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消亡:自杀还是谋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贝)

文明的消亡:自杀还是谋杀0( 贾雷德·戴蒙德 )

贾雷德·戴蒙德荣获普利策奖的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非常出名。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作者力图探究的是诸种文明兴起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尤其是西方社会得以称霸世界的地理和结构性原因。其中穿插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比如为什么有的野兽能驯养,有的不能;为什么有的社会接受了外来的农耕文明,有的没有。

现在,身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教授的贾雷德·戴蒙德在新著《消亡》中瞄上了历史上的失败者,像复活节岛上的居民、玛雅人和今天的卢旺达人。这是一个与他上一本书的主题相反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社会会消亡。这一次他着眼的还是长效的环境因素而不是一时的政治兴衰的影响力。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都会影响历史进程,戴蒙德感兴趣的则是社会跟气候、地理、资源及其邻居的依存关系。《消亡》的主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那些最平凡的因素——土壤、树木和水,因为在戴蒙德看来,一个社会之所以会消亡,是因为它没能妥善地处置这些环境因素。这跟西方学界传统上对社会消亡的解释大相径庭。一般人们习惯于用大变局来解释社会消亡。美洲原住民一批一批地死于突然降临的天花;欧洲犹太人遭纳粹的大屠杀;或者气候变化——小冰期在1450年左右降临格陵兰岛,维京人在劫难逃。这些解释有一个共同之处:文明是被他们自己无力抵抗的外力破坏的,甚至是出于上帝的惩罚。但是戴蒙德要指给人们的教训是,那些社会不是被谋杀的,他们都是自杀:先是割开自己的手腕,几十年里悄然不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流血而死。

在众多消亡了的文明中,他描述了三个世纪前的复活节岛。他认为其消亡的原因是乱砍滥伐。交通运输和树立大型石雕都需要大量木材。早期的复活节岛居民还用木材生火做饭、火葬亲人,用木材造大的独木舟。人口增加之后,他们开始砍伐老树、大树。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土壤变得贫瘠,大的原木被用得一点不剩,以至于连能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都造不了了,他们甚至到达不了能捕捉鼠海豚的海域,那是他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考古学家在岛上的遗迹中发现了新生儿的骨头,表明居民们在最后一个冬季已经对未来不抱希望。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牛的趾骨,并且数量跟畜舍中畜栏的数量相等,表明居民们不得不宰杀他们的家畜,且一直吃到了它们的蹄子。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其上有刀痕的狗骨头,表明居民们连他们的宠物都吃掉了。岛上能捉到的鸟也都被吃光了,他们是活活给饿死的。其间爆发过战争,被征服者成了获胜者的食物。那个时候最流行的骂人话莫过于冲对方说:“你妈的肉塞了我的牙缝。”

戴蒙德指出,复活节岛居民的消亡罪不在岛民而在岛本身,或者说他们的灭绝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跟他们的生存环境互动的结果。夏威夷群岛上的居民也像复活节岛的岛民一样伐树、开荒、放牧,他们还活得好好的。“复活节岛森林滥伐严重的程度不是说因为岛民有多坏,有多浪费,而是因为他们不幸生长在太平洋诸岛中最脆弱的环境中、森林最容易荒芜的地方。”

虽然戴蒙德说目前的地球俨然就是当年的复活节岛,但他对未来抱着“谨慎的乐观”,在书中他写到17世纪的日本如何成功地扭转了森林的消失。政治稳定之后,幕府的将军得以制定长远计划,规定谁可以砍伐多少树木,应该为此付出什么。他们还鼓励商业化的改种,强化林地和渔场的产权。他是环保主义者中为数不多的信任大公司的人。日本人走过的路对我国的云南具有特殊的意义。没去过云南的人都会把那里想象成四季如春、古木参天、歌声飞扬的乐土,其实由于大炼钢铁、以粮为纲、推广橡胶树种植等历史原因,生活在深山中的少数民族由于买不起化肥、养不起耕牛,还有不少人处于贫困之中。云南的山秃,云南的人穷,在保护公益林的同时吸纳外资,清除林地山原有的低产林,改种更有商业价值的林木成了他们不多的出路。不能自杀性地破坏森林,也不能背靠青山绿水一直穷下去。

文明的消亡:自杀还是谋杀1( 《枪炮、病菌与钢铁》 )

文明的消亡:自杀还是谋杀2

上一篇: 秀(324)
下一篇: 年画的市场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