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煤电联动博弈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报道:煤电联动博弈0

2004年11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2005年中国煤炭市场高峰会,会议传出的消息表明,明年全国煤炭市场需求仍然较大,供求关系依然紧张  

报道:煤电联动博弈1

2004年9月2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召开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听证会,会议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  

11月9日上午,北京市一些商业银行的柜台前排起了长龙,银行的叫号机一度发出了2000多号,队伍里拥挤的市民是为买电而来,起因在于北京市公布了电价将于10日起涨价的消息,市民们希望在涨价之前“囤积”一些低价电。

北京并非近期电价上涨的惟一城市,福建、浙江、重庆等地之前也上调了电价。此次居民电价上调只是国家电力价格改革的一个小前奏,更大的动作还在酝酿之中,其中最富冲击性的无疑是煤电价格联动。即政府放开对电力价格的管制,当煤炭价格上涨一定幅度时,电价可以随之上涨,将煤炭价格上涨的压力部分转移给下游产业。

如果煤电这两大重要能源实现价格联动,将形成牵一发动全身之势,产生的影响绝不像市民在银行排起长龙这么简单。

煤电积怨得解?

作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重要能源,煤炭和电力之间渊源颇深。煤炭是电力的重要成本,在火电成本中占据了70%以上。煤炭的产量有一半以上供应电力企业,而煤炭自身也同时是用电大户。这两个看上去唇齿相依的产业,实际上却是积怨已久。

在计划经济时代,煤炭和电力都没有自主定价权,产量和价格都由政府管制。从1993年开始,政府逐渐放开了煤炭的定价权,而电力价格依然受政府管制,从此出现了“市场煤、计划电”的独特局面。煤炭价格虽然表面实现了市场化,但是实际价格却是双轨制甚至多轨制,分为电力用煤和其他行业用煤,电力用煤还分为合同内用煤和合同外用煤,这种畸形的价格机制为双方的积怨埋下了祸根。

从煤炭价格放开的最初10年间,是电力行业对煤炭的强势年代,因为过去的煤炭一直供过于求,煤炭行业不得不以低价向电厂供煤。到了2002年,煤炭行业屡屡爆出安全问题,国家开始对煤炭大力整顿,全国范围内关掉无数小煤窑,煤炭供应量急遽下降,再加上各地运力紧张,即便有煤也难以输送到各地电厂,作为用煤大户的电力行业开始频频告急,煤炭行业也终于一改十余年的弱势形象,主动向电力行业叫板——涨价!

煤炭价格的飞涨让电力行业不堪其苦,因为电力价格仍属于政府管制,并不能将煤炭价格的上涨转移给下游企业。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电力供应不足,频频出现拉闸限电,其实很多电力企业并未从中获利。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有40%的火力发电厂处于亏损状态,到了2004年三季度,电力企业的毛利率明显下降。

煤电之间的矛盾在去年的煤炭订货会上爆发得尤为明显。煤炭订货会为国家发改委主持,每年年末举办一次,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硕果仅存”的遗物。每年全国煤炭总量的70%以上都在订货会上确定。但是在去年的订货会上,煤炭企业涨价的要求遭到电厂的强烈抵制,最终成交寥寥,即使有些在政府督促下签订的重点合同,最终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煤炭企业觉得电煤比起市场煤的价格已经低太多,要求涨价,而电厂认为电价不能随之上调,自然不能承受涨价之苦。

为了协调双方的矛盾,发改委于今年8月份下发《关于部分地区电煤价格实行临时性干预措施的通知》,对电煤实行限价。但是在市场经济下,管制终非治本之道。政府在很多场合做出了煤电价格市场化的表述,煤电价格联动由此而来。煤电联动的大致设想是:以5月末电煤合同价格为基准,当煤炭价格上涨5%之后,对发电企业70%电煤价格涨幅通过上调电价进行弥补,其余30%由电厂自己消化,而农业和化肥业的用电价格不予提高。据悉,最终方案将在今年的煤炭订货会之前出台,而煤电联动之后,已经走过40年历程的煤炭订货会是否将曲终人散,也颇为引人注目。

