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阵痛后重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金天)

资源枯竭型城市阵痛后重生0( 我国有不少依靠采矿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资源型城市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 )

从1985年到2003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8.7%,发展势头至今不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也留下两大遗憾: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产煤大国,矿产资源丰富一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然而,随着过量开采,资源日渐枯竭,许多矿山都面临着无矿可采的尴尬局面。在一次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会上,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有不少依靠采矿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资源型城市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

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将要闭坑,约有5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按照对资源产业的依存程度,2000年我国约有178座矿业城市,其中约95座对矿业的依赖程度极大,这部分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4%;人口约7000万,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3%;矿业产值占全国矿业总产值的62%。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过去矿山职工收入位于各行业之首,现在,相当多的矿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就是对资源型城市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后果。国家矿山测量协会的会长俞昶新曾分析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因为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矿山过量开采。同时,由于开采技术含量不高,很多矿藏的开采率极低,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直接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最终造成了今天许多资源型城市发展日渐困难的窘境。

资源枯竭型城市阵痛后重生1( 19世纪30年代的洛杉矶 )

一项发改委的研究表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为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导致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丁四保教授认为,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是一个坎儿。“政治体制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时候都显现出来,整个国家再不能靠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解决问题。因此,城市经济转型,尤其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被摆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资源枯竭型城市阵痛后重生2( 19世纪50年代的鲁尔工业区 )

实际上,无论什么城市都有转型问题,靠资源吃饭不长久,靠资金吃饭有风险,只有靠科学技术吃饭、靠人才吃饭才是最长久、最保险的。

国际矿山测量协会的会长俞昶新认为,在转型中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基础,“看菜吃饭”,不光有矿产工业,而且还应该大力扶植农业和第三产业,慢慢将发展重点从完全依赖资源的道路上引导到发展综合性工业城市、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道路上来。他还特别强调了一点,利用新能源是实现“矿竭城不衰”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这点上,俞教授认为必须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只有不断探索,才可能将新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化学能的利用率提高到能够满足工业用途,资源型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完全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阵痛后重生3( 如今的洛杉矶 )

我国一些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初步取得成功。如大庆市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抚顺市以替代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淮北市以优势产业为主、发展生态城市,枣庄市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煤炭产业,阜新市退出传统的工矿业,发展现代农业。辽宁阜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惟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市。■

德国鲁尔(煤城)

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在谈及我国辽宁省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时,有些经济学家曾说过,老工业基地就像鲁尔区一样,只能衰落,无法振兴。然而,鲁尔的转型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矿业城市。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从此,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70年代后,大工业衰落的趋势十分明显,80年代问题越来越大,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的11个县市都对老工业的转型采取了许多措施。因此,为了与失业作斗争,市政府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其建设费用中有9000万马克是由欧盟、联邦和州政府资助的。目前技术园已有212家企业,创造了3650个工作岗位。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此外,鲁尔区在替代产业、环境治理和企业转制等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还启动了《煤炭补贴税》;鲁尔煤炭公司转型后也是以私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在资本运营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美国休斯敦和洛杉矶

美国休斯敦是油城走向持续繁荣的典型模式之一。休斯敦原是“牛仔(牧人)”集聚的农牧区村镇。1901年得克萨斯油田开发后,城市随之兴起和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各大石油公司总部迁移至此,形成了美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在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业开始整体下滑时,休斯敦按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加速了石油科研的开发,油气资源产业群也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同时相应带动了为其服务的机械、水泥、电力、钢铁、造纸、粮食、交通运输和通讯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美国在休斯敦设立了宇航中心,带动了为它服务的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从而使休斯敦成为全美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城市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休斯敦的模式是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完善基础产业”的顺序展开的。

美国另一个油城洛杉矶也采用这一模式实现转型。20世纪20~40年代为石油开采高峰期,洛杉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油田开发直接促进了炼油和石化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业的开发,使原本靠近沙漠的季节性牧场变成粮、棉、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陆、海、空运输发达;此外,飞机制造业、军械工业也迅速兴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现成为美国西部最大的工业中心、文化中心和太平洋东岸著名的现代化城市,即使石油资源枯竭,该市也能依托替代产业群实现持续发展。 重生能源资源枯竭城市城市阵痛资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