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袁越)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0( 嘻哈乐的四要素:涂鸦、打碟、霹雳舞和说唱,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当你了解过这段历史之后,会发现,它是一种很美国的文化,同时也是很大众的文化,因为这一切的目的都为了让人开心 )

涂鸦:墙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实用的画布

哈莱姆、皇后区、布鲁克林、格林威治村……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亚文化圈子。布朗克斯是其中惟一一个和美国本土连在一起的街区,也是纽约最穷的街区。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就被黑人和来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占领。他们住在政府修建的设备简陋的贫民公寓里,外面是破败的街道和荒芜的杂草。整个布朗克斯到处可见涂写得歪歪扭扭的帮派符号,混杂着“厕所文学”似的猥亵图案。美国报纸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个原始人聚居地”。

如果布朗克斯的壁画永远停留在帮派标签的时代,那后人恐怕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可是,几个有绘画天赋的人出于对简陋的帮派标签的不满,开始自己设计新标签,从此,这些帮派符号变得好看起来。再后来,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帮派画家终于意识到,墙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实用的画布,他们开始行动了。从此,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涂鸦诞生了。

真正意义上的涂鸦艺术家大多数都和帮派无关,他们都是来自底层的穷人,喷漆罐和颜料都是从商店里偷来的。他们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从此纽约的墙上出现了警世格言。他们都是一些有才华的人,许多绘画方面的新鲜笔法,尤其是美术字体由此出现。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一群极富表达欲望的人,他们没有报酬,心甘情愿地常年出没在纽约的黑夜里,为的只是让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为了和帮派的“贴标签者”,以及头脑简单的涂鸦者划清界限,他们把自己叫做作家,而不是画家。

第一个被报纸提及的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现在1971年的《纽约时报》上,这篇报道是第一篇比较严肃地讨论涂鸦文化的文章。很快,涂鸦者们就不满足于静止不动的墙了,他们打起了地铁车厢的主意。纽约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地铁系统,铁轨像街道一样遍及整个纽约市。那时,上早班的纽约居民经常会惊讶地发现,昨晚还好好的地铁车厢突然变成了一个流动的涂鸦展览会,上面画满了五颜六色的图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一个个气泡,充满了动感。最绝的是,换了一趟车,居然还是一样的图案。于是,他们记住了一个签名:Phase 2。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1( 2.当今的嘻哈教主Dr.Dre )

这个Phase 2是7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涂鸦画家,他原名叫隆尼·伍德(Lonny Wood),伍德是个黑人,极富才华。他创造的“气泡字母”是布朗克斯涂鸦风格的最佳代表,被誉为是涂鸦界的迈尔斯·戴维斯。继Phase 2之后,纽约的涂鸦又经历了多次风格转变,出现了三维字母,列车动画(一系列人物动画,地铁列车开起来之后人物就活动起来)等一系列新创意,一批有才华的涂鸦画家成了明星。当时的纽约市长林赛对此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因为混乱的纽约市有许多远比涂鸦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处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涂鸦艺术,乃至整个嘻哈文化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后来,涂鸦艺术便在美国销声匿迹了。政府日趋严格的管理让涂鸦者们心惊胆战,广告商们对涂鸦技巧的模仿则让涂鸦者彻底失去了动力。但是,在世界其他一些管理松懈的城市,涂鸦艺术至今方兴未艾。1989年的那次实况转播让许多人第一次欣赏了柏林墙上的涂鸦杰作。虽然有一些涂鸦爱好者坚持不承认涂鸦艺术和嘻哈文化之间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但两者之间紧密的关系是不容置疑的。它们都起源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区,都与纽约的帮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早期涂鸦画家同时也是嘻哈乐DJ或MC,早期很多嘻哈音乐会的广告画也都是出自涂鸦艺术家之手。更重要的是,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它们都是来自草根的艺术,是被社会遗忘的弱势群体集体发出的声明:虽然我们没有话语权,但我们仍然有话要说。美国民谣歌手保罗·西蒙在他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寂静的声音》里唱道:“先知的话就写在那些廉价公寓和地铁站台的墙壁上。”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2( 3.Chuck D )

