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的梦想与困境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数字电视的梦想与困境0

数字电视的推进,更需要节目的丰富多彩

已经吵吵闹闹数年之久的数字电视近期再度升温。11月21日,世界电视日,国家广电总局在“21世纪广电传媒高峰论坛”上高调宣布了数字化计划——随着2003年已经启动的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推进,我国将在2005年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播出,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有线、卫星和无线的全国覆盖。

尽管数字电视在过去几年里进展并不顺利,但是市场对于广电总局的高调言论还是给予积极回应,沪深两市的数字电视概念股票均在次日大幅飘红。

全国学青岛?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尽管相关部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数字电视,但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进展相当缓慢。而在全国市场一片冷清的氛围中,作为试点城市的青岛却是一片火热。

在经过几年摸索之后,广电总局关于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渐渐清晰。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公开表示,“推进广电数字化的关键是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模式。青岛有线模式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并表示广电总局正在考虑将“青岛模式”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北京、上海、宁波等12个城市。

所谓青岛模式,就是以小区为单位,每户可以免费获赠一台机顶盒,同时将原来每月12元的收视费调整为22元,在推行数字节目的同时停止输送模拟信号,实行用户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同时,运营单位还利用数字电视发展银行缴费、水电缴费、生活工具、航班查询、车次查询、机构查询、娱乐工具、游戏频道等增值服务获得收入,并由数字电视频道中分类广告客户来承担机顶盒成本。据青岛有线网络中心的韩立楠介绍,青岛市目前已经发展了10万多户数字电视用户,今年年终将达到15万户。

在青岛模式中,“免费配送”和“整体转换”成为两个关键词。在这两个关键词的支撑下,青岛模式一举解决了困扰数字电视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用户不愿购买机顶盒的难题,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他们并不愿意为了让电视变得更清晰一些,而花上几百元购买一个铁盒子,而青岛市用免费配送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第二个难题是数字电视的“两万户瓶颈”。在各城市发展数字电视用户的时候,两万户左右成了一个瓶颈,一到这个“临界点”,数字电视的推广就变得异常困难。经过调研之后,广电总局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不关停模拟电视,这个现象就会一直存在。所以,青岛模式在推行数字电视后就停止输送模拟信号,一举解决了“两万户瓶颈”。

据记者了解,此前人们对青岛的整体转换其实有所误解,认为青岛在数字化的同时全部停止了模拟电视,其实并非如此。青岛在推行数字电视的小区同时保留了6个模拟电视频道,分别是中央1台、2台,山东1台、2台、教育台以及青岛台。但是随着国家广电总局数字化的进度,这六套模拟电视节目也终将关闭,不过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虽然青岛模式得到了广电总局的高度认可,但能否成功复制到全国其他城市还难下断言。首先是免费配送机顶盒的环节。青岛模式是当地有线网络中心向机顶盒厂家招标采购,然后免费配送给用户。记者曾向青岛有线网络中心询问他们是以怎样的价格采购机顶盒,没有得到回复。据业内人士介绍,其实在机顶盒环节,买单的是机顶盒厂家本身,有线网络中心会在未来的数字电视运营中让厂家分成,逐年收回成本,回收时间将近10年,实力不济的厂家难以承受这种投资压力。据青岛有线网络中心的韩立楠介绍,青岛的机顶盒大多数是从海尔和海信这两家当地企业采购。作为青岛市的标志性企业,海尔和海信为配合地方的数字电视工程,前期付出一些成本可以理解也有能力承受,但是在很多城市并没有这样的大型企业,政府很难寻找到买单者。佛山市在青岛模式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解决方式,他们通过引入投资者来承担机顶盒的成本,然后让投资者参与运营来回收成本,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这种模式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模式还有待考验。

其次,青岛模式的整体转换方式也受到一些人士的质疑,对于解决“两万户瓶颈”,整体转换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多少带有行政强制执行的色彩,对于很多用户而言,如果并不愿意从模拟电视转化成数字电视,结果只能是被动接受,作为数字电视的最终消费者,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而上海没有采用整体转换的方式,用户和东方有线签订两年合同,就可以免费领取机顶盒,两年后,机顶盒归用户所有,而用户收看数字电视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如果家里有两台或者更多的电视机需要数字化,就需要签更多的协议。据悉,虽然上海靠这种方式也发展了不少用户,但是和青岛的整体转换相比,速度仍显缓慢,在广电总局时间表的压力之下,也有可能采取整体转换的方式。

几大难题待解

青岛模式只是让数字电视有了一个可以操作的范本,要顺利实现广电总局“三步走”的目标,还有几大难题待解。

首先是资金难题。未来几年,数字电视的市场容量在4000亿元以上,这是一个让运营商们热血沸腾的数字,但是这样的市场首先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国家广电总局一直在为数字电视产业争取优惠政策。在“21世纪广电传媒高峰论坛”上传出的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原则批复,在提供更多服务的基础上,电视收费价格可作适当调整,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也将为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提供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包括数字电视服务商有望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数字电视的传输标准迟迟不能确定,也极大延缓了数字化的进程。数字电视传输有三种标准,分别是有线标准、卫星标准和地面无线标准。其中有线和卫星数字电视的标准已经确定,二者均采用了欧洲标准。而地面传输标准将采用国产标准,但是由于不同技术方案的竞争而迟迟不能推出,从最初的5套方案中剩下两套标准互相竞争,一方为清华大学为首的“北派”,一方为上海交通大学领衔的“南派”。标准难产的原因除了双方技术互有优劣,两派背后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也是原因之一。如同3G产业在几种标准间徘徊一样,数字电视的标准也是迟迟不出,而与3G不同的是,3G现在还没有正式推出,标准的出台还有一段缓冲期,而数字电视却早已经处于进行时状态。上海交大的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郑世宝教授认为,“按照国外的经验,应该在国家标准颁布两年后再启动市场最为适宜。例如,美国1995年底颁布ATSC标准,1998年8月启动;英国1996年DVB组织颁布标准,1998年启动”。数字电视的标准迟迟不出,下游的设备制造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也认为,数字电视的整体标准迟迟不能出台,极大地影响了数字电视的整体进度,使许多生产、研制部门和使用部门无从下手。

节目源的匮乏也是数字电视难以快速推进的重要原因。对于终端用户而言,如果只是收看更清晰的电视画面,而没有更丰富的节目内容,这样的数字电视是没有吸引力的。广电总局的副局长张海涛早就提出过“终端为王”的口号。针对有线数字电视的内容瓶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些规定,鼓励国内有实力、具备资格的机构投资发展付费电视频道和节目。同时,还在11月公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规定11月28日以后,外资可以入股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在中方持股不得少于51%的前提下,外资企业可以在中国境内合资、合作设立专门从事或兼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业务。

一边是雄心勃勃的数字化计划,一边是困难重重的真实现状,从现在到2015年,数字电视就将在梦想和困境中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