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英东的南沙恩怨
作者:朱文轶(文 / 朱文轶)
( 连接广州和番禺的洛溪大桥
)
霍英东版南沙
南沙陆地面积5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5公里,可开发面积32平方公里。已故原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曾说,应该把广东的省会搬到南沙,因为南沙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最早发现南沙价值并开发南沙的并不是广东省或者广州市,而是霍英东。
早在十余年前,霍英东就开始在南沙投资,迄今已达30多亿人民币。据说,霍英东想把这块面积三倍于澳门的地方建造成广州的尖沙咀。但是霍英东反复强调,他投资南沙不求回报,不是做房地产生意。他说:“南沙是我的一个梦想。”他说,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请世界上最优秀的设计师精心设计,甚至于每一条船,都是从世界各地精心挑选后购买的。
霍英东的儿子霍震宇对记者说,霍英东1985年带着他第一次去南沙,那时他根本不能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当时直线38海里的路程,要经过3天的辗转才能走完,南沙当时到处都是烂泥湾,修建海堤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父亲想要将南沙与香港的船程缩短到1小时15分钟,但全世界都买不到这么高速的船,于是又建了一个造船厂,自己设计制造高速快艇。”据了解,为了开发南沙,霍英东特意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负责监督区内所有发展项目和向项目注资,而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是霍将每年从澳门赌场所分得的利润拨过去。
矛盾并不在于这位香港著名实业家的梦想,而在于他当年低价买进的这块地。据未经证实的消息,霍氏当初买下这22平方公里的东部地区每亩地价仅为600元,如今南沙的每亩地价在近百万元。许多南沙原住民抱怨霍英东开发南沙的速度太慢。在南沙投资纺织业的私营企业主梁辰栋对记者说,如果不是霍当初买下那么多地,现在南沙的投资者也许要多很多,南沙的开发会快很多。“这和当时南沙管委会的想法是一致的”,一名知情人士说,这么大的一块地,如果分散给众多投资者,地区政府的收益会翻倍,“这笔账,地方上怎么算怎么亏的”。
( 在中国有深远影响力的明星富豪——霍英东
)
而十年前的协议也有并不明了的地方,这给后来的恩怨埋下伏笔。霍英东表示,他与番禺政府当年的协议是,由霍英东基金会签订开发南沙东部22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按当时政府所开的价缴了款项,22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红线图的。但当时的南沙管委会后来认为,这个协议缺乏足够效力,能否开发土地还得经过上级批准,并要补缴若干费用。
番禺的南沙?
( 霍英东的“小南沙”是他晚年一项最大投资 )
知情人说,这笔费用,也就是南沙希望收回的“地价差价”并没有实现,于是南沙土地使用和开发权于是再次成了博弈双方谈判的砝码。用何铭思的话说,是“时任南沙管委会官员的梁柏楠对霍英东百般刁难”。而知情人称,梁柏楠后因为贪污被判刑,但他在当时不过是地方利益的一个代表而已。
梁辰栋说,目前南沙镇内一共有两个货运码头,一个是由霍经营的东发码头,一个是由番禺区政府拥有的南伟码头,“其实两个码头相距不过5分钟车程,以南沙到目前的物流规模根本不需要有两帮人来独立发展,当时地方政府的想法可能是,既然在土地使用权的收益没有办法收回,可以在开发上和霍分一杯羹”。
霍英东集团广州番禺南沙货运实业有限公司一位行政总监亲历了东发码头和南伟码头的建设。他回忆说,霍英东在南沙从一开始就打算客货运“两条腿”走路,即建起南沙客运港和东发码头。霍想把东发建成万吨级通用码头,并于1989年拿到了批文,到1990年开工建设时,由于当时南沙路还没有通,霍决定先建个小一点的。就在东发码头兴建之后,基金会的人发现政府也在南沙客运港另一侧的海边搞建设,且未知会基金会高层,即现在的南伟码头。这位行政总监说,当时基金会用于南沙开发建设的钱就打在东部公司的账户里,管委会从那里拿出了2000万元用于建设南伟码头。码头建成后,管委会询问霍英东是否将这2000万元作为股份,霍英东未接受。
另一场较量是有关虎门海上交通的经营权。据了解,霍英东在1991年开办虎门汽车轮渡连接珠三角东西两地,到目前仍是惟一的海上交通工具。据梁介绍,当年轮渡一开通,反应热烈,渡口的车排得老远。但没过多久,南沙有关部门在海上交通经营权上加了时限,使霍的轮渡要面临竞争。霍英东基金会顾问何铭思则指出,1998年建成的“南沙68号”双体客船,有部门拒发营运牌照,理由是要霍英东缴付堤围费,何认为,“修建堤坝的费用全部是由霍英东基金会投资的,为什么还要缴费用?”
