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风景区除伐事件:产权内外的利益博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龙灿)

丹山风景区除伐事件:产权内外的利益博弈0( 山上随处可见一片片被砍伐的树木 )

丹山的磨难

东出叙永县城,丹山就在眼前。蜿蜒而上15公里,南北走向的丹山的狮子头上,始建于宋代的玉皇道观悄然隐蔽在漫山遍野的柳杉林中。那里是丹山景区核心。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支柱之一的丹山在5个月前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风之后,就此麻烦缠身。

丹山属于雅丹地貌,当地人叫它“红岩”。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照在红色的岩石上,红光满山,与漫山植被相互辉映,景色十分壮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重建叙永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掀起了一场全民捐款修复玉皇观的运动。叙永县提出旅游兴县的口号之后,当地政府投入巨资,一条水泥公路从县城一路蜿蜒爬到了丹山。

“2004年8月5日的大风来得很突然。1个小时以后,树梢折了,枝条断裂,被洗劫的丹山一片狼藉。”玉房观的道士如是说。

“这仅仅是丹山灾难的开始。”叙永当地居民、泸州市政协常委海内盛说,“随后,丹山经历了两次劫难。”

丹山风景区除伐事件:产权内外的利益博弈1( 木材资源短缺、非法伐木与保护林木成为紧迫问题 )

他所说的丹山劫难除了去年11月初的大雪之外,就是当地林业局所属的大安林场进行的大规模“除伐”风折木的行动。

据海内盛介绍,11月中旬,有老百姓反映玉房观所在的大安林场从9月开始,在景区核心区以清除风折木的名义进行砍伐,一些树龄长达30年的树和国家保护树种和国家珍稀树种香樟及部分鹅掌楸也被砍掉。听说此事后,他立即向当地政协进行了汇报,当地的一些环保志愿者和政协委员立即上山阻止,未果。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大安林场办理有采伐500立方米人工林木材的许可证。

丹山风景区除伐事件:产权内外的利益博弈2( 砍伐的树木有的直径达20~30厘米,有20余年的树龄 )

2004年11月12日,叙永建环旅游局接到丹山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反映后,立即上山阻止。并于11月15日以97号文件的形式紧急向叙永县政府做了专题汇报,并送抄林业局要求林业部门立即停止砍伐。在一片反对声中,大安林场在丹山的砍伐依旧。后来,2004年11月中旬,断断续续达两个多月的砍伐在消灭了数千棵树之后,被当地政府紧急叫停。而根据原计划,玉皇观后山大片原始森林中的“风折木”是他们的下一个除伐的目标。在社会舆论的强烈要求下,当地政府组织调查组,对丹山除伐事件进行调查。

事隔两个月之后,记者随着当地志愿者再上丹山“除伐”区,当地政府以山体垮塌为由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拒绝任何人进入。当记者侥幸闯关进入海拔1400米左右的丹山玉皇观景区,除了大量的树桩和地上的残枝断叶,往日遮天蔽日的柳杉林已经不复存在。从卧龙阁至祖师殿核心区域内,公路两侧的杉林和杂木几乎全部被清除。补天石附近原本密不透风的百亩杉林只留下了无数树桩。公路边,大安林场的工人正在种植楠竹。据说,这是为了恢复景观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在视野忽然开阔起来的停车场边看去,雨中的玉皇观一片萧条。

丹山风景区除伐事件:产权内外的利益博弈3( 丹山原貌 )

林区,无法选择?

据林场的工人介绍,玉皇观景区在林场的工区之内,但这个景区并没能给林场带来多大的利益。由于经营上的不顺,林场以每年8万元的承包给了私人经营,在退耕还林禁伐之后,这成了林场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大安林场现有职工100多人,加上离退人员共有近300人,林场禁伐之后,多种经营进展不大,林场效益不好,很多职工都不得不为养家糊口,孩子上学而焦头烂额。大安林场的现状就是全县林场最真实的缩影。

当地志愿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00立方米的木材,市场价格可以卖到30万元左右。年关已到,对于捉襟见肘的林场,30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如果在实际的砍伐过程中再有些变通,计划就是一个最好的通行证。实际的砍伐数量根本无法监管。而被除伐的树已经被突击抢运,当地有关部门宣称这次实际砍伐的数字只有180立方米都可能是一笔糊涂账。

大安林场的一老领导介绍,在禁伐之前,工人们的工资能拿到近千元,现在平均工资只有600元左右。在实行商业林试点砍伐之后,大安林场去年的指标是2000立方米,居全县林场之首。平均1方米是300~400元,销售收入不足百万元。另一部分收入是天保工程的收入,根据植树造林的数量拨款。所有的收入相加仅相当于禁伐前的1/6。经济窘迫在其他林场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除伐停止之后,围绕除伐程序是否合法成了双方争论的焦点。据泸州政协的人士介绍,根据《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确需砍伐的,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查同意后,报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核发采伐许可证。而所有举报人坚持认为林业局违法的理由是,叙永林业部门申请砍伐计划的报告中,丹山景区成了丹山工区,用擦边球绕开了旅游部门的监管。

