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为了能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 2005年1月21日,在华访问的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来到北京公交总公司,试驾一辆配备加拿大康明斯天然气发动机的新型公交客车。 )
“饿龙”与“睡熊”
在保罗·马丁出访中国之前,有加拿大媒体评论,中国是一条因快速增长而变得有些饥饿的龙,而加拿大则是一只仍然冬眠的北极熊。
加拿大大使馆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富饶的天赋资源——加拿大的确定石油总储量达1789亿桶,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生产国;加拿大的煤矿资源富饶且价格低廉,同时是铀矿资源的世界领先者。更重要的是,加拿大国内对石油的需求增长速度,不及供给的增长速度。未来数十年加拿大计划增加出口。
此次两国签署的《合作声明》中表示,中加两国将推动在石油、天然气和铀资源领域的合作,包括在加拿大油砂方面的合作。此前有消息称,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集团正在积极寻求投资加拿大阿尔伯塔省(Alberta)油砂项目。
油砂是一种含有原油的砂状矿藏,属非常规能源,在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的储量极高。油砂矿经加工后可提炼出原油,但由于油砂属重油,其开采和提炼成本都很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油价仍将在高位运行的预期,从油砂中提炼原油的商业价值将越来越大。
( 北京公交系统拟向加方购买450台天然气发动机,陆续配备到公交车辆中 )
去年6月初,阿尔伯塔省省长克莱恩(Ralph Klein)访华时,就承诺说:“投资阿尔伯塔油砂矿,可以保证中国未来的石油供应。”此后,有关中加两国公司正在就组建石油开采和运输的合资项目进行谈判的消息不断传出。阿尔伯塔省当地石油公司的高管也向《纽约时报》透露,中国公司正考虑对该省的油田直接投资,或将采取直接收购和租用油田的方式。
据称,中加能源合作项目将包括开采阿尔伯塔省北部的油田,并把石油运送到加拿大西部的港口,然后再通过油轮运往中国。双方正在研究的合作项目大概有十几个,初步投资金额约25亿美元,但后续投资规模可能远大于此。
而据路透社报道,在加拿大及美国拥有全世界最长的原油及液体管道系统,也是加拿大最大的天然气分销商的加拿大英桥公司(Enbridge)副总裁伯德(Richard Bird)近日称,预计中国原油购买企业与加拿大的油砂开发商将在6周内达成协议,将使英桥公司得以推进投资25亿加元的管线建设计划。
该公司计划建设一条连接加拿大西海岸到阿尔伯塔省的管线,以将阿尔伯塔省生产的油砂通过油轮运往亚洲和加利福尼亚州。伯德称,中国石油和中石化正在竞争这一项目。英桥公司希望双方能签署15年的合约。伯德称,如果上述两家中国企业希望投资于管线建设,英桥公司可以出让最高49%的股权,但该股权未必非要出售。
这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公司寻求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又一努力,如果该计划实现,中国将有可能分享来自加拿大的每天40万桶的石油供应。该条管道将于2009年投入使用。而中国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充足的炼油能力正是英桥所看重的,该公司预料中国将成为这条管道的主要客户。
在保罗·马丁来中国访问前,外界预计中加两国石油企业将签署一系列重要的石油合作协议。到2008年后,加拿大每天300万吨的石油产量中将有1/3由加拿大西海岸运往中国。
但最后的结果,显然不像外界预期的那样乐观。实际上,在保罗·马丁离开北京前,双方在能源领域并没有“大单”落定。目前的成果仅限于: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一家公司同中石化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该公司将为中石化投资加拿大西部能源提供评估;另外,加拿大的A1石油有限公司与3家中国公司也签下了开发油田和天然气资源的意向书。A1位于同阿尔伯塔省毗邻的萨斯喀彻温,3家中国公司今后将购买通过阿尔伯塔省管道运输的石油。
这样的结果,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此前所预言:“显然中加双方的能源合作尚未达到战略高度。”
中石化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石油天然气作为战略物资,目前的价格又居高不下,合作的具体谈判过程将非常艰难和漫长,中加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结果还很难预期。
实际上,除了中加两国,美国方面也非常关心中加两国能源合作领域的具体进展。目前,加拿大一半以上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到美国,美国方面担心加拿大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从长远可能将危及美国的能源供给。