据说,有关官员认为霍英东在南沙的开发上是最大受益者,理应给地方政府反馈,而霍英东则表示,在区内各项开发项目都按企业的股权比例,基金会占51%,政府占49%,但主权在地方政府,他根本无从过问,利益分配他也不认为自己占了便宜。以虎门轮渡为例,开业6年的营业额为6.5亿元人民币,但股东包括代表番禺政府的番禺南沙港口开发公司,和代表霍英东基金会的香港有荣,却只分过红利2000万元,这笔收入的支出,霍表示他并不知晓。
知情人告诉记者,2001年番禺市洛溪大桥的争执进一步揭示了霍英东和当地政府的恩怨。事情起因于当年广州市人大会议上,有人大代表质疑为何大桥在已经收回成本的情况下继续收费,番禺政府面对质询时解释,大桥是番禺自己投资一亿元兴建的。“这件事传到霍英东耳朵里,让他大为光火”,他说,为了巩固地方产业,霍英东在1994年出资1000万元港币,购买房车捐赠给番禺,当时的捐赠者还有何厚铧的弟弟何贤和知名港商何添,这批房车后来经营增值至7000万,洛溪大桥的建设资金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此,这次捐献也写在桥头纪念碑上。“霍认为,这涉及地方政府的诚信问题”,他分析,事实上,这一事件是霍英东对“南沙68号”拒发营运牌照等一系列双方冲突的反击,最终,此事以番禺政府的道歉而收场。
十年之后,广州的“大南沙”
洛溪大桥一年有2000万辆车次经过,每天的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如果没有渡轮和大桥,从西到东,要绕道广州,多行百多公里”,这再次证实了霍英东对南沙位置价值判断的准确。
十年之后,同样很快发现这个“风水宝地”的还有广州市政府。知情人说,某种意义,广州在整合大广州战略里,将番禺撤市改区,使霍英东的合作者变成了广州市,这既结束了番禺和霍英东的矛盾,也同时隐藏了另一种冲突的可能。
据说,在2002年3月的广州“两会”上,时任广州市长的林树森的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六次提到“南沙”。林树森的想法是,过去20多年以来,珠三角通过“三来一补”和“前店后厂”等模式创造了持续两位数的增速,但以钢铁等各行业的基础原材料来看,广州和珠三角地区的需求与本地供给的比例几乎达到了10比1,大量原材料需要进口或者是来自国内其他区域供应,这将很大程度上削弱未来广州经济发展的后劲,如果把广州的石化、钢铁、造船等基础产业全部迁移到南沙,可以使广州赢得空间,也给广州产业链补缺。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南沙分局局长段险峰说,从2001年开始,广州就提出了“北优南拓”的城市发展方向,宣布未来三年内,投资300亿元用于大南沙的基础设施建设。段险峰介绍,南沙的产业发展,不但给了广州一个出海的深水良港,对整合整个广州的产业结构,巩固广州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为什么上海的经济地位在长三角中无人可动摇?段险峰认为,很关键一点就是上海的产业结构相当完整,特别是基础产业优势明显。现在广州黄埔港最大的泊位才3.5万吨级,南沙港的发展能对广州港起补充作用,南沙港首期将建有4个5万吨级的泊位,这将是一个综合型的国际港口。就目前的规划,段险峰给南沙的经济算了笔总账:2007年,汽车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2008年将达到1000亿元;造船业到2007年开始新船下水,2008年将达到700亿元的规模;钢铁业的产值估计在700亿元左右;南沙港在二期建设完工后,将实现400万标准集装箱和400万散货的吞吐能力,总产值大约1000亿元。
霍震宇告诉记者他父亲的担忧在于:政府把南沙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载体,准备将老城区那么多工业转移到南沙,不但南沙的环境岌岌可危,而且由于广州一年有八九个月的东南季风,整个广州都要受到影响。还有人指出,南沙一带水网交错,与广州水系一脉相连,水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一座霍英东理想中的高尚城市,会不会尚在襁褓之中便遭遇严重的工业污染?
