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语国家的人都会唱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全英语国家的人都会唱0

约翰·牛顿  

最近,有一部日剧《白色巨塔》在香港、台湾地区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内地的观众通过凤凰卫视也收看到了这部日剧,《白色巨塔》讲的是一家医院里因一起医疗事故而展开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故事,片尾曲《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而成了流行歌曲。

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但是对许多人来说,这又是一首很陌生的歌曲,所以很多人听到这首歌之后,都奇怪为什么这么好听的歌曲怎么头一次通过电视剧才听到。在互联网上,不少人都在打听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或者是谁唱的。

其实这首歌,你随便问一个来自说英语国家的人,他张嘴就会唱,它是所有说英语国家人国歌之外的国歌,一首无国界、精神世界的国歌,而且,它比现在的任何一首流行歌曲的历史都要长。那么,你也许会问,这么有名的一首歌,为什么很多人现在才通过这部日剧听到呢?

因为这是一首宗教歌曲,一首赞美诗。凡是信奉基督教的人,都会唱这首歌,但同时,它又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在任何庄严隆重的场合、在仪式上、在很多流行音乐唱片里、在国家级的典礼以及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上,你都能听到这首圣洁、庄重、优美的歌曲。

关于这首歌,还有一个悠久、漫长而曲折的故事,这个故事像一个传奇,感激着后来无数基督徒,寥寥四个小节的优美诗句,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这首歌歌词作者是约翰·牛顿(John Newton,1725~1807),小时候,他曾多次和父亲出海。所以,故事要从1744年说起,19岁的牛顿被当时的政府抓了壮丁,他的工作是跟随海船到非洲的塞拉利昂去贩卖黑奴,他作为船长的仆人跟随去了非洲。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他看到,黑奴可以用来交换蔗糖和其他商品,在途中,由于环境恶劣,黑奴的死亡率高达20%。而他作为一个仆人,也常常受到凌辱,苦不堪言。所以,他开始写航海日记,把他看到的都写进日记。多年后,人们通过他的日记了解到不少贩卖黑奴的描述和记载,对史学家研究那段历史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一次,在回英国的途中,贩奴船在海上遇到了暴风雨,这次恰巧是他掌舵,船不幸被暴风击毁,凭他的多年航海经验,这艘船必沉无疑,他面对这一切束手无策,只能对着苍天喊:“主啊,饶恕我们吧!”这时,奇迹发生了,这艘船平安地闯过了风暴,全船的人都活了下来。

这件事之后,牛顿开始反思,这究竟是一个奇迹还是上帝真的宽恕了自己。在他82岁的时候,他说:“过去的事情我都记不清了,但有两件事我记得清清楚楚,一件事就是我是一个十足的罪人,还有一件事就是基督是一个伟大的救世主。”风暴事件改变了牛顿的未来,他变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开始布道,也正是这次经历,他写下了《奇异恩典》:“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牛顿在一生中写过很多赞美诗,《奇异恩典》是最著名的一首,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穿越大西洋,在美国流行开来,最开始因黑奴而在美国南方流行,并成为白人教堂的赞美诗,后来它流行越来越广,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赞歌。这首歌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忏悔、感恩、赎罪、重生。

一首优美的诗句,当然要配上优美的旋律才能流行,但是,至今无人知道是谁给这首赞美诗填上的曲子,有人说是根据苏格兰民歌的旋律改编的,有人说是根据当时黑奴中传唱的旋律改编的,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说,这是上帝赐予的。

由于这首歌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后来有很多人翻唱过,它的版本多达万种,仅以“奇异恩典”为名的唱片就多达上千种,很多著名歌星都会翻唱这首歌,民歌手朱迪·柯林斯翻唱这首歌,不仅让它成了热门歌曲,而且还帮助她戒掉了严重的酒癮;乡村歌手约翰尼·卡什到监狱里给犯人演唱这首歌,以此感化那些犯人。还有更多的人以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填上新词,但不管人们怎么去改写歌词,在众人心中,这首歌的歌词只有一首,就是约翰·牛顿的这首,没有人能超过它。

所以,当这首庄严、圣洁的赞美诗放在表现人性丑恶一面的电视连续剧《白色巨塔》的片尾,其讽刺意味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