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辛加坡)

汗0

“说理的首先一个方法,就是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

网上出汗,既不治病也不救人,但是一个表达的方法,也是一个刺激。汗,权威的解释是人或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后有热汗、冷汗、血汗之分,美人娇喘散香汗,莽汉劳作出臭汗,宝马驰骋流淌的血汗是战功。韩非子,“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进而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与史册与人类历史的长河有了一种绵延的关系。

生理现象的汗,有三种经典场景:发汗,是清醒时主动的身体力行;盗汗,是病弱时睡眠中的身不由己;不汗,体闭而不通,或不久于世。纳兰容若于康熙二十四年因“七日不汗病故”,年31岁。汗作为人或高等动物的液体既是体征也是心性,出不出看身体,流不流是心情:“帝问会曰:卿何以不汗?会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帝问毓曰:卿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三国演义》)战战栗栗则不出,战战惶惶则如浆,异曲同工,汗已非汗非液体,而是对皇帝的一种敬仰和敬奉。

汗常与血并列,血汗、汗血。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李时珍说,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血汗的一个指向是血汗钱,劳作的收获。汗的原始结果有汗水、汗珠、汗滴、汗雨、汗浆、汗油、汗泥,所以出令如出汗,不反。汗血,劳力也。相关的汗血宝马中的汗血,一解是由于这种马长得清秀,血管比较暴露,运动后体表血流量大,因此会造成汗液如血的视觉效果。

汗出于心,表于外,但暴露于不同部位,其色彩趋向不同。汗手、汗脚,汗于手汗于脚,味事,也是自家的事。汗流浃背,多指惶恐出冷汗。《后汉书》:(曹)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关乎脸面,有汗颜,惭愧而出汗。汗颜后来泛指惭愧,但比惭愧更具体也更有形象色彩。网络中应用的汗,源于愧己愧人,取其生动和汗下时的情致,为受触动后的反应:出汗、颤抖时的千姿百态。汗像许多网络词汇一样,因心性的发挥正在走向模糊多义:紧张、惊讶、仰慕、恐惧、敬畏、震怒等等都可以汗一下,我汗。

汗的过程有蒸发、蒸腾的状貌。借汗的蒸发义,古烧酒又称汗酒,指其蒸馏法制造。唐人有酒名烧春,元人谓之汗酒。温州至今有老酒汗,是把做好的黄酒,再蒸馏而成。汗本义的过程是一点点渗出来,或一下子冒出来。汗义的发展,始于心性和心情的外化,但延伸的仍是汗的生理形态。汗在网络中的运用,始于酝酿,渲染在蒸发、蒸腾、骚动、渗出、流动的体验、描摹和夸张。于跑冒中,汗的流程在心性心情和情绪的震荡下,有一个完整的抒发。我汗,其状可描,由头到脚;其情可待,由内而外;其意也畅,“汗”出来了。

网络应用中,汗可通寒,但不尽同。寒附带有寒心、寒冷和凄楚、凄惨的感情色彩,进而表达敬畏害怕的传统意思和走向: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卡通一代,对汗和寒的形象是非常熟悉的,有经典和鲜明的原画联想,汗的原画一般是大滴汗珠在主人公门面上挂着,有滑稽也有夸张;寒的代表情景则是卡通明星樱桃小丸子左眼上的三道竖线,其状噤若寒蝉。汗的本义形象楚楚生动韵味十足,因卡通的流传而具象丰富化。汗的大量应用承载着无数个体的不同体验,情状万千,表义上有综合有模糊也有不确定,词义的发展与造句方式也处在变化和流动中。

与汗相关的前期词语,还有汗漫、汗汗,指不着边际、散漫或水势浩淼。汗出现在网络上后,也越来越应用于不同的语境,走向细微走向不可把握,有了符号化和抽象化的可能。当汗变成“虚汗”,虚化为一个热情洋溢情感蓬勃的招呼后,在丰富的色彩之外,汗的新义有可能固定和诞生,那就是老友相见,高兴:汗!或旧仇相逢,愤怒:汗!汗符号化的特例是:汗,可汗,大汗。可汗为古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对君长首领的称呼,为北魏初期统一了漠北的柔然政权最先使用。《北史》:自号豆代可汗。豆代,犹魏言驾驭开张也;可汗,犹魏言皇帝也。在古代和现代各民族语言中可汗的读法并不一致,含义也各有其说,但巨大和万能的意思是有的。这一点迎合了网络中汗字应用的丰富和广大,当为巧合。此大汗(首领)非彼大汗(流淌),但都可以很大,都是汗的色彩:大汗!也是汗的自豪: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