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也不能少
作者:舒可文(文 / 舒可文)
(
曲径闻风山房 )
2004年的这个时候,突然间,一群艺术家在一个商业动机的推动下,被邀请到西北贺兰山下艾克斯星谷地产项目中。这个艾克斯星谷,真正的核心建筑是游乐场,摩托车赛场,是个运动基地,非建筑师建造的这12栋房子只是些小客店,酒吧之类的辅助建筑,现在辅助建筑树立在那一片荒野里,等待着后续的建设。
广东美术馆2005年年初展出了毛同强的同题材摄影作品《日复一日》,并收藏了全套1200张照片。毛同强是参加贺兰山“艺术家的意志”建筑设计的艺术家之一,这次广东美术馆展出的是他持续100天对这个工程的记录。从这个建筑群启动的那一天开始,毛同强一天不少地记录了这块荒地的变化过程,从开工到8月6日揭幕,一共拍摄时间是100天。每天早上他从银川开车到这个山谷,往返100多公里,在每个建筑基地的前面固定一个机位,每天的拍摄时间基本是在上午10点钟左右,少数几天因为下雨或沙尘暴的原因,推迟拍摄时间,观众可以看到在第六天的照片上有天气的变化,山谷中的基地在一层沙雾的笼罩下,更显得在荒凉之地上人的荒凉。
每一天,12个建筑基地上纯景观成像为12张照片,共1200幅。很多时候,每天并不意味着变化,有时是重复的荒芜,有时是重复的脚手架,前一天和后一天区别有时只是多了一个桶,或少了一堆土。仔细看,还会看到一些机位的变化。在整个以“艺术家的意志”为旗帜的项目中,说到机位的变动,尤其有诠释的趣味,比如,周春芽本来设计的建筑在朝向贺兰山的方向设计了大面积的玻璃窗,他是想在房子里能“遥望贺兰山”,但是这个设计,工人们看着不合适,因为那个方向有西晒,这是民间建筑都要躲避的,所以在施工的时候,他们就把建筑整个调整了方向,玻璃窗的设计就只能“近看一个小树林”了。毛同强也只好跟着施工队的调整而重新调整机位。所谓“意志”在最简单的一个环节上都不能实施,更不用说在设计阶段,艺术家的意志如何通过技术工艺的核定,还有与投资者的想象之间的吻合度。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单就毛同强的照片来看,精致的技术是明显的,这倒无关紧要,但把每个机位上的100张照片连接起来,突出出来的是一种现在不大流行的文献感。拍摄的对象张扬的是强烈的主观意志,对比之下,拍摄的风格却显得不动声色,冷静得多少有些抑制,非常像是一双来自外星的眼睛,记录和观察着,而结论有待。对画面的黑白要求,也是一种对主观情绪的控制,相对黑白照片,彩色照片的提供的是一种可触摸的、近距离的、即时性的属性,而黑白的特性使图像与对象、与现实、与观众都保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当我们更多地观看了这些照片的时候,它对这个建筑群生长过程的记录变得越发的不重要,时间渐渐变成了这个作品的核心。
不过,毛同强可能更看中照片的文献性,延续着他以前的油画作品《社会档案》的趣味,所以他会觉得记录这个对象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这个拍摄对象的特殊性是他看重的。其实以什么事件作为记录的对象,在选择上的差异不一定来自拍摄对象的自觉状况,而是拍摄者的发现。照常理,100天之后和之前的对比,是最符合心理习惯的记录节奏,或许其中的戏剧性场面也在这个节奏的范围之内。在这当中的时间流逝通常被当作代价而被放在记忆的另一个储存器中,不被言说。而以时间为核心的这套照片,体会的是日复一日的绵延,体会人们来了又走了之间的安静,记录安静中的痕迹,在无数个每一天的微调中,会形成某一个被人们记住的时刻,或需要被记住的事件,或许历史就在这微调中形成。
尽管我们总是确信自己的记忆是精确无误的,自己的记忆才是值得记忆的,而且这些记忆总是被润饰,或被削减某些部分,最后会赋予他们一种它们从来没有过的魅力,照片并不能阻止人们对记忆做这种润饰,也并不一定让人更能容忍那些有意忽视的东西,照片呈现的时间才是不能被忽视的,同时,时间对事件的约束性也一并展示。毛同强的《日复一日》强化了一天也不能少的时间绵延的力量,他对着这100天的照片感叹说:“人很脆弱,意志也是脆弱的,只有时间是坚韧的。”
(
曲径闻风山房 ) 不能毛同强一天艺术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