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苍老的世界: 《2046》的真实版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蔡崇达)
对于未来世界的模样,“怎么想都不过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麻凤利研究员说。
2005年一开始就让人傻眼,96岁的艾瑞尼·辛克莱“摇身一变”成为了“多芬香皂”的新面孔。艾瑞尼的肖像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69英尺的广告牌上,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她那张戴着头巾的宣传海报。海报上还打出了两个颇富意味的词语:“枯萎的?”还是“奇妙的?”艾瑞尼·辛克莱说:“在我的一生之中,从来就没有人夸过我漂亮;但是,现在我却认为平静地接受年龄的增长使我变得十分漂亮。加入这则广告的拍摄是因为我希望能够为老年人作出一个表率。老年人能够做的事情还很多,绝对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过时。”
苏格兰妇女援助协会工作的心理学家马里德·塔格博士说:“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这位老人来拉拢老龄消费群体。为什么他们从来不敢把真实的信息告诉大家呢?”他们知道,仅靠一些小毛孩自己的生意已经无法经营下去了,日本目前有杂志3300种,种类已连续5年呈现负增长,而面向中老年的老年杂志不断增加。据统计,法国老年人口的消费占总消费的20%,美国65~75岁的老年人家庭其金融资产平均数为全国平均数的两倍多,1980年日本“银发”市场占13%,2000年则上升到24%。
而中国的数据是,“目前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加在一起,可支配的收入达到3000亿元至4000亿元,这使得老年市场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消费市场之一。”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说。
银发成为消费主力,而这样的消费将使世界改观。
( Dove多芬请来96岁高龄老人代言新品香皂 )
比起王家卫的版本,麻凤利研究员的《2046》更令人惊奇:“那时候,可能公交车上都是白头发的,谁都不用给谁让座。那时候,所有的房子可能都要带电梯,很多篮球场改成沙球场。那时候,电视上可能一半以上节目都是老人节目,因为看电视的人都是老人比较多。步行街也没有现在时尚,因为老人的用品居多,开出租车的是老人。现在英国就有很多这种情况,当服务员的是老人,美国等国家都在推迟退休年龄……”
西方把老龄化称为“银色黎明”,他们想要说的是:世界已经不一样了,虽然太阳照样升起!
对巨大人口数量的天然恐惧,来自对地球承受能力的担心,谁都担心惟一的一个地球能应付多少张口,但是,或许这并不是问题。美国农业问题委员会估计全球耕地能够养活479亿人,联合国粮农组织则认为,地球潜在承载力为260.4亿人。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而是一个人自己能养活多少人。”按照《时代》周刊的换算,现在的中国每两秒钟会多一个小孩,也会多一个老人,到2020年后,每两秒钟将多两个老人。
2秒钟,多一个人,也多一个老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副所长杜鹏教授不大赞成《时代》给的数据:“它有一些瑕疵,照严格的换算,现在的速度是应该是每两秒钟略少于一个人变老。”不过,同样以60岁作为老年的界限,中国在未来40年间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也就是说,以未来40年为区间,中国每诞生一个小孩,将有两个人变成老人。
根据联合国在第二届老年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3%,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每5人中就有1位老人。到2050年甚至会可能达到40%。这样庞大的老年人口已成世界之最。从世界的层面上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人。
1月6日中国迎来第13亿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新闻: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少生了3亿多人,从正面的意义看,节约了7万亿元抚养费用,从1978年至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4倍,而人口只增长了35%,实现人均GDP增加了6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说,未来中国将少了3亿可以负担养老的劳动力。
由于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抚养比由1964年的6.4%上升到2002年的11.6%,城镇离退休人员由1978年的314万人增加至2002年的4223万人,24年增长了12.4倍,与在岗职工的比例由1978年的31人降为2.5人,离退休金由1978年的17.3亿元增至3646亿元,增长了210倍,年均递增25%,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递增18.9%,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递增9.4%的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5%上升至3.6%,上述数字均反映了城镇离退休金的增速快于经济的增速,而根据杜鹏教授的换算,到了2050年,中国的抚养比甚至将可能达到70%,也就是30%的人在工作养其他70%的人。
“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到2050,中国要养世界1/4的老人,这比养活1/4的人更难,对国家和个人都是考验。”杜鹏教授分析道。
老龄化:世界性的富贵病?
