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半径16公里:小镇生活复兴?
作者:贾冬婷(文 / 贾冬婷)
(
良渚文化村“白鹭郡”已基本建成 )
杭州人的杭州是以西湖为原点的,绕西湖画个圈,环城路以内,就是“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老城区。西湖边的杭州是天堂,但望得见天堂的房子也是天价,西湖边的房子动辄每平方米一两万,贵的三四万元,“杭州的老百姓哪买得起啊!是整个浙江的富人消费的”。满城跑的绿色出租车中,司机师傅一路对记者感叹。
环城路向外蔓延,下沙、临平、江南三个新城的房价也达到了7000多。再往外围走,“大杭州”计划中的六大组团,就到了城市的边缘,也是房价阶梯的边缘。如果说,市中心的房子可以毫不迟疑地信奉“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李嘉诚法则”,可凭离西湖的远近估测身价,那么,城市外围的房子要想卖个好价钱,就得另辟蹊径了。
谈起外围楼市,《浙江日报》的一个房产记者说,在六大组团之一的良渚,也是距今5000余年的良渚文明所在地,正在建一个“良渚文化村”,四年了,开发商南都房产集团一直攥着将近一万亩的地没什么动静,最近一期“白鹭郡”600套才刚刚开盘,据说一抢而空。
“一万亩,赶上一个镇的规模了,不是大盘,是超大盘。始于广州的‘大盘’借助规模流水线生产、郊区房产的价廉,却往往变成车轮之上的‘卧城’。”他有些担忧地说,“之前杭州郊区还有过将旅游和居住结合在一起的楼盘,也不太成功。”
远古文明的绵延和青山绿水的环绕,“良渚文化村”的新建,会是文明的延续还是毁灭?在杭州的边缘,会出现一个小镇的复兴样本吗?
西下西湖16公里
从市中心武林广场出发,一直向西北,经古墩路,莫干山路,104国道,西下西湖16公里,眼中繁华渐渐散去,一排排低矮错落的房子掠过,依稀显出小镇的模样。这里就是良渚了。
16公里=35分钟车程,对祖祖辈辈工作生活在这个“最小省会城市”的杭州人来说,是个不容易跨越的心理距离。或许,完全冲破这个距离,还有待汽车的普及和城市化的逐步演进。
而对一个小镇来说,国家级建筑大师程泰宁认为,“16公里的距离刚刚好。太近,会被不断扩大的城市吞没,太远,会不适合居住。现在,可以方便居住者往返于主城和小镇,又可以让小镇有相对独立于大城市的生活氛围和自然环境”。
事实上,城西近几年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居住区,但正遭遇尴尬。在城西,生活是被割裂的,居住者的工作、娱乐、购物和教育都严重依靠老城区,路再宽,每天还是堵车。这儿缺少自然的山水,树木都是“新移民”,根系都没有扎到地下,弱不禁风地在路边晃。如果说当初选择城西,是看中了这里的房子,那么今天离开城西,是因为这里只有房子。
在城西以西的良渚造房,除了提供房子之外,还要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良渚文化村将之定义为“小镇生活的复兴”。一个天然的小镇无不是在历史中浸泡过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子,与居民逐步融为一体。良渚文化村已规划了四年,计划再用六年时间慢慢雕琢,十年后,希望人与自然、小镇与杭州能生长在一起。
南都置业副总经理韩芳介绍说,第一期“白鹭郡”购房者大多是杭州的中高端人群,建筑师、媒体记者,画家、设计师、教师……将“白鹭郡”作为不错的第二居所来选择,他们爱上的,正是梦想中田园小镇的生活方式。
目前,连接小镇和城市之间16公里的,是三条交通要道,和路上略显单调的风景。两者之间,已建成的浙大新校区和规划中的勾庄工业区,还有更多随城市扩张渐次展开的丰富图景,会让小镇在未来更近地触摸到城市脉搏。
遗址、老会计和白鹭
1935年的某一天,学者施昕更在家乡余杭县良渚镇,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良渚文化”跨越5000年的历史,在今天投下了第一缕曙光。此后的历次考古,渐渐拼贴出引人遐思的远古图景:距今5300~4000年,这里是古杭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文化的孕育之处。几千年前,先人选择这片背山面水的土地繁衍生息,而现今的主城区和西湖都是后来形成的。
文明的碎片,可以在良渚文化博物馆里找到,可以在莫角山遗址中找到,良渚文明是良渚的一种摆设,却似乎与今天的良渚人的生活不搭界。走在良渚镇上,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江浙小镇,充满了韵律美的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已不多见,留下来的,也大多低矮破败,旁边一栋栋欧式小楼各式各样,房顶上的避雷针也一个比着一个高。惟一可以找到的古文明痕迹是那些口耳相传的典故和相伴而生的地名,“从贤村”,“七贤桥”,曾走过了竹林七贤;“荀山”,传说是荀子讲学处。
