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购诺兰达:还需要智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马丽萍)
到2003年底,诺兰达是世界上最大的锌和镍的生产商之一,也是重要的铜厂商,并已在多伦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中国五矿集团收购诺兰达是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涉资50亿美元左右。从一开始,它也意味着风波迭起,除了讨价还价的市场并购操作外,两家公司承载了不同社会体制下被赋予的涵义。正如在双方谈判的早期,不少舆论认为这笔买卖被泛政治化了。
11月16日,诺兰达公司历经7个星期之多,与中国五矿进行的排他性谈判已经到期,五矿提出的继续延长这一谈判的要求被拒绝。诺兰达公司将向其他竞标者同时开放,五矿依旧是有力的角逐者。
为了追踪这起规模宏大的并购案,记者采访了中国五矿、诺兰达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并征询了熟悉跨国并购的专家,以及多伦多交易所负责人的看法。
并购背景
作为一家加拿大公司,诺兰达在国际采矿和金属业上地位显赫。公司总资产82亿美元,在纽约交易所和多伦多交易所上市,15000名员工分布在世界各地。到2003年底,诺兰达是世界上最大的锌和镍的生产商之一,也是重要的铜厂商。公司最大的股东Brascan公司拥有诺兰达国际42%的股票。
过去的五年,世界有色金属业进入了低潮,诺兰达公司未能幸免,经历数年业绩低谷,直到2003年才扭亏为盈。今年6月,诺兰达公司的大股东决定卖掉诺兰达股份,随后,董事会委托专门机构,开始就股权转让进行招标。
以进出口贸易出身,有54年历史的中国五矿集团就这样走进了加拿大投资者的视线。基于诺兰达近期股价适度溢价,100%收购诺兰达的普通股,让五矿在9月24日,获得了诺兰达公司的排他性谈判。“五矿提议主要包括现金,以及向股东配发诺兰达公司所持有的股票,主要以诺兰达的铝业为主。”五矿的新闻代言人对记者说。
当记者问及谈判分歧所在时,五矿的新闻代言人博雅公司的Charlie Butcher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并购案中,排他性谈判逾期未果,是非常普遍的。我们会继续和诺兰达谈判,并希望最终能达成交易。”诺兰达公司的新闻发言人Dennis Couture则笼统地说:“五矿还没有向董事会提出一个满意的竞标价。”
据加拿大媒体报道,价格仍旧是问题所在。“交易的大体结构已经谈妥,但双方没能在细节上达成一致。”五矿坚持先将诺兰达的铝业公司分立(Spin off)出来,再支付现金购买公司的剩余部分。
一位熟悉公司并购的美国研究人员对记者说,目前状况对中国公司更有利。为确保收购成功,五矿最初制定的报价较高,诺兰达提出排他性谈判,无疑将别的竞争对手关在了门外。在并购中,招标、选择投行都是由董事会决定的,谈判本身却是由管理层操作的。在并购引起的纷争和员工不确定的恐慌中,没有以很好的价格拿下谈判,显然将管理层置在了压力下。
对其他竞标者的情况,双方也没有透露进一步细节。五矿曾有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一巴西最大的国营采矿业垄断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当诺兰达公司与五矿开始排他性谈判后,该公司把兴趣转向了正在出售的澳大利亚公司。排他性谈判结束后,CVRD表示,他们对购买诺兰达依旧充满兴趣。“如果诺兰达挑出我们,我们仍然欢迎,不过公司的股东,会把重点放在那些能给他们创造价值的项目上。”该公司总裁说。有分析员认为,很难让这家巴西公司全心全意回到诺兰达的谈判席上。与其他公司一样,他们的目光正注视着澳大利亚的西部矿业资源公司(WMC Resources)。
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和瑞士的斯特拉塔公司(Xstrata)也曾是诺兰达的青睐者。不过,斯特拉塔公司也参加了对澳大利亚西部矿业资源的角逐,并列出了敌意收购的竞标价(Xstrata):69亿美元。显然,这些都不利于诺兰达。
双赢的期待
为收购融资,是决定这起交易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据早先报道,这项交易预计的50亿美元,对即便是五矿这样的中国企业来说,也是惊人的数字。仅凭五矿自己的能力,大概只能出10%左右,真正强有力的资金只能来自银行。中国五矿与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一直跟进整个谈判过程的国家开发银行,很可能是此次收购的主要贷款银行。
中国对有色金属的强劲需求,五矿公司的国有身份,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导向,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交易将获得国家方向性的支持。加拿大资源和中国市场的结合是很多大企业所梦想的。
“五矿拥有世界上几乎最大的市场,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它掌握的资源支持。诺兰达的母公司要脱手,直接和依托于终端市场的五矿相结合,十分明智。另一方面,五矿选择诺兰达,在进入加拿大矿业的同时,也能在股票市场上获得支持。诺兰达在纽约交易所和多伦多交易所上市,顺理成章地,五矿就进入了北美洲的资本市场。”加拿大国际金融公司总裁王普旭多年从事金融证券工作,熟悉跨国公司兼并组合。他向记者介绍,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
记者也联系了多伦多交易所的副总裁费比斯(Robert Fabes)。对这起充满纷争的并购,费比斯表达了十分积极的态度,他说,“多伦多交易所对中国公司收购加拿大公司没有任何限制性条款;我们认为,中国矿业公司是良性健康发展的;只要符合双方意愿和收购条件,五矿就会顺利完成这次交易”。加拿大证管部门所做的工作则是保证这个交易是公平的。
喜欢?不喜欢?中国人都来了!
