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圆舞曲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又回到了由出身法国、4岁便移居美国的洛林·马泽尔担任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原来1955年由波斯科夫斯基连续指挥25年后,1980年起由洛林·马泽尔连续指挥了7年,之后才开始每年换一个指挥。从1987年开始,第一个是卡拉扬,第二个是阿巴多,第三个是克莱伯。但进入90年代后,洛林·马泽尔又于1994、1996、1999,指挥了3年。从演绎水平,卡拉扬、克莱伯、阿巴多当然要比洛林·马泽尔高一个台阶,但我总以为,也许洛林·马泽尔的趣味更适合于施特劳斯圆舞曲,因为施特劳斯需要甜腻的性感弥漫,还需要一种表面温文尔雅的挑逗。洛林·马泽尔今年已经75岁,他每次主持的新年音乐会都是那样轻佻幽默俏皮,他使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翩翩起舞的感觉中轻盈得多少有点忘记庄严与庄重。

圆舞曲到底意味着什么?现在关于“华尔兹”这个名词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我觉得对我最有启发的是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文化生活译丛”一种、奥地利音乐学家普拉维(Marcel Prawy)的《圆舞曲之王》一书(潘海峰译)中所引法国人在《通用大词典》中的说法——圆舞是围绕自己与舞伴、舞厅的旋转,如地球自转与环绕太阳的公转,是身体靠近与接触的“互作姿态”。查最权威的《格罗夫音乐词典》,圆舞曲应该是从17世纪德国、奥地利、波西米亚各地的民间舞曲演变,总称都是“德国舞曲”,但其中最有名的是奥地利北部埃姆斯流域的兰德勒(Landler)舞曲,这种舞蹈最初形态是手握手、在舞伴手臂下旋转。原始民间舞蹈应该都有男女间相互取悦与挑逗的成分,但兰德勒舞曲一开始身体间不是近距离接触。从17世纪开始,作曲家就开始借用这些舞曲的节奏,到18世纪,莫扎特作了许多短小而令人愉悦的舞曲,有德国舞曲、英国乡村舞曲、小步舞曲,但没有称为圆舞曲的。19世纪,舒伯特倒是作过100多首圆舞曲,但都是短小为钢琴而作,普拉维先生认为它们没能创造维也纳圆舞曲的历史,“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互不连贯的短小旋律组合,不能令人兴奋”。他认为维也纳圆舞曲的伟大开端是德国作曲家韦伯所作的《邀舞》,《邀舞》创作于1819年,时韦伯在德累斯顿任宫廷乐长。这首《邀舞》洋溢着蛊惑你加入男女间在烛光下狂欢的气氛,其节奏与篇幅都构成了以后圆舞曲的蓝本。在《邀舞》之后,普拉维先生认为法国作曲家柏辽兹1830年创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描写舞会上情人幻影的那首圆舞曲是最完美的圆舞曲。

这之间,我感兴趣的是如兰德勒这样一种舞曲的传播与改造史,它怎样从手拉手变成男女间明目张胆地身紧贴着身的。在19世纪前,欧洲宫廷中流行的应该是“小步舞曲”,舞伴间动作很小,女性身穿包裹到拖到地上的长裙,男伴表示的是对女伴的敬意,是手沾着手的脚步优雅。但1786年维也纳已经出版了第一本圆舞曲集。圆舞在当时是被认为粗鄙与伤风败俗的,拜伦就有诗描述这舞蹈“搂住她的腰,又去搂他人,陌生人的手可以随意摩擦,可是女士定会知道,大腹便便为何要碰她”。不仅是手与背与腰的接触,批评的还有“贞操的腿叉得太宽”,最初女伴穿宽大裙子在旋转时还有男伴钻进裙子里的景象。普拉维先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圆舞曲真正流行其实与18~19世纪的革命有关——革命冲破了贵族那些虚伪的戒律,他引司汤达的说法,“在由千支烛光照耀下的大厅里跳圆舞曲会使人心灵陶醉,一切羞怯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认为革命使这种舞蹈打上了一种民主的标记:因为第一可以冲破阶级界限,让主人与使女共舞。第二,舞者可以任意张扬地扩展空间,令人头晕目眩地旋转。我却认为,这种舞曲的流行冲决的是男女间的虚伪关系,为身体接触的需求提供了前提,这种前提将真实的身体交流放置进一个浪漫背景,变成打着浪漫印记还是冠冕堂皇的社交。由此你才可理解为何在延安环境中它也能成为传统,为何在“文革”前文艺团体女演员的第一任务是作为首长的伴舞,以及为何“文革”解冻后全民最大的兴奋点就是“交谊舞扫盲”。

一首成功的圆舞曲由此必须保证可供缠绵悱恻的长度。韦伯创造的圆舞曲长度是,一个浪漫氛围的序曲带出5个一个比一个舒展的圆舞曲段落,在兴犹未尽的高潮结尾后挑逗人再进入下一曲。普拉维先生认为,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功在兰纳,因为就在韦伯作成《邀舞》的这一年,他在维也纳组建了专门演奏圆舞曲的小乐队,而且老约翰其实是在他建立基础上的承袭。值得注意的是,兰纳与老约翰其实都来自底层:兰纳是手套工匠的儿子,而老约翰的父亲是个酒店老板。这说明圆舞曲在维也纳真正大规模传播,其实不是从宫廷开始,而是一种平民趣味在起主要作用。按普拉维先生的说法,维也纳真正形成圆舞曲之风是1837年,那时维也纳32万人,有1/4人去了舞厅。圆舞曲在歌舞升生平中倡导一种寻欢作乐。一个有意思的信息是,1973年,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次访华,在首都体育馆演奏了《蓝色多瑙河》,事后这场演出被当时的“四人帮”作为“阶级动向”的一部分,因为《蓝色多瑙河》“散布了一种和平的幻想”。

小约翰·施特劳斯之所以被称为“圆舞曲之王”,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成有编号的170首圆舞曲与140首波尔卡,还因为他的圆舞曲在序曲中营造的浪漫诗意超越了所有对手。我个人以为,圆舞曲中真正值得欣赏的是序曲,等舞曲起来其实就是一种平庸而雷同为多的节奏,这样的节奏只能是甜腻。小约翰圆舞曲中序曲最长的是《美酒、女人与歌》,46页总谱,序曲长度达到了19页。他的《蓝色多瑙河》序曲则是最美丽的那种诗意,描述一条河、一种美在晨舞中朦胧着逐渐苏醒的过程。关于这首作品,我在《圆舞曲之王》中读到一连串有趣的数字——据1935年统计,多瑙河一年中6天呈棕色,55天土黄色,38天浑绿色,49天浅绿色,47天草绿色,24天铜绿色,109天宝石绿色,37天深绿色,从没出现过蓝色。小约翰受当时德国诗人卡尔·伊基多尔·贝克诗的影响,此诗反复提到蓝色的多瑙河为:“光明所在,装扮了我内心的休憩之所。”《蓝色多瑙河》与《维也纳森林》作为圆舞曲中的极品都作于1867年,1866年奥地利战败,维也纳的自尊被撕成粉碎,也许正是在这背景下,才有了那样一种沉思与哀婉,使它们可以超越一般圆舞曲的粉尘纠缠。■ 为什么维也纳圆舞曲经典老歌艺术音乐蓝色多瑙河文化需要邀舞

上一篇: 不合作市场
下一篇: 伪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