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还不能改变音乐游戏规则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资本还不能改变音乐游戏规则0

滚石唱片的战国品牌——“羽泉”,如今也被华谊公司收购  

10年前,记者在采访红星音乐生产社老板陈健添的时候,他信誓旦旦地说:“我要把红星变成中国最大的原创音乐品牌。”这个发现了王菲和Beyond的香港人显然没有料到几年后华语流行音乐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而红星音乐生产社也的确在短短3年内变成了一颗闪闪的红星,郑钧、田震、许巍等歌手的加盟一度让他们群星闪耀。但随后的几年,随着郑钧、田震的离去,许巍的雪藏,红星黯淡了。2004年,红星把他的所有录音版权卖给了新兴的太合麦田,红星的历史就这样结束了。

也差不多在那时,还在一家发行公司打工的袁涛带着另外两个打工仔陈羽凡和胡海泉加盟了滚石唱片,几年后,“羽泉”红了,现在,他们创造的战国品牌也被华谊兄弟公司收购。

两起流行音乐的收购事件正好揭示了流行音乐这个行业的两种命运——以成功或失败的方式告别流行音乐小作坊时代。收购,不过是商业游戏中常见的方式,但在内地流行音乐领域,这两宗收购还是头一遭。它意味着音乐可以在资本的层面上发展,逐渐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有序、清晰。

“一旦到了资本圈,就清楚了。”太合麦田老总宋柯在谈到收购红星时说,“以前大家对版权都没概念,都是估算,外来资本收品牌,品牌价值的估算和版权价值的估算是不一样的。以前版权所有者和发行商都是晕着来,基本上都是根据保底数算的,批发、零售业都晕着来,所以很多东西都没法计算。”资本的介入,开始把以往流行音乐的艺术价值“转换”到商业价值上,谁有价值,谁就有可能被大鱼吞掉。

其实内地流行音乐发展这十几年间,有价值的“存货”并不多,甚至,资本在此时进入流行音乐并非最好的时机。“这就是我为什么急着收购的原因。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10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多,每年不过5张有价值的专辑,这么多年也就有二三十张的量,谁下手早谁占便宜,后来的人机会就会少了,我现在的路子就是版权能收点就收点。”宋柯说。而华谊兄弟唱片公司总经理王中磊则认为:“这时候资本介入流行音乐相对比较容易,因为这个行业还不太规范。时机真的成熟了,可能要花更多的钱。我们当初做电影的时候,环境也不好,现在国产电影的票房有时候比外国电影还好,从电影可以看到流行音乐领域的未来。”

“资本控制流行音乐,开始有这个苗头了。这种案例只有更多,才能更好。现在太合和华谊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把架构搭好,只有把更多的东西整合在一起,才能有发展。”王中磊说。宋柯认为,如果再有资金介入,还在制作和演绎经纪这个层面上拼的话,只会有量变,不会有质变。两百万和三百万的制作费并不能把音乐的好坏拉开。他认为将来资本应该投入到发行销售领域,“只有这样才会让这个行业有质的改变,也就是说,产品的出口必须正规,我们作为一个制作公司,还要去做营销的工作,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出口,所以只能在市场营销上面投入很大的资金。”

积累整合资源看来是宋柯和王中磊最感兴趣的。宋柯认为收购红星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他可以把这些版权重新整理,每年都可以出很多再版。仅靠这些再版,他就可以把收购版权的资本回收。而同时,他更看中新技术平台的市场,他花千万资金把刀郎的版权购买下来用于新技术平台,他算了一笔账,每个月只要回收30万元,3年内就可以盈利。王中磊也同样看好新技术平台:“只有把更多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对新媒体才能有话语权。”

事实上,资本在进入流行音乐领域之后,并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实质问题,同样也面临着小作坊时代的老问题,甚至他们还会面临着新的问题,王中磊说:“最麻烦的是市场销售规范问题,新媒体平台也有盗版,而通过中国电信进行的增值服务,中介方提供的数据最准确,但是电信不会提供,最后还是不准确。”这一点和传统的销售中线的隐瞒实际销售数字是一样的,最后吃亏的仍是制作方。

资本在介入流行音乐后,投资方都在试图解决问题,改变旧有的游戏规则,但从目前来看,还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