合作的“重点”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石油企业就一直在为到加拿大寻求能源而做努力。近3年来,关于中国国内石油商将收购加拿大赫斯基能源(Husky)的消息此起彼伏。
最初,传闻中石油和中海油将考虑联手收购赫斯基能源的控股权。而去年中国石化集团一位消息人士透露,该公司正向和记黄埔商谈收购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全部或部分股权,集团代表目前正在加拿大与赫斯基管理层会面,商讨收购股权事宜。此举将使得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有机会参与赫斯基能源储量高达数亿桶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在阿尔伯塔省的巨大的油砂矿藏开发。
和记黄埔证实2002年曾与中石油讨论过出售赫斯基股权,后来因为股价回升,中石油嫌价格太贵而放弃。和记黄埔目前持有赫斯基34.7%股权,李嘉诚私人持有36%股权。以赫斯基现价计算,和记黄埔持有的股份价值约342.4亿港元,若中石化向李嘉诚私人及和记黄埔全面收购赫斯基,涉及资金将会高达706.2亿港元。若并购案成交的话,将会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大宗企业并购之一。
据《环球邮报》引述的消息人士透露,当前的并购障碍在于李氏家族高价评估赫斯基在纽芬兰省(New-foundland)沿海开发的“白玫瑰”(White Rose)超级石油计划。赫斯基在此计划中占七成操控权,预期在2005年末至2006年初可以开始生产。问题是当地的石油储存量仍在被考察中,令竞标商不敢冒险花钱,不过最近看来石油储存量整体上有所改善,因而拉近了中资公司与李氏家族在价格上的距离。消息人士又指出,中国对赫斯基产生兴趣,因为短期内油价高企的话,赫斯基卖油的利润可以补偿高油价对中国的影响。长远来说,中国希望从赫斯基在阿尔伯塔省输入未经提炼的石油到中国。
虽然中方的石油公司与和记黄埔、赫斯基方面都未对收购计划予以评论,但在过去3年里,赫斯基的股价伴随着收购传言一路攀升。加拿大国家银行财务的分析家甚至认为,赫斯基的并购价可能高达40加元一股,加之美元贬值,加元已经相对美元升值,这些都令中方公司的收购成本大增。
但是,记者认真查阅了加拿大使馆提供的此次跟随总理保罗·马丁来访中国的企业名录,发现赫斯基并没有位列其中。
也许在保罗·马丁出访中国前,加拿大总理办公室和外交部的官员的表态,才说明了加拿大对于中加能源领域合作的真正目标——加拿大更看重利用创意、科学和技术等优势去争夺市场,而不是依赖资源。至于中资公司到加拿大投资油砂矿或者收购石油企业,则如加拿大外交部的官员所称“重点不在这方面”。■
锲而不舍的中石油
在中石油与俄罗斯谈判了10之久的“安大线”中俄输油管道项目告吹之后,近日有消息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愿意向俄方国有石油公司OAO Rosnef提供不超过60亿美元的贷款,该笔贷款将用于帮助后者完成对尤甘斯克(Yuganskneftegaz)的收购计划。
据《俄罗斯商业日报》援引尤科斯副主席Alexander Temerko的话称,“根据我们的消息,在即将签署的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石油的协议中,向Rosneft提供60亿美元贷款是一个必要条件”。
据悉,此项贷款的担保条件是,在今后6年内俄方将向中方供应约4840万吨石油。
去年底,Rosneft曾在一项具有争议的拍卖中以94亿美元将尤甘斯克收入囊中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德国的记者招待会上曾表示,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已同中国国营的能源公司就能源合作达成协议。路透社也曾援引俄罗斯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Viktor Khristenko)的话表示,尤甘斯克将成为一家独立的由国家控制的实体,中石油集团公司将可能会持有该公司20%的股权。
中石油和尤科斯是10年的合作伙伴。尤甘斯克油气公司是尤科斯的中流砥柱,2003年尤科斯开采原油8074万吨,其中60%来自尤甘斯克油气公司。尤甘斯克油气公司2004年上半年采油2550万吨,年采油能力达5100万吨。
2004年10月14日,中石油与俄天然气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定了两公司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方向。分析人士认为,中石油为俄国有石油公司贷款,将使俄方与中石油的能源合作领域扩大到石油领域。同时,允许中石油入股尤甘斯克可以为这笔走向国有化的交易披上合法的外衣。这也是俄方高调宣布中石油可能参股的缘由。而中石油也因此获得了参与俄罗斯石油战略的机会。■
中国、印度 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力量
实际上,对尤甘斯克感兴趣的不只是中石油,印度最大的能源公司——石油天然气公司(Oil & Natural Gas Corp)也表示,希望参股尤甘斯克石油公司。
“中国现在非常急切地希望保证(自己的)石油供应,印度需要做的是同样的事情。”Sam Gupta说,他在印度持有超过1.5亿美元的股票,包括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股份。“印度并没有很多的石油,但石油对于印度经济增长却极其重要。”
