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火的“辽海”轮该向谁呼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黄丽)
“辽海”客货滚装浓面滚滚
由于担心船可能爆炸,很多乘客等不及系好缆绳,也顾不上甲板离救援船有五六米高就往拖船或渔船上跳
看似平静的旅程
辽宁丹东人吴永江是专门跑山东专线的个体运输户,也是烟台至大连航线客货滚装船的老乘客。11月16日,和往常一样,为了能多从大连拉一次货,他一大早就开着“斯泰尔王”的大货车,拉着满满一车镁碳砖来到烟台港的救捞局码头,“希望能赶上最早的那趟航次:7点10分开往大连的‘辽海’轮。”
这天,烟台的天气不错,晴天丽日,西到西南风五到六级,属正常开航天气。
6点多钟,吴永江的车开到码头大门,已经有很多货车停在他前面,等着门卫登记,安检。“安检的时候,门卫先看货单,如果没有货单,就直接打开车上的帆布看货。有的看,有的也没看。”来自辽宁盖州的余学东也是等候安检的车主之一,他开的解放西北王拖了满满一车黄澄澄的橘子,“安检后过磅,交10元钱的过磅钱,再买10元钱的车辆保险,之后就带着安检单将车开上船”。
吴永江的车是大货,停在汽车舱的第一层。“我停车时候,里头都快停满了。车跟车之间停的那叫一个密啊……”吴永江边比划比说,“车与车之间,10厘米都不到。”
余学东也有同感。他的车小,停在第二层汽车舱。由于车距太小,他下车时候,只能半打开车门。“很多车停得靠里边的司机要出来,得侧身子从车子之间过,有的地方侧身都过不了,就从车底下钻过去。”
车停好后,司机都上到第三层的客舱休息。临离开时候,余学东看到,有工作人员在用四条铁链固定汽车,他说他心里仍在担忧:“即使用铁链固定了汽车,将晃动幅度降到了最低,但车与车之间也实在太密了。”
8点,辽海轮从烟台出发,比预定时间晚了半个多小时。
“一路上风平浪静的,除了觉得船有点晃,哐当哐当响之外,没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吴永江坐的是四等舱,他所在的房间有将近100人。因为有点困,吴永江进客舱没多久就睡着了。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林志福却觉得自己那天特别反常,“以前我无论坐车、坐船还是坐飞机,从来就没晕过,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站在甲板上,晕得特别恶心。”船到三山岛附近的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欣赏着海岸线周边的景色,林志福闻到一股皮子被烧焦的糊味,夹杂着呛人的烟味。
突如其来的火灾
丹东东港的万先生自称是最早发现火情的人。中午12点,万先生在餐厅吃饭,吃到13点多,他在录像厅看了五六分钟的录像,觉得闷,便来到甲板的中后部坐了一会。突然,一阵“劈里啪啦”的声音从脚底下传来,他连忙跑回船舱,问服务员:“船是不是着火了?”服务员回答说:“我去看看!”就离开了。
1分钟后,性急的万先生回到甲板,发现底舱在不断往外冒烟,另外五六名甲板上的乘客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万先生领着这些乘客就往驾驶舱跑,船长听说船着火了,马上拉响了警铃,同时让乘客回舱,被乘客们拒绝了。
就在警铃响起之前不到5分钟,吴永江一个老乡的老婆起来上厕所,在走廊发现底层舱在往上冒烟。她跑回房间就喊:“大伙全起来,着火了!”
听到这声喊,所有人穿上衣服就往外跑。跑到大厅的时候,吴永江发现陆续有大批的人从不同方向涌来。5分钟不到,大厅里已经挤得水泄不通。此时,船上的一名穿皮夹克的乘警站在大厅中央指挥着:“所有的乘客都到船头去!”人群一窝蜂地涌向通往船头的两条走廊。
然而,此时客舱里的通道并不完全畅通。为了不让散席乘客走到有舱位的乘客那里,通道被人为隔开。
“从后甲板到前甲板必须从舱里走,中间只有一个门,一次仅能容一人通过。有人想带着行李走,结果被门给卡住了,一大帮人堵在那里干着急。”余学东回忆当时的情景,“有一个服务员,就在那喊,‘你们还想拿东西?赶紧逃命吧’,于是,大家扔了东西就往出挤,好多人鞋子都跑掉了。”吴永江说,“我都不是自个跑到船头甲板上去的,是脚不沾地被带出去的!”