从武术到舞术

1973年的某一天晚上,在纽约布朗克斯区内的一处简易公寓楼举行了一场家庭舞会,举办这次舞会的人叫克莱夫·坎贝尔(Clive Campbell),因为他身高1.95米,肌肉结实,所以他有个外号叫“大力士”。他就是嘻哈乐历史上第一位英雄,也可以说是嘻哈乐的创始人。坎贝尔家教很严,但是和一群涂鸦爱好者混成了朋友,经常一起去画地铁。这帮朋友中有很多跳舞爱好者,坎贝尔很快也成了舞蹈爱好者,不过他发现布朗克斯迪厅的DJ都很差劲,总是在大家正跳得起劲的时候换唱片。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3( 4.斯洛普小狗 )

那年秋天,他妹妹所在的学校快开学了,可她还缺一件好看的衣服。于是坎贝尔决定在自家公寓楼的娱乐室办一个收费舞会,挣点钱帮妹妹买衣服。他精心挑选了几张间歇期比较长的舞曲唱片,在间歇期开始的地方做了记号。那天的舞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开始连续不断地播放这些间歇期,一张唱片放完了就渐弱,同时把唱针移到下一张唱片的标记处接着放。结果,到场的人都玩疯了。他也很兴奋,对着麦克风大喊:“大家看那些Break Boy,他们跳得真牛啊!”

从此,这些爱在舞场里出风头的小混混们就多了一个外号:Break Boy。这次舞会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嘻哈文化的三要素:涂鸦/音乐/霹雳舞第一次整合在一起。说起霹雳舞,很多人会想到80年代我国引进的一部同名美国电影。电影中那几个黑小子以头为支点,倒立着在地上转圈的动作曾经在国内青少年当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实,霹雳舞刚开始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杂技般的动作,其主要的灵感来源反而是武术。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4( 1.约瑟夫·萨德勒 )

原来,霹雳舞最早是用来向对手挑衅的。60年代末期布朗克斯帮派成群,每个帮派都有自己的地盘,为争夺地盘而发生的斗殴时有发生。双方在开始血腥斗殴之前往往会有一个仪式性的照面,两个团伙面对面围成一个场子,双方各派出一名高手表演一套霹雳舞动作,以难度高低和美观程度分出高下。这一时期的舞蹈动作几乎全部来自武术,尤其是一种源自巴西黑人的功夫动作卡坡里拉(Capoeira),而这种对决的方式和礼仪则全部来自李小龙电影里的中国功夫。这样的“比舞”几乎每次都会演变成“比武”,以暴力收场。70年代初期,布朗克斯帮派团伙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帮派斗殴。女孩们开始对暴力感到厌恶,不再把打架好手当英雄了。从历史上看,在几乎所有的社会,女孩们的口味最能够左右时尚的潮流,这次也不例外。没了女孩子的支持,帮派分子们渐渐收敛了起来,不再整天想着打架了。而且,那个时候布朗克斯区的地盘也划分得差不多了,各个帮派之间不用再争夺地盘了。不过,他们对名气的争夺依然存在,只是这种争夺不再用暴力的办法,而是斗舞。

坎贝尔是第一个专门为霹雳小子们放唱片的人,自从那天的家庭舞会之后,布朗克斯的霹雳舞迷们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他也因此有了一个新的外号“DJ Kool Herc”,我们就叫他“酷力士”吧。历史学家公认他是嬉哈文化之父,因为几乎所有那些被历史学家称为“老派”的嘻哈乐迷都是从他的舞会上出头的。当然,那时他们还不叫嘻哈,而叫B-boy。这个词被后人加上了很多新的定义,有人说那个字母B代表“布吉”(Boogie,一种纽约黑人流行音乐),也有人说那指的是“布朗克斯”,更有人说Break就是破坏的意思,因为霹雳小子本来就是去迪厅搞破坏的。再后来,就连涂鸦画家或者舞会DJ们都被统称为B-boy。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种新的,集涂鸦、音乐、霹雳舞为一体的文化现象正式登上了布朗克斯的舞台。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5

打碟方式与三位一体

不过,就像无敌勇士阿喀琉斯也有一对柔软的脚后跟一样,“酷力士”也有一个弱点:他打碟的技术不高,不重视唱片之间的衔接。当他想让音乐从一张唱片的间歇期过渡到另一张唱片的间歇期时,就只会让前一个渐弱,再让后一个渐强,从来不去考虑两者是否合拍,霹雳小子们经常要停下来适应一下新的节奏。“非洲王”班巴塔有自己的绝技:他收藏的唱片多。年轻的班巴塔也被流行于布朗克斯区的霹雳舞文化所吸引,成了一个霹雳小子和涂鸦爱好者。一次他被朋友邀请去布朗克斯北区参加DJ“酷力士”办的一次舞会,当时他就想,“酷力士”的唱片我都有,甚至我拥有的唱片比他还多,我也可以办舞会啊!就这样,在游说妈妈为他置办了一套迪斯科专用音响之后,“非洲王”班巴塔当上了DJ。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6

