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芬奇:我要的形式在哪里
作者:薛巍泡网网友“身是客”姑娘发帖子讨论达·芬奇的非婚子女身份问题,说:“经过三天三夜的思考,我终于了悟:双方没结婚所生子女叫非婚子女,一方结了婚跟第三者所生的叫私生子……唉!我跟达·芬奇中间,除了天才和凡人之隔,还隔着这么久的年代,这么远的路途。就算不隔这么久远,还有语言隔阂;他吃意粉,我吃肠粉,绝对搞不明白他的。”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理解达·芬奇在今天确实仍是一桩难事,他非常奇异,奇异得无与伦比,他给宠物蜥蜴加上翅膀,谓之为龙;他在手稿的空白处画的金字塔形降落伞500多年后被证实果然管用;他匆匆忙忙给土耳其的苏丹写了一封信,要为他设计一座跨越金角湾的大桥;他构想出了现代迫击炮,定格了蒙娜丽莎的微笑。古往今来像他这样无所不能的人再没有第二个,他就像一个光临了地球的外星人。有一套新书许诺教读者“怎样像达·芬奇一样思考”,编者大概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让他一件作品也无法最终完成?他的灵感纷至沓来,总是一个还没耗完新的就来了,学习如何避免像他那样思考才更有意义。
在1月17日出版的《纽约客》上,该杂志专职作者亚当·戈普尼克评述了两本新书,一本是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丁·肯普所著《莱昂纳多》,扼要地介绍了对达·芬奇生平的研究;另一本是传记作家和史学家查尔斯·尼科尔的《莱昂纳那多·达·芬奇:灵感翻飞》(Leonardo da Vinci:Flights of the Mind),他提了更多的社会史背景,做了更深入、更果敢的剖析。两本书不期然间同时出版,在争夺市场的同时也互为补充:肯普的是从内向外看达·芬奇,尼科尔的是从外向内看。肯普解释了达·芬奇的设计原则,根据他丰富的知识和画作归纳了他的世界观;尼科尔对他的人生和时代有着宽广的视角,由此揭示了他的思想之所在,考察了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助益的人。
“肯普的书不是名副其实的传记,他没有充分考察作为一个农妇的私生子的达·芬奇,以及他在弗罗伦萨师从雕塑家韦罗基奥、毕生辗转于米兰和法国宫廷等经历,他没有去颂扬达·芬奇的众多发现和预言,而是专注于探究达·芬奇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肯普认为,达·芬奇一直致力于寻找普遍的比例规律,不仅是美学上的比例规律,比如黄金分割律,而是类似于两个世纪以后的牛顿的平方反比定律一样的规律,能解释力的作用原理的公式。“将艺术上成比例的美的概念跟大自然内一切力成比例地起作用二者联系起来,达·芬奇是第一人。”
他寻找普遍的规律是借助视觉而不是数学。他有一种不同于数学推理的天分,能看到抽象的形式。他甚至想在标准化考试中设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旋转的立方体或者四面体。他日复一日地寻找基本的、有规则地变化的、不可分割的形式,以至于当他看到跟其他器官牵连着的心脏的时候,他看到、素描出的是一粒即将发芽的种子;看到美妇人头上的发卷,他脑海中展现的是湍急的水流中的漩涡;研究海葵的卷须时,他又把它们转换成穿得花枝招展的时髦女子的发式。他还画过像贝壳和花朵一样的教堂。
尼科尔笔下的达·芬奇没有那么玄虚,更加世俗也更加翔实。“达·芬奇正逢上蛋彩画风行的时期,工作室里肯定一直少不了母鸡。”他对亲友充满柔情,但是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他身边遍是赞助人和奉承者,他是自古以来第一个无需逢迎、转而要赞助人求他的艺术家。他喜欢绘画但痛恨别人拿当他画家,一个被有钱人雇用的艺术家。在笔记里他从来不提他那些伟大的同辈,除非是要贬损他们:波提切利的《天使报喜》中的天使看上去是要强奸圣母;米开朗琪罗的画作就是一堆垃圾……达·芬奇还被描绘成一个工程师并被大家接受了下来,他对艺术家的鄙夷被他对工程师和建筑师的敬重弥补了。他更喜欢跟专制君主而不是共和君主或者教父做生意,因为前者略施小计就能打发,弄得酷一点或者炫一点就能过关,不会等画好之后加以百般挑剔。
《抱貂女郎》
很多天才经过传记作家对其事迹的搜罗,就从自成一类的人变成了从属于某一类的人,达·芬奇是个例外,人间多了两部关于他的传记之后,他还是有点像外星人。
达·芬奇油画《蒙娜丽莎》
( 达·芬奇油画 ) 形式我要芬奇肯普艺术哪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