煤电价格联动之后,两个产业之间的积怨是否就能由此化解?答案似乎并不简单。

记者采访了几位煤炭企业的老板,回答大大出乎意料,他们竟然对煤电联动用“反对”、“痛恨”之类的词句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原因在于,从表面上看来,煤电联动之后,煤炭企业对电力的涨价要求不会遭到太大的抵制,煤炭业似乎能受益匪浅,但细究之下,其实不然。因为煤炭涨价通过电力价格的上涨迅速转移到各个产业,煤炭行业将会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他们以前和电厂之间的冲突将会演化成和几乎所有行业的斗争,压力将会比以前更大。另外,煤炭企业自己也是用电大户,电力价格上涨,也意味着煤炭业的成本上升。

电力行业似乎是煤电联动的最大受益者,以前对于来自煤炭业的涨价要求只有被动挨打,煤电联动之后终于能将压力转移。但是应该看到,电厂能够转移的成本只是70%,还有30%的成本要由自己承受,所以,如果煤炭价格继续上涨,电厂只是利润下滑的势头有所减缓,对电厂而言,意味着利空而不是利好。

博弈最优解?

煤炭和电力两大行业之间的博弈,最终能否产生一个最优结果?

光大证券的张伟杰认为,煤电联动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比如煤炭价格上涨5%之后,电力可以涨价,如果上涨到4.99%,电价是不是就不能上调?或者煤价上涨5%之后又回落到5%以下,电价是该涨还是不涨?另外,煤炭在各省各地的价格均有不同,电价随之联动也很困难。“煤电联动其实是披着市场化外衣的计划调控,如果真是市场化的操作,就没有必要人为设置5%、70%这些指标。从现在流传的煤电联动计划来看,应该还有很大的修改空间。”张伟杰说。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煤电联动计划在煤炭行业遇到了不小阻力,原本计划在11月召开的煤炭订货会也因此推迟,可能在12月20日左右召开。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其实,对于解决煤电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建立煤炭期货。今年7月份,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组织提出了一个《煤炭交易规则》,其宗旨就在于建立煤炭价格指数,实行中长期供货合同,创造条件培育期货市场。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企业采取了这种类似做法,例如电力龙头企业华能国际与煤炭龙头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就签订了长期电煤供货大单,神华集团所属神华煤炭运销公司,与上海及华东地区电力、冶金、制气大企业签订了2005年至2007年长期煤炭购销合同。这些合同其实已经具备了煤炭期货交易的色彩。”

报道:煤电联动博弈2

市政工程人员铺设城市地下电缆  

报道:煤电联动博弈3

电力价格上涨,也意味着煤炭业的成本上升  

事实上,煤电联动计划只是电价改革的一部分,国家电监会早在去年3月就开始和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寻求一个适合国情的电价形成机制。亚洲开发银行的中国电价改革项目负责人林伯强说:“在欧美发达国家,居民电价是工业电价的两倍左右,而在我国,居民电价却比工业用电要低15%左右,当然,这当中也有实际国情的差异。因此,此次电价改革的长期目标是使居民用电价格高于工业用电价格,中短期目标是对电价进行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林伯强向记者透露,该方案将于12月出台,亚行只是从学术角度提供一个电价改革方案,最终如何改革还是由政府决定。

煤电之间博弈的杀伤力并非仅限于这两个产业之间,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煤电价格上涨将直接冲击众多产业,甚至引发通货膨胀。由于政府过去对电价的管制,煤炭价格的上涨并未全部传导至下游产业,因此,一直被认为高位运行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实际上被低估。而煤电联动之后,是否会造成通胀压力?是否会使得CPI再上层楼,甚至造成再度升息压力?因为对于何时再度升息,CPI一直是最重要的参考数据。

对于煤电联动之后是否会带来通胀压力,很多业内人士均表示肯定会有通胀压力,但是煤电联动的具体细则还没有出台,现在也难以评估其带来的影响。从现在流传的煤电联动方案来看,农业和化肥业的用电价格不予提高,这也体现了管理层控制通胀压力的意图。亚洲开发银行的林伯强说:“煤电联动之后,肯定会造成通胀的压力,但是亚行的电价改革方案是温和的、渐进的,不会使电价一下子涨上去。所以现在考虑通胀压力有点过早,有点多余。”

在持续一年多时间的能源危机中,煤电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煤电价格双轨制的弊端也前所未有地为人们所诟病。在经历了一场能源短缺的痛楚之后,以市场化手段代替政府管制这一道理终于被人们所接受,煤电联动方案也终于即将出台。但是如果博弈各方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煤电联动最终产生的只能是一个非理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