印度等成本低的地方转移。”某基金公司研究医药板块的高级分析师对记者说。

大量专利到期更是让制药商们的窘境火上添油。全球最大的药品信息公司IMS提供了一份资料:在2004年到2008年间,葛兰素史克的销售额中,有44%的产品将到期;默克有35%;辉瑞有25%;诺华和强生各都有18%的产品专利到期。曾经未雨绸缪的制药业在岌岌可危的研发瓶颈下,愈发显得青黄不接。

​是什么让诺华转向“仿制药”?1( 诺华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品制药公司 )

这并非全部。2004年9月30日,默克公司宣布召回止痛药(Vioxx),因为服用该药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这在华尔街掀起了轩然大波。制药业的坏消息连连,在华尔街股市的表现很糟糕,陷入下跌趋势,连带整个医疗卫生板块下跌,落后于华尔街股市的其他板块。一位在制药业从业多年的管理高层说:“这两年是我20多年来,经历的最黑暗的时刻。行业不幸,丑闻不断和‘贪图暴利’的指责,把制药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推向了最差,有的人甚至把它跟烟草业等同起来,这是何其不幸?”

各国医疗系统也显得越来越不堪重负。“用药的可负担性”被不断地拿出来讨论,人们把矛头对准了几家大厂商,这在美国表现得尤其厉害。许多州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已向法院控告制药公司,在专利期内通过不合理定价攫取暴利,相当一部分大公司正面临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反托拉斯调查。在欧洲,公众健康机构已经对药品价格采取更加不妥协的态度。缓解种种矛盾的出路之一就是通用药品的生产,在专利过期后大量使用非专利药,替代专利药品。这两种药的价格差别很大。在美国专利过期的药品,价格往往占专利药的1/10。使用了非专利药,厂商的成本马上就会有大幅度的降低。

​是什么让诺华转向“仿制药”?2( 魏思乐预计此次收购在未来三年内每年为诺华带来2亿美元的收益 )

诺华合并后的产品组合,几乎囊括了所有预计将在今年内失去专利保护的主要药物成分。德国赫素是德国第二大私营非专利药品生产商,在欧洲拥有很大的影响。Eon Labs公司则是一家迅速崛起的美国非专利药品制药公司,与德国赫素制药具有战略伙伴关系。在2005年到2009年之间,这些公司的产品若在美国销售的话,预计销售可达到690亿美元。“合并完成后的3年内,预计每年将节约成本两亿美元,其中的50%将在头18个月内实现。合并以后的优势主要来自于节约了的生产成本。”公司的全球总裁魏思乐说。

这无疑会使诺华在下一轮的竞争中,抢滩更好的制高点。其实,直到两年前,业界还把诺华当作一个沉睡的欧洲巨人,这家在1996年由瑞士山德士公司和汽巴-嘉基公司合并的企业,只能算美国市场的中层厂商,根本无法与默克公司或辉瑞公司抗衡。美国是所有欧洲制药商获得大量利润的地方,因为在这里,处方药的价格更高,而且不管价格多高,医生们都愿意开新药,而诺华缺少在这个世界上利润最大的处方药市场进行营销和销售的力量。诺华公司的很多药品所进入的市场不是过度拥挤就是尚未成熟,通过并购来实现发展是诺华的既定战略。诺华的非专利药分部山德士继2003年斥资8.76亿欧元收购斯洛文尼亚的大型非专利药公司LEK之后,又于今年相继收购了加拿大和丹麦的两家非专利药公司Sabex和Durascan。

2003年,诺华公司的非专利药物销售额同比飙升了60%;2004年,诺华在世界的排名稳健上升。在美国《商业周刊》按市场价值的排序中,诺华公司名列世界第21位,在医药行业排名第3位。敢于打破大制药商忽略非专利药生产的魏思乐总裁也被《金融时报》评为“过去25年里最有影响力的欧洲商界领袖”第一名。

可操作上并不是那么容易。诺华脚踩“专利”与“非专利”两个领域,给企业带来了管理上的麻烦。专利药厂家和非专利药厂通常是对立的两个阵营。生产非专利药品的厂商都比较小,他们总是希望在专利刚一到期就能获得生产权,进入市场;专利药厂却总是尽可能地延长专利期限。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李振福介绍说:“在美国,两个阵营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和对方打官司。山德士是一个非专利药公司,有任何专利药过期,它一定得抓住这个机会;而专利药的创新,诺华也一定要保持。”

“这种战略是否很成功,只有时间可以告诉我们。不过,我们确实处于一种矛盾之间,专利药和非专利药牵涉到政府公关,这一套政府公关的队伍,一边要跟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说这个药不能过期,一定还得再延长,那边就说药物一定要马上过期,有时候会比较矛盾。”李振福说。

诺华并不是这条道路上的惟一行者。刚刚合并的赛诺菲和安万特,也建立了独立的非专利药的部门,顺应这种潮流。中美史克总经理谢炳福向记者表示,葛兰素史克也会对中国非专利药市场加大投入。■

海归老总的新任务

——专访诺华中国区总裁李振福

“就像诺华收购德国赫素一样,就职前,我自己给自己做了个人评估和调研,并去诺华总部了解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想法和期望。”“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有追求的目标。我的使命和目标是保持诺华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在销售额上名列前茅,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不是短期的,而是持续、长期的高速发展。现在制药行业有一定的信任危机,我希望我们会成为在行业内有信誉,在中国最成功的,最受尊重的制药企业之一。此外,一个企业还有很多需要做好的东西,比如经营好在中国的发展。”李振福雄心勃勃,并向记者表达了收购本土药企的意愿,“营销要做到行业最好,企业要有很好的文化,让大家有归属感,有凝聚力,这就是我的使命”。

这位新掌门人,去年结束了在美国18年的工作生活生涯,回到中国。李振福1986年从北航毕业,随后到美国芝加哥攻读工科硕士。毕业后他做过短暂的工业产品营销工作,加入芝加哥普里茨克(Pritzker)的家族企业。这个家族作风低调,拥有世界上著名的凯悦集团。李振福先做投资分析,然后进入该家族旗下另一个工业集团——美联集团内部,做战略投资顾问,为普里茨克家族考察在中国的投资并协助建厂。

回国前,李振福在该家族一家1871年成立的洋行任总裁。18年中,李振福在美国涉猎了投资,战略咨询,工业企业和市场营销等行业。制药业,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诺华与中国的合作可以追溯到百余年前。它的前身之一嘉基公司,早在1886年就开始在中国销售染料。1987年,北京汽巴-嘉基有限公司成立,汽巴公司与诺华公司合并成诺华以后,在1997年成立了中国总部。

诺华目前在中国投资约1亿美元,在北京、上海等地有4家企业,员工约有1700人,2004年,诺华中国是诺华集团在全球的表现最为突出,它的突出贡献是,以成本价向非洲供应治疗疟疾的复方嵩甲醚。■ 诺华医药行业药品专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