而知情人说,更主要的问题是,广州所希望的是一个173平方公里,包括黄阁组团(临海工业基地)、南沙组团(生活与产业服务中心)、鸡抱沙和龙穴岛组团(港口基地)的大南沙,形成“一小时工业经济圈”,这实际上是浦东之于上海的概念。这几乎打乱了霍英东十几年前把南沙打造成“山水里现南沙,南沙中见山水”霍版南沙的计划相悖,并将其囊括其中,“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谈判和竞争”。而记者目前听到的消息是:双方合作顺畅,种种不快都已成为过去。
其他的“搅局者”
有了南沙,广州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将不可撼动。但即便处理好了与霍英东的关系,南沙却成了卡在珠三角其他城市喉间的一根鱼刺。由于南沙扼据要津,香港对广州的南拓充满警惕,因为南沙开发必将威胁到香港的转运中心地位。珠三角经济专家郭丰认为,霍英东和广州政府还要考虑到是通过粤港合作还是其他形式,平衡和香港的关系。“因为按照广州方案,南沙为中心,开发深水港,经济放射区方圆60公里,覆盖十多个大城市,四百多个市镇,香港是靠转口港起家,八九十年代,借制造业北移减低经营成本,以及为内地提供消费和金融服务而赚钱,一旦香港转口港货运的优势不再,它对内地发展起的中介角色就大大受损”,“所以,无论谁开发南沙,香港是被威胁的”。
同样,还有一个令广州头痛的“搅局者”,东莞。
南沙的对岸是东莞的虎门。有关人士认为,东莞想在这个位于珠江咽喉东岸的重镇发展港口业务,将原有的货运码头扩建为一个兼具仓储和物流功能的大型集装箱码头。由于虎门港在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所以面对南沙大港的前景它并无丝毫胆怯。而收复财政失地正成为东莞“搅局”的巨大动力——目前由广州港务局管理的东莞沿岸港区(新加坡港务集团和广州港务局合资经营的新沙港区也在东莞境内),其税收和营业收费都是直接上缴广州市政府,这一直让东莞不满。
可是,虎门虽在东莞市辖内,但虎门水道的管理权却在广州港务局。原来广州并没有把东莞的举动放在眼里,因为无论码头怎么建,广州港务局都有管理权。而据说,虎门建港的计划由东莞市政府一手策动,东莞并不准备在港口建成后把管理权交给广州港务局。
看来,由霍英东打开的这个“南沙宝藏”,所引起的纷争还远没有结束。■
何铭思的南沙?
此次替霍英东出面,让一段原本秘而不宣的争执浮出水面的是一名霍英东基金会的顾问,叫何铭思。据记者了解,何铭思的身份远非顾问这么简单,他同样没有置身“南沙纷争”之外
何铭思是霍英东相识三十多年的知己。《霍英东传》中甚至形容何铭思是霍的“至爱”,他们每周总会有几天到香港中华游乐会,打网球,到会所的餐厅吃下午茶。何铭思每次都比霍老早到,为他打点场地,餐饮服务。他们70年代相识交好,80年代初,霍英东因建广州白天鹅酒店过于劳累,患上淋巴腺癌,经何铭思安排上京找名医治愈,自此二人关系更为亲密。有人说,“见到霍英东,一定会见到何铭思”。
传媒要约霍英东采访,一些内地人士要找霍英东,都要通过何铭思父子这一层。
何铭思名下没有任何物业,但公司注册处记录显示,他的儿子何建立共担任17家私人公司的董事,其中有10家是与霍家三位公子共同担任的,可见他的地位不比霍家公子低。
据《福布斯》杂志估计,霍英东身家80亿,拥有超过200项物业和多家公司,如何分配家产,据说作为霍“知已”的何铭思献策不少。而对于何高度参与家族生意,霍家三公子均有所不满,最近这场豪门恩怨有所升级,身为顾问的何,向霍氏集团会计支取千万元,这让公司当家的霍震寰不满。
更重要的是,何铭思高度参与霍英东晚年最看重的百亿元项目“南沙计划”。霍英东曾公开表示,称何铭思是计划的总工程师,这让霍家公子不服。据说,何铭思的家族公司,包揽了南沙不少工程,包括一家六星级饭店的冷气工程。何建立也在南沙发展计划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也被霍英东委任为霍英东基金会的秘书长。据说,何建立已在南沙为其妻张秋秋的姐姐、著名时装设计师张路路,预留了位置。■ 广州番禺霍英东南沙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