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盒里的记忆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吴秀德)

老烟盒里的记忆0

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吴秀德都会去北京报国寺那条街上转悠。在北京收烟标的老藏友们都知道这个日子,大家聚在一起交换和买卖。老吴说他熟悉的面孔大约有百来号人,都是常见的,“我们原来开玩笑叫自己‘捡烟盒的’,2002年上海烟草博物馆成立之后,把烟标列进文物,没想到我们这些人也变成文物收藏者了”。

老吴的藏品估计有5万种左右,“我曾经办过一个展览,当时做了100个大展框,分成50多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几百种烟标”。老吴说,烟标收藏水平一看藏量,二看年代,三看存世量——和其他收藏一样,一个品种存世越少越珍贵。他所在的中国收藏家协会烟标分会,吸纳会员的硬件是藏品必须达到5000种以上,而世界业余收藏家协会烟标分会的门槛是5万种。“目前中国烟标藏量最大的人应该是苏州的张家伟先生,他有将近8万种,自己还办了一个民俗博物馆。”上海朱大先也是非常有口碑的老资格收藏家,拥有很多珍贵的老烟标:创建于1909年的德隆烟草公司的“锯子”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8年在上海发卖的“银行”、“秧歌舞”和“红双喜”,华成烟草公司著名的“美丽”牌香烟,还有数百种1890~1902年期间的英、美烟草舶来品如“自由”、“海盗”等,都是存世量比较有限的历史记录了。老吴自己也是以收解放前的老烟标在藏友中有名气,常有人慕名找他交换。记者在他家里看到很多只在小说和老电影里见过的二三十年代烟标,像熙中公司的粉色“大中国”和《良友画报》同时期的“良友”等。其中有一张“品海”,英文商标为“PINHEAD”,淡绿色,竖版,据老吴介绍属于第一批进入中国上海的舶来烟,无论年代、存世量,还是颜色和版式,都算比较难得的品种。1998年一个韩国收藏家到中国旅游,从电视节目里看到对老吴的介绍后自己找上门来切磋,老吴用5000元人民币从他手里买下三十几种老烟标,“品海”是其中之一。“我是1973年开始集烟盒的,那时在部队当兵,战友探亲回来带各种地方的烟,我觉得好看就留下了。到70年代末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介绍国外有‘烟盒俱乐部’,才开始有意识去收集。早期我们的收藏方式基本上靠向朋友索要,或者同道中人互相交换,从80年代末期才有买卖的形式,所谓‘以藏养藏’。比如我,每年的进出流通量保持在几万元左右。”

大约从2001年开始,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老板开始涉足烟标收藏,尤以温州商人为主力,他们采取兜底购买的方式即用高价把一些藏家多年的收藏一次买断,积累的速度十分可观,有人每年花在这方面的投资达到20万元以上。流通量大了之后,烟标的价格开始随行就市,逐渐形成跟风收藏。老吴记得在抗美援朝50周年前后,建国初期的烟标市价骤涨,降温之后价格落差在一倍以上。前两年流行红色收藏,比如红军长征路线,毛泽东系列。文革标和口号标则是近两年来一直比较受宠。眼下圈子里比较流行的是专题收藏,在老吴认识的藏友里面,有位桥梁工程师专心收集和“桥”相关的烟标,已经找到300多张;另外一位航天专家只对飞天主题感兴趣,从古代传说到当代航空飞船,大约有400多张。还有人专收“龙”图案烟标,目前已经到700多种。

老吴的乐趣不在买卖,而在藏和读,生活因此而比别人多了那么一点东西值得玩味。烟和烟盒都是大俗之物,但大俗之中藏有大雅。如果论到上一个世纪对中国社会的真实记录,老吴认为烟标的呈现力算得上一本微型《史记》,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和它相呼应的烟标。

