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总统说事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 《三月广场上的漫步者》以委婉和客观的态度再现了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生命的最后阶段 )
法国电影人对自己的幽默和讽刺特长一直赞赏有加,看不起好莱坞的弱智,但他们也有被美国同行藐视的死穴:法国电影从来不敢拿当代政治人物说事,从戴高乐历数到希拉克时期,不说开涮,连正面表现“高、大、全”也没有试过。这是非常奇特的一种政治默契,也没人说得出从何时开始又为何如此。同为影像,法国电视就无所顾忌多了。著名的电视频道Canal+有一当家节目“木偶新闻播报”,每天出镜的就是漫画化的木偶政治人物:总统希拉克、从前的总理若斯潘、现在的政坛大红人萨科尔奇,还有远在美国的布什等一干人,都被日日编排讽刺一番,收视长红。李安电影《卧虎藏龙》大热的时候,正是法国当年总统大选,编导安排“木偶人”希拉克和若斯潘身着黑色夜行服,在爱丽舍宫飞檐走壁、暗器对决,打得难解难分,政客之间明争暗斗的把戏叫观众看得好不开心。而法国电影界就逊色多了,只是偶尔借片中小人物的台词过过嘴瘾罢了。《三月广场上的漫步者》第一次打破了这个传统禁忌。密特朗去世不过9年,关于他的各种政治和私生活传闻都没有定论,让这样一个依然充满神秘和争议的公众人物变为影像,导演和演员都在犯险。当银幕上出现密特朗在浴室里的裸露镜头时,观者的吃惊程度可以想见。
电影改编自1996年的法国畅销书《最后的密特朗》。在密特朗生命的最后两年,他对年轻记者乔治-马克·贝纳穆非常信任,和他聊了很多个人感受、艺术见解。贝纳穆在他去世后写了这本书,出版后也是掀起大波大浪,密特朗的追随者指责他编造了大量的下流情节。书中年轻记者这个角色给了导演充裕的拓展空间,影片尽可能地避免了对密特朗身边人的描述,比如各位部长、手下亲信以及他的情人,全片完全以正在寻找生命出口的年轻人——生命末期直面死亡的老人这样一种对话关系来展开,影片像是对死亡的倒计时,从政治到历史,从爱情到哲学,垂死总统的最后15个月充满了人生的隐语。影评认为该片既非传统的传记片,也不是什么政治类型片,它成功的三大关键词是:接近死亡——权力——政治话语。
密特朗的家人和追随者对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反感程度超过预期。密特朗夫人达尼埃尔表示她绝不会去看这部片子。密特朗的私生女儿玛扎丽娜·潘若在提前看了该片后,声称里面的人物和自己的父亲根本不是一个人,没有可比性。伊夫·圣·洛朗时装王国的创始人、“密特朗之友”协会主席贝热,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都是密特朗的密友,他们曾在影片计划开拍的时候就站出来反对过,现在更是希望密特朗家人的抗议能够阻止影片上映。为了证明围绕该片的争议之激烈,媒体披露了一个小细节:有一段场景是总统去世前的最后晚餐,垂死的密特朗大口吞食一只食米鸟(ortolan)。本来是个没有特别寓意的镜头,但因为这盘中餐在法国属于保护类动物,问题就敏感了。密特朗身边的人坚决否认总统曾经吃过这种东西,最后的折衷办法是,观众在公映的片子里再也看不到这个镜头了。但是导演也坚持保留了很多带来争议的对白,其中最为出格的一段,是密特朗和年轻记者谈起他对女人的兴趣爱好,总统坦白地承认喜欢“年纪大一点的,最好是北部人”,“喜欢演员,但模特不在此列:你可以爱慕她们但无权触碰”,“中意浅棕发色的女人。金发女人根本不存在,仅供杂志封面使用罢了”。看到这里,观众难免要把那些曾和密特朗总统传过绯闻的女人按照这个标准遴选一遍,暗中窃笑。这是额外的八卦收获了。和好莱坞总统片相比,《三月广场上的漫步者》已经非常内敛和谨慎。不说那些拿总统开涮的喜剧片,点名道姓以总统为批评靶子的大片就在4部以上。1995年尼克松去世不到一年,大导演奥利佛·斯通就拍了传记大片《尼克松》,对“水门事件”毫无避讳,后来又邀请凯文·科斯特纳等全明星阵容出演了引起巨大争议的《刺杀肯尼迪》,以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对刺杀肯尼迪提出阴谋论的真实事件为主题,公开指向前总统约翰逊,质疑肯尼迪案件的调查结论。1998年克林顿还在总统任上,性丑闻正闹得沸沸扬扬,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风起云涌》已经大爆政治八卦,片中演绎的那一对总统候选人多处影射克林顿夫妇,特拉沃尔塔演的总统性生活混乱、善于作秀,艾玛·汤普逊演的夫人言辞锋利、作风强悍,让人分不出电影和现实,大胆得令人咋舌;著名影星西恩·潘主演的2004年新片《刺杀尼克松》则直接地抨击了布什。和这些拿总统说事的好莱坞片相比,《三月广场上的漫步者》简直就是和风细雨。
有意思的是,对这部电影大加贬斥的玛扎丽娜也在2月里推出一本新书《无言》,以日记的形式披露了她和父亲之间那段秘密生活。7年前玛扎丽娜的私生女身份被公开之后,曾出版过她的第一本小说,发行6万册,一度跃上畅销排行榜,被人拿着和少时成名的女作家萨冈好比了一阵,可惜也只是热闹了一时。这本新回忆录的预期发行量为20万册,估计将再次进入畅销书之列。朋友也好,对手也好,对密特朗的兴趣都从未消退过,这是法国历届总统都没法比的,在这一点上站在不同阵营的书商和制片商都有共识。■
两个漫步者
(
《三月广场上的漫步者》剧照 )
导演罗伯特·盖迪吉安(Robert Guediguian)拍了这部影片后,法国影评界说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马赛口音”。他是码头工人的儿子,亚美尼亚和普鲁士人的后裔,从小在马赛的贫民区艾斯塔格生活长大,所以盖迪吉安先前拍的12部电影,全部是关于马赛贫民区普通人的故事,自称为“街区电影工作者”。他的工作班底也从未更换过,包括男女主演,都是些相貌平平的人,从青年演到中年。1980年第一部长片《醒悟者:最后的夏天》便使他受到关注,并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的角逐,然后接连制作了几部发行量很小的电影。1998年票房上获得极大成功的《马里于斯和让内特》(Marius et Jeannette)让他大翻身,他的妻子、女主角阿丽亚娜因此片获得了该年度恺撒奖影后。2002年他执导《马丽·诺和她的两个情人》,三个中年人温情脉脉的伤感爱情在欧洲获得极大好评,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第13部《三月广场上的漫步者》突然改弦易辙,讲述对象从最底层人物跃升到最高层。令观众和同行都非常吃惊。但在片中,评论说仍然可以找到他的一贯基调:对比强烈的光和影,对华丽的固定机位的抗拒,还有那种平实和直接的镜头语言。在盖迪吉安的片子里,剥离角色身份,便只有人性最真实自然的呈现。
影片的最大看点则是扮演密特朗的79岁老演员米歇尔·布盖(Michel Bouquet),“伟大的布盖完成了他这一生中最伟大的角色”。那是密特朗,也是一个面对死亡的老人,他和角色保持着距离,却深入灵魂,连密特朗最亲近的人也觉得表演无可挑剔。■
(
《三月广场上的漫步者》剧照 )
( 密特朗的私生女将用《无言》展示父亲最真实的一面 ) 说事电影节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