受伤的乘客在医院接受治疗
船头甲板上人越来越多,火势越来越猛。一些水手和警察在寻找消防设备灭火,吴永江也积极参与了进去。然而,怎么摆弄船上的消防栓,就是不出水。此时,船的中后部已经烧起了冲天大火,浓烟滚滚,甲板上已经被火烤得烫人,用吴永江的话说,“像电熨斗一样烫脚,丢床被子在上面自己就能燃起来”。
林志福注意到,那些船员、服务员要么手里拿着对讲机,傻愣在那里,要么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乱窜。然而,他们谁都没忘了穿救生衣,倒是乘客,有80%的人没有救生衣。
绝大多数从船舱里跑到甲板上的乘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身上的手机打电话,有的是乘客打给家人,有的是司机打给货主。余学东听到身边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乘客带着哭音在电话里说:“不好了,船起火了,实在不行就只好往下跳了。”
成功的紧急救援
中午13点多,辽宁海事局海上搜救中心一如既往地忙碌,当日值班的五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13点35分时,搜救中心接到正在海上作业的“辽渝拖二”号的报告:“附近的‘辽海’轮起火,船体后部有明火。”
得到这个消息后,搜救中心马上紧张起来。通过雷达跟踪锁定频道,又用CCTV(工业电视控制镜头)近距离观察,搜救中心发现,失火情况严重,于是马上用高频设备和“辽海”号联系,然而,对方没有反应。就在此时,“辽海”号所属的大连航运集团大连海运公司调度室的电话已经打到了搜救中心,“辽海’号上层汽车舱着火,首先只看到浓烟”。然而,对于起火时间,船舶所在位置、受损情况等关键性的因素,只字未提。
确认险情后,海上搜救中心又确定了遇难船舶所在位置在离大连港港区5海里的锚地,13点38分,马上派出了救助力量。据海事局宣传部门负责人张志新介绍,当时,大连湾公安边防派出所的巡逻艇正好在附近海域清障,接到海上搜救中心指令后,马上接近渔船,让渔船赶去救人,同时,附近的港做船、大连119(专用的消防船),以及当时海军舰艇“3111”在接到指令后以最快速度赶往出事海域。
大约10分钟后,海上搜救中心才与“辽海”轮的值班员接通了电话,确认着火,火势很大。
乘客们在20分钟后,盼到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种船舶。由于担心船可能爆炸,很多乘客等不及系好缆绳,也顾不上甲板离救援船有五六米高就往拖船或渔船上跳,林志福亲眼看到,曾和他同住一个舱的一位20多岁的青年女子,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往下跳,跳下去以后,发现孩子摔在一边一点动静也没有,哭得撕心裂肺的,让人揪心。59岁的刘洪敏老人在顺着绳子往下爬时,由于年迈体弱,刚到中途双手把不住,掉进海里呛晕了,幸亏被救援人员救上了船。
一位在大连港附近写字楼工作的白领在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太可怕了,那么多人聚集在船头就往海里跳!”这一幕被他们用DV记录了下来。
12395,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
12395,海上遇险报警专线,这是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陌生的号码,因此当人们在茫茫大海上遇到灾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110”。然而,对于经常与大海打交道的各类船舶上的船员来说,12395的意义不亚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110”。
但是,辽宁海事局海上搜救中心的值班长王绍春却发现,在海上遇到紧急险情时,大多数船员,首先联系的并不是12395。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以我这么多年的海上搜救经历来看,几乎70%的船舶在海上出现险情后,都像‘辽海’轮一样第一时间通知自己的公司,公司实在解决不了了,才报海事局。这么做其实很容易耽误救援时间。”
对此,“辽海”轮所属的大连航运集团大连海运总公司拒绝给出回答,而大连中海集团的一位船员解释说:“几乎每个航运公司都有自己的规定,如果在海上出现险情,首先要通知公司,然后再通知海事局,这个时间基本上是同步的。除非是远洋船舶遇险,则会马上汇报就近的港口当局,再报公司。我个人揣测,‘辽海’轮这么做可能也是要维护自家公司内部的利益吧。”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七章海难救助第34条规定,船舶、设施或飞机遇难时,除发出呼救信号外,还应当以最迅速方式将出事时间、地点、受损情况、救助要求以及发生事故的原因,向主管机关报告。而这个主管机关,指的就是当地海事局。
“辽海”轮所忽略掉的似乎并不仅是这些。海上交通法同时还规定,遇难船舶、设施或飞机及其所有人、经营人应当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组织自救。比如说,汽车舱一旦着火,如果船上有监控装置,可以及早发现并进行应急消防处理。首先探火,弄清楚着火部位和状况,然后喷淋装置启动。
“因此,像‘辽海’轮这样,发现的时候,汽车舱火势已经蔓延开了无法扑灭的事我还真是很少见到。”这位中海集团的船员说:“这只能说明着火有一段时间了,没被发·现。而实际上,公司里都有制度规定,船员每4小时一个班巡舱。”
“另外,虽然当时事情发生得确实很突然,但如果平时经常进行应急训练,是能够及时对乘客进行疏导,控制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