民国时期爱国青年抵制洋货,便有民族烟草商趁势推出的“爱国牌”香烟。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阶段,中国军人在上海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孤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镜头,在当时大城烟草公司出品的“八百壮士”烟标上面得到重现。1948年面市的中国新兴烟厂“国光”香烟,烟标所绘的中国版图上还有现在的蒙古国那一部分,也是历史见证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烟标的事件记录性就更强了: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郑州卷烟厂的“解放”牌立刻出厂;1950年抗美援朝,上海烟厂马上将“勇士”烟标的图案换成了举红旗跨骏马的志愿军;1958年大跃进,南京迅速有“跃进”牌面市;1963年开发大庆油田,黑龙江的两大烟厂紧跟生产了“大庆”烟。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后,大量的语录和口号标出现,全国烟标一片红,“红烂漫”、“红卫”、“一片红”……一直持续到70年代。翻看70年代的烟标,能看到全国好几个厂家都有“卫星”牌烟,那是为了纪念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了80年代,烟标里比较醒目的有纪念女排夺冠的“三连冠”、“四连冠”、“五连冠”,还有表达农民致富愿望的“致富”和“富裕”等牌子。记者还在老吴的藏品里看到一系列河南予东卷烟厂的“明星”牌烟,大部分为美女画像,但其中难得有一张用的是女演员姜黎黎的照片,估计是1980年早期出产的,那时候姜黎黎因为《红牡丹》等电影正大红,受欢迎程度和现在的美女影星相比毫不逊色。烟标都不会印出厂日期,所以判断年代需要对历史和政治、文化背景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也是老吴他们这些资深藏友的乐趣所在。比如他们研究烟厂名称的变化,从中理出了中国经济政策的沿革:民国时期烟草尚未专卖,所以有国外的托拉斯公司如英美烟草,也有民族工业的烟厂和家庭作坊式的烟社,名称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50年代中期进行公私合营,烟标落款为“公私合营某某烟厂(或烟草公司)”和“地方国营某某烟厂”并存,到50年代末之前这一称谓完全消失,全部变为“地方国营某某烟厂”;1960年前后,中国照搬前苏联的大企业模式,反映在烟标上就是不管哪个地方的烟,全部标成“中国烟草工业公司出品”,其庞大气势不输现在的中国石油。还有一种设计异常简陋的“经济”牌,几近于白板,纸张薄而狭促,各地烟厂都有生产,是那个时期最廉价的平民烟。■

老烟盒里的记忆1

烟标收藏价格走势

烟标已有百余年历史,存世佳品稀少,孤品绝品挖掘十分困难,而求者甚多,收藏交易价格连年走高,特别是题材重大、内容独特的品种更为藏家青睐。普通烟标已由最初的几分几角钱升至几元十几元;民国老烟标、建国早期烟标平均价值在几十元上下,几百元易手也是很常见的事。一些专题收藏者更是肯花大价钱购入自己需求的藏品,如抗日将领蔡廷锴(国民党政府第十九路军军长)的家族后人,曾用数千美元收藏到印有蔡廷锴将军威武军姿的烟标。

老烟盒里的记忆2

烟标的收藏价格走势,从近年来烟标拍卖成交价格可以窥见一斑:

烟标知识

老烟盒里的记忆3

邮票、烟标和火花属三大纸品收藏。

一枚烟标由正版(汉字标)、副版(拼音标)、侧版(左右标)和底标4个部分组成,融金石、书法、摄影和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烟标装潢艺术。

老烟盒里的记忆4

世界上最早的烟标是芬兰1860年出品的“小加农”。1890年美商老晋隆洋行将纸卷烟输入中国,中国人开始了解烟标。我国自己最早的烟标出现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华侨简照南和简玉阶在香港创立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推出“双喜”、“飞马”烟,这两个牌子被上海卷烟厂沿用至今,是中国时间最长的烟标牌号。

我国对烟标的分类比较庞杂,比如按年代特征,分为早期标、初期标、中烟公司标、文革标等,按品种分为警句标、样标、卡标、纪念标和套标等。

老烟盒里的记忆5

<p "="">烟标上面使用过的汉字目前统计已经超过两万个,其中几大常用字为:红、喜、大、金、山、乐、龙等。

老烟盒里的记忆6

老烟盒里的记忆7

老烟盒里的记忆8

老烟盒里的记忆9

老烟盒里的记忆10

老烟盒里的记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