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命运背后的利益搏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周一凡)

邮政储蓄命运背后的利益搏弈0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其2005年工作计划中提到,“今年,银监会将根据国务院关于邮政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将其纳入银行监管体系”。

据统计,目前邮政储蓄系统拥有3.15万家分支机构和2.5亿储户。持有的存款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占储蓄总额9%以上,邮政储蓄银行一旦成立,将成为仅次于工、农、中、建4大国有商业银行后的第5大银行。

但近20年来,邮政储蓄依托邮政,大量房屋、人员、设备都与其他邮政业务共用,成本很难说清。随着近年邮政储蓄的红火以及传统邮政业务的萎缩,如今邮政储蓄的收入已超过邮政全部收入的1/3,而且比例还在不断增长。刚刚扭亏的邮政一旦剥离这棵“摇钱树”,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先天不足的“巨无霸”

从1986年至今,邮政储蓄就像是中国金融业存在近20年的一个怪胎——它不是金融机构,却从事着吸收存款的金融业务;它吸收存款,但却又不能贷款。

邮政储蓄命运背后的利益搏弈1( 邮政储蓄无银行之名而有银行部分之实 )

邮政储蓄无银行之名而有银行部分之实,本来事出无奈。1986年,当时设立邮政储蓄的初衷在于通过邮政系统回笼货币,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人民银行没想到,邮政储蓄就成了其以后的沉重包袱。

当年,央行利用邮政遍布全国的网点回笼货币的代价是支付0.22%的手续费作为报偿,同时,根据政策,邮政从社会上吸收存款,然后转存到人民银行,由于人行所付利息的利率高于储蓄利率,邮政几乎不需要任何财技,就可稳获其中的巨额利差。

邮政储蓄命运背后的利益搏弈2( 200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召开会议,讨论对日本邮政进行私有化 )

2003年8月前,按照邮政储蓄存款8400亿元计算,央行一年就要支付给邮政利息347亿元之巨,而邮政每年的利差收入则高达180多亿元。“只存不贷吃利差”,是邮政储蓄多年来的生财之道。央行则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更要命的是,邮政储蓄的存款每年都在疯长。2003年9月,央行将邮储资金推向市场。

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邮政发展研究中心的杨海荣教授说,储蓄由邮政副业变为主业带来的最严重问题就是,搞传统信函、包裹、邮递、报刊杂志发行等主营业务的人越来越少,而抢存款的人却越来越多。

邮政储蓄命运背后的利益搏弈3( 法国邮政的金融业务有着“平民银行”的美誉 )

实际上,邮政储蓄的“雪球”已经越滚越大。国家邮政局内部的统计数字显示,到2004年年底,邮政储汇局共有3万多处分支网点。而中国工商银行现有2.2万处分支机构,农业银行有3.7万处。这两家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下,正在进一步裁撤分支机构。

而邮政疯狂扩展储蓄业务的最大诱因,正是用邮储收益抵补邮政亏损。金融专家指出,其背后是央行用经济发展增发货币发行量收益,弥补了本应由政府财政出钱堵的“窟窿”,使央行货币的经济性发行转化为财政性发行,这与现行法律规定相悖。这一状况如果不加改变,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

据知情人士透露,更让金融主管部门感到头痛的是,部分农村邮政储蓄所实行高息揽储,让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十分不满。

由于过去相当长时间里邮政储蓄干的是“只赚不赔”的买卖,在当时情况下,邮政就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网点。目前,邮政储蓄在全国1700多个县、市实现了通存通兑,哪怕是远在边境的一个小镇,都可以通过邮政金融网提取现金。这些资源优势使其明显超过了农村主要竞争对手农信社。

邮政储蓄遍布县乡的分支机构,构成了巨大的农村金融“抽血机”。眼下农村金融机构仅余农信社和邮政储蓄,但更严格地说,只有农信社一家,因为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于农村金融不仅无补——邮政储蓄65%的存款来自农村,仅有35%来自城市——反而有害。农信社势单、力薄、任重,加上邮政储蓄侵夺地盘,越发不济。而邮政储蓄却把农村自身积累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抽向了工业领域和城市。

金融资源配置因此出现严重扭曲。金融专家徐滇庆一针见血地指出:“穷乡僻壤的农民做豆腐、卖鸡蛋攒下的钱反倒流进城市,被国有企业占用了。邮政储蓄变成了从农民身上吸血的工具。”

阻力与生机

正是由于邮政储蓄在中国邮政的特殊地位,任何相关的举措,都会遇到强大阻力。

1998年,电信业务从邮政剥离后,邮政系统元气大伤,而财政给予邮政的补贴到2003年已经完全停止,拥有50万员工的邮政一直惨淡经营,邮政普遍服务的亏损只能靠邮政储蓄等暗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在未找到有效补亏办法前,邮政储蓄不可能与邮政彻底分家。

“第一步是将邮政普遍服务和邮政储蓄业务剥离开,先分账核算,再并账补亏。第二步才是在条件成熟时,成立由邮政控股的储蓄银行,完全独立核算,而普遍服务的亏损由财政明补。”巴曙松说。

