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线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甄黛)

“绒线生活”0

准妈的身体越来越笨重,弹钢琴坐不长,逛商场走不动,读书眼睛痛,看电视又觉得无聊,这春节的大好时光怎么过?有了,结绒线!

上海人称结绒线为“绒线生活”,做“绒线生活”的女人,在程乃珊笔下,乃是“最具海派特性的上海女人形象”。这绒线工艺,“与旗袍绣花鞋横爱司头融合在一起,构成上海近代新型海派的贤妻良母经典造型”。

结绒线,我小时候就会,倒不是跟老妈学的,而是比照着我妈的《冯秋萍编织教材》什么的,看图学样,依葫芦画瓢,自学成才。书上说,冯秋萍乃是当年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编织大王”,办学校教编织,去电台讲编织,写书教编织,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熏陶出了一大批编织爱好者和编织高手。在上海滩的轶闻旧事里还看到过,当年冯氏编织风靡一时,“恒源祥”公司的老板以100块大洋的高薪请冯小姐前去坐堂。每每冯小姐坐堂,时髦的太太小姐便将她围成一团,不停地咨询编结事宜,成为金陵东路上的一道风景。像周璇、王丹凤、尹桂芳、徐玉兰、言慧珠、李丽华等当年红极一时的歌星、影星、曲艺界明星,都争做冯小姐教材上的模特。

曾去汾阳路上的“小白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参观过,在二楼橱窗里见到一套冯秋萍为周璇编结的红色旗袍,还有一张当年周璇身着这件旗袍的照片,那真真是叫风姿绰约啊!把现在的上海小姐们“甩过几条马路”都不止。

说冯秋萍有点远了,其实近在眼前,我老妈便是编织高手,两根棒针,一团绒线,在老妈手下,可以变出万千花样。我小时候穿的毛衣,多是老妈亲手编织。此番为迎接即将“问世”的小朋友,老妈老早就织了几套婴儿毛衫毛裤。记得小学里有很多次,老师课间把我叫到办公室,我以为是犯了什么错误,要听训话、“立壁角”,谁知怯生生地走进去,女老师们却笑盈盈地拉过我的手,对着我妈新编的毛衣细细拆招!

说实在的,在我眼里,结绒线是一桩挺好的“生活”,女人结绒线,享受创造的美感,自己心里宁静快乐,也为社会添姿添彩,绝对可以说是“先进文化”。

忘说了,作为准妈,结绒线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根据身为“过来人”的女伴要求我认真“研读”的《孕产妇必读手册》第六章“科学胎教”里所讲,编织亦是胎教的一种,“手指的动作精细、灵敏,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生理活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利用这种原理,开展孕期编制艺术,通过信息传递的方式,可以促进胎儿大脑发育和手指的精细动作……胎教的实践证明,孕期勤于编织艺术的孕妇,所生孩子‘手巧而心灵’”。 手工艺生活周璇绒线

下一篇: 天下(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