林场和林业局的人都坚持认为这次除伐不是一次毁林行为,理由是因为他们一直严格按照《林业法》在行使职权。泸州市林业局局长罗太银认为,风雪摧毁了部分柳杉之后,断落的柳杉枝叶容易在地上形成饱含油脂的腐叶层,容易引发病虫害并有森林火灾的隐患。柳杉风折断后会自然死亡也是重要的原因。除伐柳杉之后改种楠竹,同样可以很快修复核心景区的自然景观。除伐有设计,经过了上级林业部门的层层审批,程序合法。他们的做法与《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有所冲突,但丹山景区没有成立景区管理处,他们是根据《林业法》的“出现风折木之后,林业部门应该立即进行清理。”的规定行事,并有人工林的计划,消除隐患。

除伐事件的直接当事人,叙永林业局林政资源股长、除伐事件调查组成员之一的王永强不愿意直接面对记者。他在《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两次电话预约采访时都只有一句话:“人家反映的不属实,政府调查组的最终结论还没有出来。”

当地林业部门的领导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柳杉作为景观树,林业部门本身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而一旦将柳杉全部砍伐改种楠竹之后,两年就可以见成效,竹子的生长需要每年进行间伐,林业部门可以得到直接的利益回报。其中还有一个依据是,丹山属于蜀南竹海的范围,景观修复容易。叙永环保人士刘星宇认为,这才是丹山除伐事件的根本动机。但人为地选择植被就意味着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的自我选择并没有被考虑。人类为什么要强迫自然服从自己的意愿?

叙永的尴尬

元月8日,由叙永县委、县政府、林业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的初步结论认为,大安林场在实际采伐的过程中是按照批准的设计进行施工,有少量的非风折木被砍伐,大安林场对采伐过程监管不力,林业主管部门工作有疏漏。而是否经过旅游主管部门,砍伐了多少非风折木,以及对丹山景区的直接影响等关键问题都没有被涉及。

所有被采访到的林业部门和政府人士都否认这是最后的结论。

曾经一度表示强烈愤慨的叙永建环旅游局的态度很快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记者在建设环保旅游局没有找到任何一个愿意说话的人,该局办公室主任肖芳在请示了领导之后答复记者:“丹山没有出现毁林事件。”但随后,该局的一些领导又委婉地电话告知记者调查此事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姓名、家庭地址。并详细地指引记者一路寻上门去。

泸州市政协常委海内盛介绍,这是他们不得已的做法。随着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当地政府就此事的定性就十分敏感。面对这一结论,当地一些职能部门不方便再做与结论不符的表态。这个初步结论背后也有苦衷。

叙永评定四川省级文化名城,其中三个重要的条件是丹山风景旅游区建于宋代的玉皇观、春秋祠、城东的明清古街,历史名城才到手不到8年,玉皇观景区先出了麻烦,一旦上面追究,不好交代。

四川是国家商业林采伐的试点省份,叙永是四川省的试点县。如果出现毁林事件,试点的资格就要被取消,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最大的麻烦是,叙永是长江中上游国家天保工程的重点县,2004年国家下拨的退耕还林专款达1亿多元。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规定,一旦出现毁林事件,就有可能导致天保专款受影响,林区的居民和林业职工都将没有经济来源。

当地政协的领导介绍,叙永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旅游兴县的发展目标。但在实际的运作中,产权、经营权、管理体制的障碍始终无法突破。在玉皇观核心景区发生大规模除伐事件之后,而当地建设旅游部门和林业部门之间因体制造成的管理瓶颈再次被摆上了桌面。丹山成为省级风景区后,应该立即成立景区管理处独立管理,但到现在为止,因林业和旅游部门没能达成利益的一致,丹山景区管理处都无法成立。

泸州市林业局长罗太银说出了景区管理局无法成立的原因,森林公园属于国有资产,经营权属于林业部门,旅游部门想无偿使用,双方无法谈拢。

据叙永建设环保旅游局办公室主任肖芳介绍,丹山风景区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被评为四川省级风景旅游区后,叙永县委试图成立景区管理局,但因利益协调无果,成立景区管理局的计划流产。丹山景区的产权和经营权属林业部门,而建设环保旅游局只能负责规划建设、旅游线路的开发、推广等业务管理。在这种多头管理下,任何工作都只能协调进行。人家一旦要绕开他们,他们毫无办法。

换句话说,林业部门没有开发和经营旅游景点的能力,而旅游部门没有经营权,他们做的一切推广工作都是为他人做嫁衣。■ 丹山林业产权利益除伐风景区博弈三农内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