而邮政储蓄近20年的经营过程中,邮政储蓄使用的是邮政局的场所和固定设施,在人员上交叉使用,资金上互相占用,要撇清这笔账绝非易事。与此同时,邮政储蓄又是依托国家邮政总局的网点而生存,虽然目前邮政储蓄能够实现盈利,一旦从国家邮政总局独立,将不能利用邮政网点,这将会相应地增加邮政储蓄的运营成本,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又将面临亏损。

“依目前情况看,将邮储机构改制成邮储银行,其难度不亚于新建一家商业银行。”某银行高管人士对记者说:“除了吸收民间存款的能力较强外,可以说,邮储机构目前在其他商业银行业务上一点优势也没有。从邮政储蓄的现有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很可能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邮政储蓄银行是否要办成商业银行,值得探讨。我们需要的不是多一个普通的国有商业银行,而是一个能够向不发达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巴曙松说:“即使将来能像商业银行一样经营贷款业务,根据商业经营的原则,邮政储蓄银行也会选择偿还能力强的城市放贷,而不是农村。”

社科院金融专家易宪容认为,可以将邮政储汇局改造成一家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服务的批发银行。邮政储汇局还能逐渐将其密集的柜台网点变成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的销售网络。同时,邮政储汇局网点还可能会成为外资零售银行或是信用卡发行公司投资的目标,虽然这可能还需要等上若干年的时间。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开始买进中国一些国内银行的股份,以利用其在国内各地的网点开展业务。

很明显,邮政储蓄未来选择何种路径,还取决于利益各方的博弈结果。而实际上,邮政储蓄蕴涵着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的巨大潜能——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贷款相比,多年来“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没有一分钱坏账。■

资 讯

邮政储蓄 日本的“第二财政预算”

日本邮政金融业务是在邮政省的直接领导下,利用邮政网点和设施为民众开办的金融服务。在这些金融服务中,一部分属于一般银行业务,如储蓄、汇兑、资金划拨和小额抵押贷款等;另一部分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如保险和年金。前一部分业务由邮政省邮政储金局经营管理;后一部分业务则由邮政省邮政人寿保险局经营管理。

日本邮政储蓄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并在各个时期对稳定民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博得了“第二财政预算”的美誉。现在,日本约有24000个邮政局、所可提供邮政金融服务,邮政储蓄占日本个人金融资产比率的20%左右。

日本邮政储蓄一直大力发展多用途家庭账户业务。工薪储蓄和对公用事业机构支出自动划转,是多用途家庭账户业务中的两项主要的服务项目,这两项服务不仅可以促进用户把邮储账户作为家庭的主要预算账户,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定期储蓄和货币市场存单。日本邮政储金局自1988年起代销政府债券和政府定期存款券,由于政府债券的利息较高,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居民使用邮政金融服务。

邮政金融 法国的“平民银行”

法国邮政金融业务局从属于法国邮政,对外称“国家储蓄银行”,在法国公众中享有“平民银行”的美誉。

法国目前开办的邮政金融业务包括国民储蓄、邮政汇兑、邮政支票、代办保险、代理债券、资产业务等6大类100多种。其中,国民储蓄、邮政汇兑、邮政支票和资产业务属于银行业务。法国邮政金融在法国金融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拥有17000个网点,占全国金融网点的44%,居全国第一位;储户数占全国第二,有1000万个自动转账和2800万个储蓄户头;储蓄总额为全国第三,约1950亿欧元(约占全国储蓄总额的9.2%)。

法国政府非常重视邮政金融的发展,对邮政金融业务实行优惠利率和减免税政策。例如,参加A种储蓄所得的全部利息收入(利率3%)享有依法免缴个人所得税的优惠,目前全法国只有邮政和松鼠银行(私营)办理这种储蓄业务。

法国邮政发现,邮政金融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客户呈现出老年化的趋势,原因是邮政金融开办的业务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因此,法国邮政集团在与政府新一轮协议的磋商中,正在争取开办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消费贷款和财产保险业务。

荷兰:邮政与金融分离经营

1968年以前,荷兰的邮政、电信以及邮政金融都作为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三个服务部门。1968年,邮政金融服务部门进行了公司化和股份化的改革,荷兰邮政银行成为独立经营、行政上接受财政部监管的金融机构。到1986年,荷兰邮政银行成为上市公司,但政府仍持有40%的股份。1991年,荷兰邮政银行与本国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及一家商业银行合并,成立了荷兰国际集团(ING),ING是目前国际金融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金融集团。

荷兰邮政银行与邮政部门分离后,双方仍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邮政银行继续租用邮政机构的网点办理金融业务。1993年以后,双方组建了一家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共同建设、管理、拥有和使用网点。

荷兰邮政在上世纪80年代公司化改革过程中同样遇到了普遍服务与商业化经营的矛盾,由于一些地区邮政网点收入低于成本支出,使荷兰全国原有的2600个邮政网点减少到2200个。但后来,邮政部门采取联营方式来发展网点业务,把邮政网点逐步改造成综合的连锁经营零售网点。随着网点收入增加,原来关闭的网点又逐步得到恢复。荷兰邮政部门与邮政银行成立合资的零售网点经营公司后,使邮政零售网点的发展更具特色。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实际上是一家投资物业管理公司,原有的网点和新建的网点都作为该公司的物业进行管理和经营。邮政和银行都是网点的用户,各项业务在网点推出时,都要进行严格核算,并按规定标准向网点经营公司支付费用。 背后邮储银行搏弈利益邮政储蓄金融银行网点银行存款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