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80年代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怀念80年代0( 齐秦、苏芮、罗大佑曾经给我们带来很多经典歌曲 )

最近,媒体开始怀旧,从去年夏天贺兰山摇滚音乐节开始,媒体对一些摇滚乐手的复出投入了极大的兴趣,不管那些在歌坛消失多久借音乐节露面的人复出后能干什么,只要他们能折腾就好,娱乐嘛,不一定想得那么高尚,主要是热闹。果然,何勇亲自纪念中国摇滚乐势力10周年引发的争议,的确给这个歌坛带来些热闹。可是热闹完了呢?估计双方也都无所事事了。

现如今的歌坛,的确有点让人失望,一个朋友问我:“2004年有哪些不错的专辑?”我居然连5张都凑不出来,甚至,在我的印象中,连几首能记得住的歌曲都没有。今天,流行音乐的制作、录音、包装、创意甚至市场推广比起以往都有长足进步,可是写一首好歌怎么就那么难呢?

同样,欧美流行音乐也和我们差不多,在这一点,我们的确与世界接轨了——几乎没有什么好音乐。我手头能找到最早的美国《公告牌》排行榜年终榜单是1987年的,我数了一下,前100名的歌曲,至少有20首至今还能让人难以忘怀。可是这两年欧美流行的歌曲榜单上的歌曲,能让人记住的没几首。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上个世纪的1987年,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在学校广播站工作,因为这个工作,我有机会利用职务之便,用学校发的一点补贴去买一些磁带。那时候媒体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什么歌手都不知道,买磁带完全是凭感觉,薛岳、施孝荣、邓妙华、杨庆煌、林良乐、潘美辰、李亚明……随便买回来一盘,听了之后绝对不会让人失望,每张专辑中至少有一半的歌曲能让人听下去。

那时候内地流行音乐刚刚找到感觉,也出来一批不错的歌曲,虽然现在听起来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挺粗糙的,但是那些歌曲还好听,现在除了不好听也剩不下什么了。

以前听邓丽君的歌曲,有一首歌叫《爱像一首歌》,很多人都觉得这首歌很肉麻,现在人们要是能写出这么肉麻的歌曲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了。现在的歌曲已经不是肉麻了,而是麻木,连抒情都不会了,紧绷绷、干巴巴的,就像农民兄弟说的那样:“你们城里人太复杂。”

其实流行歌曲里对情爱的表达一直以来都是很直接的,但是能写好一首歌不容易。有时候,找出一首二十多年前流行的歌曲,还能听下去,那种对情感的描述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变化而过时,依旧是很耐听的。所以我怀疑现在人们的感情是不是都因为太程式化而丧失了感性。

80年代之所以出来那么多经典歌曲,恐怕还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至少那时候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是很单纯的,没什么杂念,有一种触动,就可以写出来。到后来,写歌变成了纯正的商业行为,作者在写一首歌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听众能接受什么,起什么样的歌名,用什么样的词汇,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普遍心态,目的性太明显,所以听上去是针对什么人去写的,但是忘了真情流露。你能说那英唱的《征服》不好听吗?好听,但是里面总少了些什么。

这就是现在流行歌曲的致命伤,只要热闹、新奇,管你说什么唱什么,听完了就完了。80年代出来的歌手有几个带着头衔的?齐秦就是齐秦,罗大佑就是罗大佑。现在,不管出来个什么阿猫阿狗,头顶上都带着几个头衔,惟恐人们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可是照样不能流行。

所以,今天人们免不了去怀旧,我倒真是不希望那些当年红极一时的歌手再出来混,说实话,那样是很尴尬的,你属于哪个时代就不能跨时代,你就是让齐秦逐字逐句去唱他在80年代唱过的歌曲,也未必能模仿得像,我倒是主张去翻唱或再版一些老歌。

再版,是因为那些感觉不能找回来,只有在那原声上面才能寻找到岁月的记忆,或者让年轻人听听那个年代的感觉是什么。翻唱,有时候会注入一些新的元素,拉近与这个时代的距离,从2003年的刘欢、韩红到2004年的刀郎,都开始翻唱,制作公司也意识到了翻唱的价值所在,巧立名目,就可以把那些老歌拿出来唱一遍,比如《三里屯音乐·男孩女孩》,其中的《小镇姑娘》、《会有那么一天》、《爱的路上千万里》、《心灵之约》、《浪子归》……这样的旋律,在这个时代已经听不到了。

没有好的歌曲,人们也只好怀旧。从演出市场已经看出来了,能保证上座率的,都是能让人怀旧的老歌手,新人基本上都撑不住。我甚至在想,流行音乐还像今天这样不伦不类地发展下去,剩下的也只有怀旧了。■ 齐秦年代怀念音乐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