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展望
作者:薛巍(文 / 薛巍)
(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困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
《经济学家》将在2005年年初出版《2005年的世界》,以领导人、英国、欧洲、美国、美洲、亚洲、中东和非洲、国际社会、图表中的世界、商业、财政、科技为顺序,全面介绍、分析在2005年全世界面貌。
该书编辑丹尼尔·富兰克林在引言中说:“2005年的世界从各方面看是两个国家的故事。大选之后的美国和蒸蒸日上的中国将是目光汇聚之处,不论是它们对全球经济还是对国际安全的影响。过了2004的大选年之后,2005年的大选相对较少,但是欧洲的选民将说出他们的选择。在英国,他们会给布莱尔第三个任期,这个国家经济上的黄金时代也即将走到终点。欧盟成员国的公民也将对他们政治家的表现作裁定,将就欧盟新宪法举行一系列的公投。要是波兰人或者法国人说不的话,欧盟将陷入危机,影响经济自由化进程和欧盟里斯本宣言的实现。”
《经济学家》预言,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长速度在2005年会放慢,美国提高利率,中国实施软着陆。但这一减速不会过于颠簸、残酷,很可能是良性的放慢。2005年令人担心的不是经济,而是对美国改变伊拉克和中东政治图景的努力来说,2005年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伊拉克大选的成功与否、沙龙从加沙撤军的诺言能否兑现将决定中东局势是好转还是恶化。
贫困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五年前,“联合国千年大会”发誓要在2015年消灭全球一半的极端贫困,到明年该盘点一下为此还要做些什么。同时,要在2005年年底实现让300万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用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目标,要做得也有很多。如果不能完全实现,取得一定的成功还是很有可能的。另一个可喜的趋势是,虽然关于炸弹和伤亡的报道不断,世界上死于流血冲突的人还是越来越少,尤其是在非洲。“当然,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和平还很脆弱,从刚果到克什米尔,冲突一触即发。它给一系列的风险火上浇油:油价的一次上涨、一次破产、美元的调整、跟伊朗、朝鲜就核问题的摊牌,更不用说一次大的恐怖袭击,都会让新的一年沉入灰暗。”
2005年日本经济会走出泡沫和通货膨胀,9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出生的700万日本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方的消费群体;跟父母一起住的单身老姑娘10%的收入用于购买奢侈品;甚至连四五十岁的日本人在2004年也开始大肆购买数字电视和高级轿车。2005年没有议会选举,小泉有足够的政治空间推行他很得意的改革方案,在自民党建党50周年的时候修改世界上最有年头的未经修正的宪法,在跟韩国建交40周年的时候实现跟朝鲜的关系正常化。
《2005年的世界》作了广泛调查,结果对2005年持乐观态度的人差不多是悲观派的两倍。毫不奇怪,施瓦辛格属于乐观派,他自信地预言加利福尼亚州会东山再起。到2005年,全球网民数量会超过10亿人。在中东,虽然麻烦重重,世界上最高的大厦,160层、近800米的“伯资迪拜”将拔地而起。
该书最受关注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评选,列出了111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质量系数得分的高低顺序。结果2005年最宜于居住的国家前十位分别是爱尔兰、瑞士、挪威、卢森堡、瑞典、澳大利亚、冰岛、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我国香港地区排在第十八位,台湾地区第二十一位,大陆地区排在第六十位。世界上人均GDP排第二(第一是卢森堡)的美国在生活质量榜上排名十三,英国滑到第二十九位。《经济学家》自诩其生活质量系数的评定不像生活满意度系数那么主观,除了收入之外,还考量健康、自由、失业、家庭生活、气候、男女平等、政治和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爱尔兰能排上第一,是因为它既现代又传统:家庭稳定、社区社会健全,人均GDP世界第四、失业率低、政治稳定。德国跟法国因为贴补欧元区的穷国导致其生活质量比不上美国。虽然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令人兴奋,但还是排在下半区。自豪的俄罗斯人则倒数第七。1986年,《泰晤士报》对《经济学家》用数字评定生活水平很不以为然,今年《经济学家》我行我素,主动出击:“无疑会有人劈头盖脸地指摘我们的评选结果,只有爱尔兰人会是例外。”
“到2005年,布什的第二任期会作更多的调停;布莱尔将赢得连任和更少的朋友;中国需要冷静的头脑和更冷的经济;日本要重返历史舞台;在中东没有中间路线,要么变好,要么变坏;国际恐怖主义不会破坏世界稳定,除非世界因自己吓唬自己而陷入危机……”2005年是相对论诞生一百周年,如果到时候你发现《经济学家》的预测不准,那是因为你不是静止的,你在做旅行,你旅行的速度越接近光速,你越觉得他们的预测不准。 2005中东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