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书成灾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假书成灾0

近年来,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在市场上很畅销,任何一家书店,我们都能看到一些这样经验之谈的管理图书,作者基本上是国外的,封面或腰封上常常注明“美国畅销书”、“美国500强企业员工必读”、“哈佛商学院某某教书推荐”、“《纽约时报》书评隆重推荐”之类的字样。对这类图书,很少有读者去认真鉴别真伪。前段时间,北京锡恩咨询公司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这类畅销书中,有一百多本书都是伪书。记者为此专访了锡恩公司的总经理姜汝祥博士。

三联生活周刊:你站出来揭露伪书是出于什么方面的考虑?

姜汝祥:促使我们来做这件事的出发点,首先我们是一家咨询公司,我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我发现这些企业现在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企业家们不像过去那样当面教育员工了。他们会找些第三方的东西,比如书籍,给员工读,希望员工获取一些企业管理的知识。我突然发现我的客户手里拿的一些书很多都是假的,比如《自信力》、《没有任何借口》、《CEO的七宗罪》……这时我就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现象了。珠三角和长三角集中的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当他们在努力提高自己企业竞争力的时候,读的很多书都是假的。假书对他们的危害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企业家和员工热情的一个伤害。员工会想,假的老板为什么让我去学?老板也会很尴尬。而且这样的书现在发行量已经非常大了。其次,之所以我们这样的咨询公司存在,就因为中国企业需要咨询。我发现,中国企业家以前关注的都是些外在市场的竞争,当时他们看的都是王力等人写的关于“点子”方面的书。现在的企业家关注的是《追求卓越》、《韦尔奇自传》,中国企业家从外在机会追逐转向内部竞争力的提升,给我们这样的公司提供了生存的平台。如果假书越来越多,企业会问我们,这样的书都是假的,我怎么知道你们搞的这些是不是假的?这些书为什么这么流行?它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阐述西方案例,有很多落后封建的东西。他说是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美国500强推荐的用书,没有人怀疑这些书在美国的价值,结果就对我们的企业产生很大误导。如果中国企业员工的上进心被打击了话,是很可怕的。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去判断一本书的真伪?

姜汝祥:很简单,第一,在我们找出的一百多本伪书中,有的说是美国畅销书,既然是畅销书,在亚马逊书店上都有,但是这类书在亚马逊上查不到。还有,他们说作者是哈佛教授或是什么大学的教授,我们没有查到。他说《纽约时报》推荐过,可是也查不到这些文字。一本书利用大众常用的手段都查不到,它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第二,作为一本外版书,它应该具备起码的外版书要素,比如版权转让合同、版权登记号、原文的英文版号,但这些书都没有。第三,也是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它的内容,内容往往抄来抄去。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认定它是伪书。

假书成灾1( 2005年1月19日,北京锡恩企业咨询公司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其主题是打击2004西方管理类假书 )

三联生活周刊:我问过一些出伪书的出版社,他们说内容是好的,做点手脚是没什么问题的。

姜汝祥:如果你内容是好的,我们把那些假的要素去掉,看看它能卖掉多少册?我想很有可能只有现在销量的5%~6%。另外,读者买的是什么?他们买的是对这类优质书的尊重,比如《执行》这本书,在美国被很多公司作为参考书,中国读者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一种心理,读一本好书,不过瘾,一定想去读一些有关的书籍。《执行力》这本书是从《执行》这本书衍生出来的,如果不构成那些要素的话,它就不会衍生出来。更重要的是,内容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一本好书的标准就是作者对这方面花了很大心血,这些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他们既不会乱写,也不会迎合某一些人。这些伪书的作者恰好相反,他们没有研究,完全是按时尚的要素去找。

三联生活周刊:图书出版业存在这样的问题,您在图书打假的时候,想过没有去运用法律武器?

姜汝祥:我们已经起诉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但这次也让我们认识到法律解决不了问题。他们侵犯了我的著作权,可是起诉的时候,那本书作者是真的假的都不重要了,序言是真的假的也不重要了,可是在我看来这个很重要。但是这个东西不能在法庭上讨论。再有,涉及到著作权的侵犯要根据字数,目录是我的,可是目录才有多少个字?可是每个人买书都是按照目录来买的。你说消费者会因为一本书去打官司么?不会的。没有人去打官司,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事实中的法律,是不支持人们打官司的。法律上这样规定一点错都没有,但是却没有制止造假者。

三联生活周刊:当你发现这么多假书,为什么没有去找图书出版管理部门?

姜汝祥:该管的部门我们都找过,我还写了文章,可是没有媒体给我发表。有关部门说,这种事情我们见多了,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扫黄打非。后来我反省,为什么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书商造假,天经地义,有利益驱使。谁该对这种泛滥负责?应该是媒体和知识分子。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如果读者知道这本书是假的,都不会去买。只要媒介起到信息对称的作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是现在读者获得知情权的信息被屏蔽掉了。 成灾假书

上一篇: 票房数字
下一篇: 留住手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