当然,今天的良渚人,还生活在这片水草丰美的优良栖息地,一直没有改变过,千年来的生活方式也由此传承下来。客人来了,良渚人会招待香喷喷的“乌米饭”、咸里透甜的“土茶”,在水里放进豆子、盐巴,再根据客人尊贵的程度来放不同的茶叶子。
50多岁的大陆乡沿山村会计闻浩泉在良渚生活了一辈子,是镇上的“秀才”,就在“良渚文化村”所在的天目山下,有他新盖的房子。听到良渚文化村的项目,他坐不住了,他给开发商寄了一封几万字的信,将他所知道的这片土地的故事娓娓道来,希望新良渚能重现昔日光芒。“如果是这样,我愿意带头拆迁。”天目山下像他这样的原住民还有800多户。
每年夏天,会有两万只白鹭飞来,栖息于山上,它们也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还有路边的竹林,叶片已经在轻拂云层;茶园的绿向远处山峦荡漾开去,层层叠叠的。
单纯的乡村生活中,远古文明的光芒褪去了,现代工业文明又在冲击着它的自然生态。良渚希望复兴小镇生活,这既是今人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是这片承载了远古文明和秀美山水的土地的诉求。
从“良渚”到“美丽洲”
“良渚”,即是美好的水中小洲,余杭区副区长周膺在他研究良渚文化的最新著作中,称之为“美丽洲”。从良渚到美丽洲,“良渚文化村”通过理想中的新镇建设,能否完成由古至今文化和自然的传承?
良渚的规划无声无息地做了四年,南都房产集团副总裁、总建筑师丁对记者说,刚看到这片一万亩的广袤土地,他被震惊了,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整个良渚文化村的开发建设,更像是一次以城镇为主题的美学创作。”
“建造一个城镇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道路并不是一眼望到底的大道,而是动态串联整个城镇生活的珠链。”负责规划的加拿大CIVITAS资深设计师达斯考夫斯基说,“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告诉土地要怎么开发,而是让土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开发。”
天目山余脉纵横5000余亩,连同山里的寺庙、植被、作物、候鸟,形成整个小镇的天然背景。沿着山脊线,他们规划了一个由旅游核心区和七个主题村落珠般串联而成的文化村落体系。村落与村落间,像中国画讲究“留白”一样,预留了开放空间,称为“绿色手指”,每个大约100到200米宽,由山林向河滨延伸下来。
“绿色手指”的间隙处,步行5分钟可达的500米半径尺度,围成了七个村落生活圈。阳光天际,西班牙式的山地联排别墅;竹径茶语,生长在竹林茶园间的临水别墅;白鹭郡,候鸟栖息地旁的低密度住宅;劝学里,文教中心;七贤广场,公共中心;绿野花雨,种在矿区之上的鲜花和果树;金色水岸,滨湖风情街区。
从104国道进去,汽车爬上一个缓坡,天地一下子变得纯净,蜿蜒的道路两边是高耸的竹林,远处展开一片茶园,脚边还有一条河静静流过,这是“良渚圣地”所在地,一个新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将建在这儿,走进去,如同翻开一本书的第一页。
沿着一条蜿蜒的路向南,仿佛没有尽头。司机说,这是主轴路,从北向南贯穿了整个文化村,要是春夏季来,两边的树会冠盖相接,那才美呢。路边,错落伸展着几排欧式小栋楼房,这就是已经基本建成的“白鹭郡”北区。房子不高,最高就四层,顺着山坡的走势,安安静静地立着。青灰色的石板瓦坡屋面,泥土色的涂料及斑驳的片岩饰面,与周围山林浑然一体。工地旁的树木用竹篱笆围着,工人们说,这些是要保留下来的。
“白鹭郡”已见雏形,良渚文化村的其他村落还在图纸或者想象中。在这片正在或将要被雕琢的自然之上,一个小镇正温和地生长着。
想起芒福德的话:“城市和乡村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如果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环境,而不是人工在它上面的堆砌。”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决定了人的生活品质,也决定了杭州半径16公里处的小镇生活的复兴与否。 复兴16生活公里杭州良渚文化村美丽洲半径天目山小镇白鹭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