任何一个跨国并购,都会对被收购方的员工造成影响。在加拿大人看来,五矿和诺兰达之间的交易,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企业行为。“我们预料会碰到消极反应,但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人站出来说不。”诺兰达的新闻发言人Dennis Couture说。
身在加拿大的王普旭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如果资金不是问题。五矿需要保持足够清醒认识的就是,加拿大的劳工组织。要学会安抚被收购方的心理,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显然不是长项。
“加拿大是一个工会势力非常强的国家,劳工组织可以让加拿大航空公司破产。它也是阻止五矿并购,或者并购后把中国公司拖垮的主要力量。所以,除了经济利益,中国公司还要有社会人文意识,适应加拿大国情和民情。”王普旭说,“诺兰达工人反对被收购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只是思想上转不过来。中国公司需要学会去跟员工沟通,告诉他们中国公司在哪些方面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好。在控制一个资源公司时,仔细考虑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会走向困境。”
诺兰达和五矿集团两个有色行业、金属行业中的巨子欲结“连理”,吸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
“如果这是一个商业组织,收购另一个商业组织,没有人会眨一下眼睛。但这家中国公司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分支,我在市政厅里开了两次会,每个人都说,不要这么做,不要让五矿收购诺兰达。”议会自由党成员David Kilgour说。
加拿大“投资法”的规定,超过237万美元的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公司股权交易,需要通过政府审核,由工业部部长作决定。收购恰恰发生在加拿大的政治敏感期。执政的自由党在加拿大政治中属于右翼,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国和加拿大的商业关系。反对五矿收购诺兰达,不符合自由党的长期目标。但自由党在议会里是少数派,少数联邦政府的运作需要反对党的支持。而左翼新民主党奉行经济保护主义,不赞成这起涉及自然资源的大并购。“中国的人权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加拿大资源安全”、“劳工政策”,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与有关收购的市场讨论联系在一起。
反映在资本市场上,矿业板块受基本面提升,股价上涨,而与中国公司进行排他性谈判的诺兰达公司的股票却一直在下挫。诺兰达公司的新闻发言人Dennis Couture不得不多次重申:“我们是商业机构,不是政治组织。”争论一直持续不已,直到加拿大总理和中国外交部长发表讲话,压力才有所舒缓。
当记者问及目前状况时,五矿的发言人说:“总的看,反应已有所平衡。有很多团体开始看到,扩大中国和加拿大经济关系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我们也理解,这种史无前例的并购,给加拿大方面带来的好奇和不确定性。”
营销大师曾预见中国公司将在未来10年后,出现海外并购热潮。发达国家的历史也证明,海外并购大都从资源性企业开始。从英国、美国,到“二战”后的日本,以及新兴的新加坡,直至转向目前的经济热点中国。“发展到一定的时机,都会出现这样的经济环境,分拆组合形成大的并购。”王普旭说。他认为,经历了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海外上市热潮,以及WTO的保护期后,明年中国将陆续出现更多的大规模兼并收购。
时间的早晚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还是散兵游勇式的个体行为,尽管规模在不断攀升,并没有出现可供借鉴的经典案例。“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个企业尝试失败了就无声无息了,大多数企业都在自己干,企业之间没有经验交流,另外的企业还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在此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成功的只能算小概率事件,我们毕竟只有20多年市场经济的经验,不足以在市场经济的深水里游泳。”中国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巍曾指出。
五矿这样大的海外并购行为,既是企业展示实力和施展智慧的重要开始,也将为以后并购提供经验。组建并购财团,寻找财政顾问,遭遇文化以及政治力量抵制等诸多的考验,也在智慧上拓展着中国企业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