亚当·斯密曾经有个困惑:“贫困似乎会促进繁殖。”后来加利阿尼也在《货币论》中满腹狐疑:“奇怪的是,贫困在达到引起饥馑和瘟疫之前,与其说是妨碍人口增长,不如说会促进人口增长。”
与此相对的是,富裕似乎在使寿命延长的同时,却导致了出生率下降。而寿命延长,出生率下降,这恰恰成了世界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几乎在所有国家起飞的同时,伴随的都是老龄化的到来。老龄化的排序,也恰好和各个国家完成工业化的顺序相对应:1865年,法国成了第一个老龄化的国家,它也是第一个完成工业化改造的国家。“一战”后英国、爱尔兰、德国快速完成工业化,也快速进入老龄化。“二战”崛起的是美国、加拿大、日本,迅速老化的也是它们。
老龄化似乎就是工业化的幽灵,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世界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富,也在前所未有地变老。联合国的统计世界人均寿命1950年为44岁,2002年66岁,2050年将达到77岁。现在全球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6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5岁以下儿童人口。
1996年,是该记住的年份,那一年“世界也老了”,全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7%,从此世界成为老年型的世界。
预计到2050年,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将达到175个,占全球总数的91.6%。那时候,全世界都完成了工业化,也都进入了老年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翼研究员认为,工业化和老龄化的神秘关系在于所谓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指的是,社会的抚养比较低的时候,有利于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出生率长期持续下降,过去的20多年,社会总抚养比已从1980年的61.8%,下降到1990年的50%、2003年的40.5%,预计2009年可下降到37.3%的最低值。其后转而缓慢上升,2020年可升至45%,2030年可升至48.3%,2040年可升至59%。
“人口学把总抚养比50%以下作为低抚养比,这一阶段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提供‘人口红利’,那么1990~2030年这40年时间正是这样的历史时期。而此时,整个国家机器处于最能高速运转的时期,如果有其他的条件,一般都能直接引起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们正从老龄化前期社会总抚养比下降中获得某种‘人口红利’,但不要忘记,到老龄化后期这种‘红利’减少和结束以后,社会抚养比转而上升的‘人口负债’期便会接踵而至。”
张翼研究员担心的是,我们虽然富得快,但老龄化这个富贵病来得也快了些。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未富先老将是一大考验,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NP已达1~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3000至1万美元的占28%,而我国在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已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龄化的加速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市场体制是避孕药, 技术经济是催老剂
按照西方社会学流行的观点,老龄化、低出生率都是和工业化息息相关的,英国人口学家约翰·哈伊纳尔和艾伦指出:欧洲人口转变的起源、欧洲个人主义的根源、甚至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都紧紧交织在一起。
中国社科院熊必俊研究员在《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也曾对老化与富裕的关系进行解释:“工业化生产把原来追求劳动力数量转换为强调劳动力质量,家庭在收入支配上开始把砝码加在提高子女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上。”“毕竟,生育行为是社会行为,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特别是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1984墨西哥城世界人口大会上,曾经一度对人口膨胀紧张的美国改变了1974年布加勒斯特第一届人口大会上对人口控制的立场,极力宣扬“市场经济是最好的避孕药”。他们的观点至今影响广泛:一个自由的市场体系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促进个人决策的文化。只有在这样一种经济体系下,个人才能承担繁殖的责任,考虑生育的成本。
而关于以前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状态,社会学者王安的解释是:“在农业时期,财富需要人的手工完成,人口就是财富,流血流汗除了攻城就是掳人。所以那时候国家也规定结婚年龄,但不像现在规定允许结婚的年龄下限,而是必须结婚的上限。比如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代,男20岁、女17岁必须结婚。年龄最小时是557~581年的北周,男15岁、女13岁。”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真正的催老剂就是技术经济。技术经济一方面提高人的生活条件,使人寿命不断延长,“同时也是刷新速度极快的一种经济形态,使很多人在40、50岁就感到自己老了,因为原有的知识结构跟不上社会工业化的刷新率”。
世界人口的庞氏骗局?
《商业周刊》载文题为《“小皇帝”能够挽救世界日益老化的人口》,提出一个看法:工业化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正在陷入庞氏骗局,而老龄化正是这一骗局的表现。
“庞氏骗局”来自查尔斯·庞齐策划的一个诈骗故事,骗人向虚设的企业投资,用后来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的投资者,以便诱使更多的人上当。早期加入骗局的人投入少量金钱就能获得大量的回报,因为他们赚的是后来加入骗局的人们投入的金钱。但是,随着新加入的人日渐减少,骗局终究要破灭。最后加入的人——众多上当受骗的人——会一无所获。
可以这么认为:现代社会自身是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当人口增长非常缓慢的时候,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但是自从大约250年前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每一代人口的数目都超过上一代。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可以明显看出庞氏骗局的社会质量,即把新近加入社会保险的人员(从业者)投入的资金付给早先参加的人员(退休者)。人口的增长使得这种制度可以运转起来。
当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同时退休者的寿命越来越长的时候,问题就开始出现了。世界人口总数40年来翻了一番,目前已达到60亿;但是据联合国预计,世界人口今后的增长速度将慢得多,到2050年大约达到89亿。人口增长速度甚至有可能收缩。在美国,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已从8∶1下降到5∶1;并且将进一步下降到3∶1。
“如果这些儿童能以高生产率弥补他们人数较少的缺陷,他们将创造大量的足够他们自己以及数目众多的老年人消费的财富。他们或许将从社会的庞氏骗局中挽救这个世界。”
也就是说,“质量究竟能不能高于数量?”数量虽少,但受到良好教育、有生产能力的人能否创造更多的财富,纳更多的税。布朗大学经济学家乌迪德·加洛解释说,对于家庭乃至国家来说,“质量高于数量”就是技术的代名词。
设在纽约、从事政策研究的智囊机构人口委员会副主席约翰·邦加茨解释说,对于世界大部分人口来说,生育率下降仍将是一种积极的经济力量。他指出:“在发展中世界,生育率下降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好处,能培育技能更高的劳动力,使人们有更多的积蓄。” 中国的人口经济真实世界版本庞氏骗局苍老2046越来越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