他开始从自己的收藏中寻找有适合霹雳小子跳舞的“间歇期”的唱片,他发现了德国发电机乐队的单曲《欧陆特快》。这首曲子一点黑人味儿都没有,但是非常适合跳霹雳舞。结果这首《欧陆特快》成了班巴塔的标志性歌曲,每场必放。在班巴塔的启发下,更多DJ开始频繁出没于纽约城内的无数家唱片店,寻找适合跳霹雳舞的曲子。唱片店老板看到了商机,也开始为这些DJ开辟特区,一些老也卖不出去的旧唱片终于有了买家。一些头脑更机灵的人干脆把那些霹雳小子喜欢的单曲做在一张集锦唱片里,私下偷偷地卖。有一套名叫《间歇期以及节奏舞曲集锦》的唱片竟然出到了26集!1978年,《公告牌》杂志专门撰文报道了这一独特现象,文章中说:“布朗克斯的黑人DJ热衷于买冷门唱片,却只为了播放其中的一小段打击乐独奏!”

大概是因为基督教的关系,美国人特别爱用三位一体这个词,不管什么都要找出三个人互相做伴。嘻哈乐也有这么一个神圣三位一体的说法,前面提到了嘻哈乐之父DJ酷力士和嘻哈乐教父“非洲王”班巴塔,下面来说说第三位祖师爷,他对嘻哈乐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前两位宗师。他的名字叫做约瑟夫·萨德勒(Joseph Saddler)。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7

其实在那个时候,混音器上的监听设备已经存在很久了,但只有正规迪厅才买得起那样高级的混音设备。约瑟夫·萨德勒自己动手,从唱头里引出两根线,接上两台前级放大器,再接到耳机里,做成了一套土制监听设备。他给这套设备取了个名字,叫做“偷听器”。有了它,萨德勒终于可以准确地混音了。此后萨德勒又创造了速混技术,它成了后来几乎所有的嘻哈乐DJ(包括各种舞曲DJ)的基本功。萨德勒凭这手绝技被布朗克斯的同行们尊称为“闪电大师”。

“闪电大师”有一个合作伙伴名叫吉恩·列文斯顿,两人总是一起去打碟。“闪电大师”一直想把自己的“速混”绝活教给吉因,可他资质愚钝,总也学不会。吉恩有一个弟弟,名叫西奥多·列文斯顿,他从小就特喜欢跟在哥哥屁股后边,看他打碟。“闪电大师”传授技艺的时候西奥多总在一边偷学,天性聪明的他很快就发现唱片里的间歇期看上去和其他部分不一样,其纹路要宽一些。虽然差距很小,但西奥多眼睛很尖,能够轻易地看出差别。他开始试着把唱针直接放在间歇期的前边,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他终于能够做到一次就让唱针非常准确地落在指定地点。这可不得了,因为这样就不用在唱片上画记号,也不用倒转多少圈了。“闪电大师”发现后,惊讶得不得了。他觉得如果让西奥多和他一起去打碟,肯定能火起来。可麻烦在于,那时西奥多只有13岁,连唱机都够不着。于是他找来一个放牛奶的板条箱,放在唱机前面,表演时让西奥多站上去,然后两人一起表演“速混”。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8

这事儿还没完。1977年的某一天晚上,“闪电大师”正在地下室练习打碟,声音开得大了些。他妈妈气哼哼地冲下面喊道:“你要是不立刻关掉唱机,当心我打断你的腿!”“闪电大师”被吓呆了,右手神经质地抖了起来,那时他的手还放在唱片上呢,于是唱针在唱片上来回地摩擦起来。等他妈妈火消了,他也镇定了下来。突然,一个念头出现在他脑海里:刚才那是什么声音?很有节奏感嘛!他试着重新开始摩擦唱片,同时又有节奏地调整左右平衡推杆,音箱里发出了一阵阵“吱吱嘎嘎”的怪异声响。如果摩擦得巧妙的话,听起来动感十足。“闪电大师”偷偷练习了一阵子,然后在一次舞会上当众摩擦起唱盘来。结果大家都被那声响迷住了,纷纷停下舞步,涌到前台。他们都想知道这神奇的刮擦声是怎么发出来的。就这样,嘻哈乐最具有代表性的搓盘技术诞生了。

