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的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宝)

Pi的故事0

加拿大人扬·马特尔是位文学青年,他在大学里学习没有任何职业前途的哲学,毕业后在餐馆洗碗,帮别人种树,还做过保安——他一定是个孤僻的、不合群的、经常发呆的保安,上班时常常走神。他注定是个坏保安,因为他天生是个好作家,上帝给了他伟大的想象力。马特尔想象力的结晶,就是获得2002年布克奖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姚媛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Pi是16岁的印度少年,他最精彩的故事是在太平洋上227天的漂流。父亲带着全家和他经营的动物园从印度搭船驶向加拿大,船沉了,救生艇上只有Pi一个人,还有一只斑马,一只猩猩,一只鬣狗,一只孟加拉虎。如果为这五只动物安排一条食物链,顶端是孟加拉虎,末端是Pi。结果斑马、猩猩、鬣狗都死了,Pi却活了下来,他以人的智慧动物的方式与孟加拉虎相处相助,最后得救。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幻漂流故事。但阅读时你会被吸引,感觉十分真实。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说:“生活就是故事。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故事。而好故事要有想象力。”马特尔后来补充说人类最有想象力的层面是宗教。Pi在15岁的时候“像狗招引跳蚤一样招引宗教”,皈依“像恒河一样平静流淌”的印度教,“像燕子一样迅速、像救护车一样急迫的”基督教,“像做健美操一样与上帝交流”的伊斯兰教。他相信甘地老爹的话“所有宗教都是真实的”,“选择怀疑作为生活哲学就像选择静止作为交通方式”,他因为热爱上帝而同时皈依三教。上帝大概有点眼花,你要打开三扇窗才能让他看见你的爱意。Pi漂流生还的故事应该是神的奇迹。

小说结尾,轮船公司的两个日本人向Pi调查货轮失事经过,Pi讲述了他与孟加拉虎的漂流,日本人很吃惊,但是不相信。于是Pi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救生艇上没有动物,只有一个水手,一个法国厨师,Pi和Pi的母亲。水手死了,被法国厨师分尸,厨师还杀死Pi的母亲,Pi杀了厨师。Pi问日本人:“你们更喜欢哪一个故事?哪一个故事更好,有动物的故事还是没有动物的故事?”日本人说,有动物的故事更好。Pi说:“谢谢。和上帝的意见一致。”

如果动物的故事是真的,Pi编造没有动物的故事是因为人间的凡庸肠胃消化不了神的奇迹;如果没有动物的人生惨剧是真的,Pi编造孟加拉虎是因为只有最高的想象力才能帮助人类从苦难中解脱。谁知道呢?

Pi不读“屁”,读“派”,就是圆周率Л,一个最真实最神秘的数字。

上海现在的人文局面可以用“半吊子”来概括,真正腹有诗书,能扪虱谈古娓娓而道的高士屈指可数,刘衍文老人可以算一个。他的新书《寄庐茶座》(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以老人而记旧事”,不但当行,而且出色。

《茶座》中最出色的部分是“《石语》题外”,以陈衍、钱钟书的议论为话头,畅论民国文人,笔下人物有黄 、梁鸿志、郑孝胥、章太炎、梁鼎芬、黄侃、林纾、严复等等。刘衍文点评人物,不如《石语》中陈、钱那么痛快直接,但他材料充分,遍采各家之说,加上宅心仁厚,往往比石遗老人中肯。

民国文人最是色彩斑斓。《茶座》中涉及的多为遗老,还有一些后来成了万劫不复的汉奸,但他们的国学教养和诗文才华后来的文化人几乎无人能及,他们的想法和处世态度也很复杂。

郑孝胥在清亡前夜分析天下大势说:“政府之失,在于纪纲不振,苟安偷活;若毒痛天下,暴虐苛政,则未之闻也。故今日犹是改革行政之时代,未遽为覆灭宗祀之时代。彼倡乱者,反流毒全国已利他族,非仁义之事也。此时以袁世凯督湖广,袁果有破革党、定乱事,入为总理,则可立开国会、定皇室、限制内阁责任,立宪之制度成矣。使革党得志,推倒满洲,亦未必能强中国。何则?扰乱易而整理难,且政党未成,民心无主故耳。然渔人之利其在日本乎,彼将以华人攻华人,而举国糜烂,我则以清国遗老没世矣。”料事之明似乎还在同时代的革党人士之上。入民国后,卖字有“三不书”之例:语及易代之事者不书;改事民国者不书;品格不高者不书。品格不高者中有哈同、罗迦陵夫妇,有盛宣怀父子。如果当时身死,没有后来投靠日本人组织满洲国之事,郑孝胥真还称得上有为有守,大节不亏。 故事动物Pi孟加拉虎文化

上一篇: 后来
下一篇: 唐朝C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