近年来,由于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印度已经开始和中国争夺海外的石油资源。印度目前70%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过高的石油价格将对印度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也是石油天然气公司如此急切地在海外寻求资源的重要原因。印度财政部官员曾指出,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将使印度经济增长率降低0.5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增加1.4个百分点。
而《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分析文章称,由于印度和中国,世界能源巨头的竞争格局可能将要发生永久性改变。这两个人口超10亿的大国为了维持自身经济的继续增长,不得不进口越来越多的石油和天然气。它们各自的国有能源公司已受命在世界各地搜寻数量有限的可开发能源资产。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ambridge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es)主席、石油史专家丹尼尔·尤金(Daniel Yergin)说,未来10年内,中国和印度的石油公司将在世界石油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既反映了两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也是中印两国在世界石油市场所占份额的反映。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0~2030年期间,南亚的石油需求每年将增长3.3%,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
雄心勃勃的中海油
近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有意斥资130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 Crop.)的消息传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是中国企业迄今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
据悉,中海油已经要求投资银行家对收购优尼科及收购后立即出售其美国资产的方案进行研究。虽然收购尚处在初级阶段,但一些外国能源企业的高级经理们昨天表示,不要低估中海油。他们认为,中海油是中国最好的国有能源公司。中海油关注优尼科在泰国、印尼和缅甸等亚洲国家的资产已有一段时间。
优尼科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湾、得克萨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优尼科在亚洲的资产很具吸引力,但它要独自开发这些资产难免使人有小马拉大车之感。市场将优尼科视为一个可能的被收购目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中银国际研究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3年底,优尼科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共计17.6亿桶油当量(石油占到38%左右),其中50%位于远东。产量方面,远东占到该公司2003年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46%,海外其他地区占8%。该公司还向泰国提供天然气进行发电,并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拥有热电厂。
假设优尼科的净产量仍保持在2003年的水平,一旦中海油收购成功,那么收购及随后的资产处置完成后,中海油今年油气产量将会分别提高22%和116%。
分析人士认为,优尼科的收购价有望达到140亿美元。如果中海油的出价少于这个数,可能就会有其他公司加入竞购。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驻香港的能源研究主管戴维·赫德(David Hurd)表示,收购优尼科似乎比中海油以前的收购都要贵许多。
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中海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成玉此前曾表示:“在油价很高的时候,要搞合并会很困难,但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在国内国外有人愿意提出好价钱,还是有机会的。” 加拿大经济一切为了能源中海油赫斯基能源阿尔伯塔石油美元赫斯基石油石油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