美国侃爷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9

为了更好地招徕顾客,DJ们找来了一批能说会道的侃爷,他们担当了舞会“祝辞人”的角色,第一代嘻哈乐MC就这样诞生了。

1977年7月13日晚上,天气格外炎热。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一座露天篮球场内,一场霹雳舞会正进入高潮。那天晚上的DJ是“酷力士”,他除了打碟以外,还不时地拿起话筒说两句,不过他主要负责广播找人,失物招领什么的,间或喊几声保安的名字。等轮到需要煽动场内气氛时,他就把话筒递给旁边站着的另一名黑人,那人的嘴皮子可比“酷力士”厉害多了,可以不停地用顺口溜介绍新曲子,或者夸夸“酷力士”的打碟技巧。不过,这人最拿手的是喊话,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摇起来,别停下!”这句话被公认为嘻哈乐的第一句专用歌词,直到现在还经常能在舞会上听到。此人就是被称为“嘻哈乐首位MC”的Coke La Rock,其中Coke和Rock这两个词都是毒品的俚语。他喊话的方式明显来自牙买加的“祝辞人”,句子很短,煽动性强。有时在换唱片的间隙他会来一段长点的,但内容也多半是吹嘘DJ的打碟功夫多么高,跳舞的霹雳小子舞技多么好,目的仍然是为了煽动场内气氛。

“闪电大师”大概是最知道居安思危的人,他意识到,光靠在打碟技术上玩点花样是不能长久的,必须想一个别的办法来吸引观众。他从DJ“酷力士”的舞会上受到启发,开始在自己办的舞会上加入一些“祝辞”。可他自己口才不好,说得不带劲,于是他便把麦克风空出来,鼓励自认有口才的霹雳小子们上台喊话。就是在一次这样的露天舞会上,他发现了“牛仔”。他说话有典型的黑人腔调,声音粗犷,中气十足,喊起话来特别有感染力。他最爱喊的一句话如今已被公认是嘻哈乐的经典,那就是“高举双手,摇晃起来,就像你全不在乎”。“牛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闪电大师”的指定“祝辞人”,而且他也是嘻哈乐历史上第一个站到前台表演的MC。再后来,又有一对黑人兄弟吸引了“闪电大师”的视线,两人都是霹雳小子出身,哥哥外号叫做克里奥小子,弟弟外号叫做梅里梅。这哥俩有一绝活:耍贫嘴。一件小事到了他俩嘴里,能翻来覆去地侃上半天。“闪电大师”看重了他俩的语言天赋,把他们也招至麾下。

克里奥小子和梅里梅就是深受DJ“好莱坞”影响的新一代MC,哥儿俩特别擅长即兴顺口溜。而“闪电大师”发明的“速混”技术,以及后来鼓机的使用,使得他能长时间地保持统一的节奏,但又不必让音乐太过喧闹,非常适合哥儿俩这样的“神侃型”MC。在“闪电大师”的鼓动下,他们哥儿俩和“牛仔”一起组成了一个MC三人组。“牛仔”擅长喊话,哥儿俩专攻顺口溜。不过他们三人最厉害的功夫就是“轮说”,也就是一句话由三人轮流说出来,每个人说一个单词。为此他们私下里排练过很多次,因此说起来速度特别快,粗听之下就好像一个人在说话一样,一点结巴不打。另外,他们三人在表演的时候还会加上一些统一的肢体动作,就好像是在台上跳舞一样。

当初大多数MC都不预先写歌词,全部是即兴表演。最先在纸上创作歌词的仍然是那位极富创新精神的DJ“闪电大师”。他听腻了“牛仔”的套话,决定创作一个水平高一点的顺口溜。经过一番思考,他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走下场,交朋友,我要你明白,我们将满足你所有的要求,我们要你尽情去跳布吉!”就这样,嘻哈乐历史上的第一段“创作”出来的歌词诞生了。从此以后,嘻哈乐歌词不再是一些无意义的贫嘴,或者一些煽动性的口号。嘻哈MC们开始重视歌词创作,歌词作为嘻哈乐很重要的一部分,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霹雳舞草根嘻哈音乐艺术唱片世纪20涂鸦文化舞会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