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中国演员的IMAX经历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的扮演者夏雨是目前国内惟一参加过IMAX电影拍摄的演员。2000年,他和美国导演鲍比·昂合作,为IMAX公司拍摄电影《熊猫》,当时,全世界只有12部IMAX电影。
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世界宽银幕电影的一种尝试成果,IMAX电影采用70MM的胶片,是传统的35MM胶片面积的两倍。但投射出来的效果则是普通电影的10倍。因此,这种电影多用来拍摄风光片、展现特技等等。夏雨第一次看到IMAX电影是跟着《熊猫》剧组到新西兰补外景的时候,在新西兰的一家多厅电影院的IMAX剧场里,夏雨看到了一个高达4层楼的银幕——一般来说,一个标准的IMAX银幕应当有16米高、22米宽;而世界上最大的IMAX银幕则有30米高。这样的效果给人的视觉冲击是惊人的,夏雨形容说:比如你平常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只转动眼睛,但是看IMAX电影的时候,你的头必须要跟眼睛一同转动,因为银幕的视野范围达到了人的视野范围。这个范围给人造成的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我就在电影之中。
《熊猫》是世界上第一部有情节的IMAX电影:一个美国科学家在中国发现了传说中的大熊猫,但他不幸去世,他的助手和来到中国捕猎大熊猫的猎手展开了一场竞争。这次电影拍摄经历对夏雨来说很新奇,因为对演员的很多要求都是他在一般的电影拍摄中所没有遇到过的。
首先,他被要求不能动作和表情一定不能夸张:细微、再细微是导演对他的表演要求。因为IMAX屏幕实在太大。夏雨说,你的一只眼珠到了那上面就像一张脸那么大,表情和动作稍微夸张一点,就没办法看了。《熊猫》里没有特写,同样是因为银幕的大:谁能接受一张4层楼那么高的脸?因此《熊猫》里最小的景别就是中景,而且至少是胸部以上的中景。
《熊猫》的拍摄周期出奇的长,50分钟的电影拍了两个多月。夏雨觉得这有一半的原因是胶片贵。IMAX的胶片一本8分钟,价值高达1500美元。夏雨说他从前拍戏时有个习惯,自己觉得这一条不够好就会说,导演再来一条吧。但在《熊猫》里他不敢这么说了,因为那是1500美元啊。后来剧组里养成了一个习惯,一遇到有谁要再来一条,导演就说:给你1500美元。还有一半原因是IMAX电影对美工和灯光的要求尤其高,穿帮细节一定不能出现。打个比方,李连杰在《英雄》里额头上的那条肉色OK绷在一般银幕上看不太出来,可放大10倍你试试《熊猫》剧组是夏雨见过的最豪华的剧组,工作用车高达50多辆,其中有一半都是放置灯光、布景等拍摄器材的。
虽然是世界上第一部有情节的影片,但是更多的时间,导演也是在借助人物的线索来串起四川卧龙和新西兰的风景。所以夏雨大多数时间不是在交谈而是在攀岩、穿越、漂流。IMAX胶片的制式有两种:一种是15/70制式,即70mm高,幅宽15个孔的,近乎正方形的;一种是5/70制式,即70mm宽,5个孔高,呈狭长长方形的。两种胶片对画面的比例结构都和对35mm的要求不同,《熊猫》用的是前者,夏雨的活动经常被放在画幅当中,四周是树、山等壮阔的风景。由于大部分是“动作戏”,《熊猫》剧组非常注意演员的人身安全,专门从美国请来了专业的安全人员,而且大部分的惊险戏都通过摄影角度或者特技来完成。有一场戏是夏雨被一块从天而降的巨石阻挡在悬崖之上,实际上那块巨石是后来用特技做出来的,而那所谓的“悬崖”也有着几十度的坡角,直上直下的效果是通过摄影角度来形成的。但安全人员还是非常尽责地在夏雨身上挂满了钩子;夏雨想翻过大石去上厕所,被安全人员严厉地喝止了,他们再次检查了一遍他身上的钩子,派专门的人员到大石那边做接应,把夏雨“接”了过去。
之所以这么注意安全,是因为IMAX电影诞生以来,确实有不少工作人员在拍摄险峻风光时以身殉职。其中最轰动的是1998年在拍摄《加拉帕戈斯陆龟的奇妙旅程》时,一位摄影师为了得到较好的航拍镜头,把自己绑在飞机外面,结果飞机撞上了山崖。
夏雨说,其实他觉得IMAX电影最擅长的就是全景式地展现一个大场面。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如果那个秦军射箭的场景是IMAX的,那是什么效果啊! 艺术电影夏雨一个IMAX演员imax电影中国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