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敦克尔刻后的客厅大决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家用电子消费品成为各大电子巨头的擂台
对于2005年的潜在商业机会,美国《商业周刊》的编辑部曾经在10月初展开过一次内部讨论。结果1/3的编辑都看好家用电子消费品市场,据说是因为今年夏天《商业周刊》的编辑们集体买了新房子。实际上全球每个家庭的面貌跟20世纪60年代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依旧延续着原来的模式,只不过在不停的改进罢了,就如同磁带录像机改成VCD,VCD变DVD一样。
《生活》杂志在2000年停刊前就曾经浅显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新世纪的生活依旧是那种样子,更大的房子依旧保持与更多的贷款之间的平衡,而房子内的陈设和电子化,却依旧沉沦于时代之后,在墙纸下面多拉一根网线就已经是时髦的行为了”。这恰恰切中了国内愈演愈烈的个人生活空间膨胀,如果拿国内90年代之前的几居室与今日的商品房比较,追求客厅的宏大已经不再是北美的流行。
所以《商业周刊》的编辑们将客厅视作2005年最大商业机会并不为过,包括微软、英特尔、索尼等巨头都试图创造一场决战客厅的正式擂台。一夜之间“决战客厅”成为了新的商业名词,从技术上看这些各式各样的概念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都是试图将目前散落在家庭内部的各种电子设备统一起来,因为客厅中电子设备最集中,所以大家不约而同的决定先拿客厅下手。优派和爱普生可以说是全球最急切搭上决战客厅便车的人,优派将自己的未来押宝在液晶显示器上,而爱普生则坚信长寿命投影机能够有第二春。
曾经有产经评论高人将这波商业潮流称为电脑大亨们的敦克尔刻,因为传统电脑产业已经越来越缺乏增长空间了,必须用新的生活模式为传统电脑制造业寻找一条,所以抢电器厂商的饭碗成为了出路。因为在坚信电脑无所不能的技术派眼中,一台袖珍PC完全可以替代音响、游戏机、录像机、收音机等众多设备,需要的仅仅是给电脑配一个大屏幕。“谁还需要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专用设备呢,一台PC就完全能够解决问题”,微软家庭媒体中心的负责人孙建东有自己的看法,“将电视、电影、DV、数码相机、收音机……几乎所有和影音有关的家电产品放到计算机系统中去。需要的只是一个遥控器,而不用像现在每个家庭那样,遥控器一大堆。”
国内目前已经可以找到配备微软家庭媒体中心软件的PC,联想和惠普都不遗余力地想成为PC敦克尔刻第一个登上“客厅经济”这艘船的人。但是联想却并不想当客厅经济联盟中最听话的人,其从2002年就开始研究的关联应用被定义为V2火箭一样的秘密武器。在其一系列关联电脑中也配有遥控器,也能够实现微软媒体中心一样的功能,而安装的依旧是普通的Win XP操作系统。与此同时,以索尼、松下为代表的日系电器大亨们则有点闷闷不乐了,《产经新闻》的评论员奥希庆目就把由微软以操作系统形势发起的产业挑战称为愚蠢,在他看来一台DVD可以挣一份利润,再卖一台音响又是一份,如果把这些都集中在电脑中,利润又能有多少呢,日本控制全球消费电子龙头地位,靠的正是分而治之的策略。
面对传统的家电观念,并没有多少人敢于拿自己的钱包来第一个接受微软和英特尔在家庭媒体中心上的新同盟。所有的控制都集中在了电脑系统上,一旦电脑软件系统瓦解,也就意味着丧失这些功能,这种观点成为大多数怕麻烦的消费者普遍的心理。当然技术思想者们仍然坚信把客厅整合在一起是大势所趋,“这场技术的变革很有可能改变未来我们生活的模式”,《连线》杂志写道,“表面上这是一场全球性质的技术商业洗礼,实际上需要改变的恰恰是人类社会最后几个没有彻底信息文明化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