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元一路下跌的日子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11月20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德国柏林参加20国财长会议
中国消费者感觉“升值之痛”
尽管欧元升值的影响在中国还不十分明显,但套用一句古语“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享受来自欧元区“原装货”的国内消费者们来说,已经能够感觉到欧元“升值之痛”了。
由于受欧元升值的影响,北京一个以销售高档轿车为主业的公司已经在早些时候见好就收。老板吴先生早在今年上半年就感觉到了欧元升值的压力,他告诉记者,“2004年,我从德国进了10辆宝马760Li,最高时候,最豪华的宝马760Li卖过180多万,进口车配额的取消和欧元的持续走高,进口车的生意不好做了。最后3辆宝马760Li,我真的是亏本出手的,要是等到现在,全年的赢利可能就要赔进去了。”
前段时间杭州的万宝龙专柜接到公司总部传来的调价单,几乎所有的钢笔单价都上调了,一支原价2000多元的钢笔会大约上涨200~300元。
一瓶在去年初售价260元的Davidoff 香水,现在的售价已经是290元一瓶。
记者的一个朋友半年前刚刚装修了新居,当时在北京的百安居买的西班牙地砖每平方米179元,如今更新的价签上已经上调到238元了,卖地砖的销售员拿着欧洲最新的样本告诉他,“同一个货色,但新的批次价格涨了不少”。
欧元升值,在法国、英国、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们应该是感觉最直接的一群人。以2002年入学的学生为例,当时用2万美元换欧元,汇价是1美元兑1.0289欧元,一共换了20578欧元。2003年续交学费,1美元兑0.8999欧元,同样2万美元,换了17998欧元。2004年欧元越来越硬了,1美元兑换0.7701欧元,2万美元到了今天只能换到15402元了。和两年前相比,两万美元眼看着就缩水了25%,这意味着每年的留学费用至少要多花5万元人民币。
与中国公民的个人感受相比,国家利益在起伏跌宕的金融市场里也格外被关注。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人民币盯住美元,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相对于欧元等其他货币贬值。分析人士认为,就中欧贸易而言,欧元升值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向欧洲出口,但由于在我国出口商品的结算货币中,以美元结算的合同约占80%左右,因此,欧元升值对我国出口的有利影响有限。
欧元区国家无奈“美元阴谋”
11月中下旬,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德国柏林参加完20国财长会议后,顺便拜访了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在谈到美元不断贬值时,格老发表看法说:“投资者终究会对美元没有胃口。”此话一出,美元与欧元的汇率再次下降。
尽管美国财长约翰·斯诺多次强调“强势美元”是美国一贯奉行的货币政策,但目睹着美元一路跌去的大势,现在已经没人再轻信他的这种表白了。美国没有实质性动作阻止美元的跌势,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低利率和经常性赤字,美联储的一些官员还大谈疲软美元的种种益处。分析人士指出,今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高达4130亿美元,而仅仅4年前,美国还有2000亿美元的财政盈余。更糟糕的是美国的国民经济收支也不平衡,就是说美国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比他们所生产的要多。这样,美国就需要不断吸收大量的外国资本。为了抑制这一趋势,美国政府希望美元保持弱势,虽然当局从未公开表明这一点。
目前反映比较强烈的是俄罗斯,俄罗斯财政部11月23日宣布:考虑到美元的不断疲软,俄政府准备抛售美元。在美元跌势不减的情形下,最听不得的就是这种消息。俄罗斯的这个消息致使欧元再次攀升,这是欧元在一个月内第8次连续上扬。与此同时,黄金的价格每盎司也攀升到449.50美元,这个价格是16年来最高的。
德国商业银行外汇分析师费里弛(FITSCH)分析说:如果俄罗斯的行为被多个国家仿效,美元的下滑还将继续。中国政府也有可能增加欧元储备,这样的话,美元作为世界第一储备货币的分量将受到威胁。
欧洲和美国在美元贬值的问题上出现明显分歧,但遗憾的是,欧洲央行控制美元贬值的能力有限。欧元升值的速度惊人,有市场人士预测,明年欧元很可能升值到1.4美元,“如果真的如此,将会扼杀欧元区由出口推动的脆弱的经济复苏”。
“德国制造”受到严峻挑战
德国是欧元区最大的成员国,刚刚渡过了油价攀升的难关,又面临欧元强势的困扰。
欧元持续走高对德国许多企业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世界上最大化工公司巴斯夫,这个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欧元的德国化工界巨人面对欧元的不断升值承受着巨大压力,据德国媒体报道,欧元每升值一分钱,这个化工巨头就要损失1.2亿欧元的销售产值。
11月25日,美元汇率创四年零十个月新低
德国大众公司原本计划在2005到2006年度投资118亿欧元打造自己的品牌,但由于受到销售业绩下降的影响,再加上欧元不断升值,前不久,大众董事会在德国汉堡宣布,削减6%的投资,董事会还特别强调,中国的两个合资伙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投资也将减少22%,总投资额为21亿欧元。德国大众已经注意到汇率的影响,公司财务总监汉斯·迪特·珀奇表示,公司希望在4至5年内,将出口至中国工厂的零部件比例降至20%,以便抵消欧元兑人民币升值而产生的成本。这个考虑是经验也是教训,公司估计,欧元升值导致的成本达数亿欧元,因此,希望通过压低零部件购买成本,保持在中国的高利润水平。
由于面临欧元升值的不仅是德国,整个欧元区国家的出口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下滑,欧元区企业出口收入和海外经营收入在折合成欧元时明显缩水。世界第三大酿酒商荷兰喜力啤酒公司1/3的营业利润来自北美和南美地区。该公司表示,欧元升值使其去年的营业利润下降了8800万欧元,其中4200万欧元的损失是美元贬值造成的。
欧元升值正在降低欧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欧洲中央银行总裁特里歇直截了当地指出,目前欧元升值的无情现实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欧元兑美元汇率突破并长期高于1∶1.30这一警戒线,欧洲央行过去所作的推动经济复苏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德国的圣诞市场照例开张。但前不久,位于汉堡的德国经济研究院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由于受欧元升值的影响,40%的德国人表示要减少圣诞支出。德国消费学研究者拉尔夫·博克勒认为,勤俭过圣诞的念头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直接挂钩,人们在圣诞节出手谨慎与欧元升值有直接关系。而一些希望通过圣诞消费完成今年销售目标的商场受到很大打击,特别是零售业,原本指望能在12月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1/5,从现在情况来看,他们只能把期待留给来年了。
欧元汇率轨迹
1999年1月诞生的欧元曾被普遍认为是能同美元抗衡的新货币。1999年1月4日,第一个交易日,欧元对美元开盘价是1欧元兑换1.1747美元,在启动后不久经过短暂的高位盘升后即开始走低。1999年底欧元兑美元跌破平价后,一路下跌,最低时跌至1∶0.8225,贬值近30%。欧元跌势基本持续了两年之久,转折点似乎是自2002年1月1日起欧元成为欧盟12个国家的正式流通货币之后,欧元与美元兑换比率开始攀升,2002年7月15日,欧元兑美元突破了1∶1。但一欧元能兑换1.30美元却在欧洲人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