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完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马丽萍 陈恺)
无论是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完美的。
人们公认的事实是,大多数获奖人,大家都没有听说过。大家无从知道那些赢家究竟做了些什么,值得这么大的荣耀。即便是从事经济研究的一部分教授,也总是坦白地说:“不知瑞典皇家学院为何要把奖项颁发给这一个人,这两个人或者是这三个人?”
关于中国人何时拿经济学奖的猜测,有人说:“这是个很单纯的问题,就是水平远远不够罢了。正如有一个孙继海在英超踢球,是远谈不上什么时候拿世界杯的。”
普雷斯科特
不管是否是酸葡萄心理,围绕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兴奋,与前些年中国经济兴起时比,已经减弱了很多。而且在与国际交流过程中,大多数人学着明白了:我们在某些方面的距离,短期内,是穿着跑鞋也追不上的。一味地强调诺贝尔情结,常常是吃力不讨好。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从1969年后,诺贝尔经济学奖总是被美国大学的从业者拿走。美国人主宰诺贝尔经济学奖,已是不争的现实。从1999年罗伯特·蒙代尔获得殊荣以来,美国人已经是连续六年拿此奖项。而且有专家表示,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也不会有人惊讶。甚至瑞典皇家科学院都表示:美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动力,其部分原因要归于是他们花在研究上的钱。这自然是说,现代经济学的智力重心已经移到了美国。
在有史以来所有55名获奖者中,美国国籍达到35人,尽管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在美国出生。其次是英国,有8人;挪威3人,瑞典和加拿大各两人。获奖的犹太人也达到令人吃惊的19位。
基德兰德
在获奖者获奖时所就职学校方面,芝加哥大学占绝对多数,共有9位。另有10位获奖者曾短期或长期地就读或者任教于芝加哥,因此有经济新自由主义芝加哥学派之称。芝加哥学派获奖人数如此之多可能也与瑞典从福利国家向政府作用更小经济更自由的国家作政治转型有一定关系。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和哥伦比亚大学各有三名以上获奖者。斯坦福大学共有7位获奖者。
我们容易产生,也倾向于轻易地抹杀自己的诺贝尔情结。事实上,与中国一样经济高速发展的印度,也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寄予了厚望。特别是,在1998年,终于有印度人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获得过这个最高奖项。这种期待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有不少印度裔经济学家在美国从事着前沿研究。而且,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印度人在经济学上的贡献也最为成熟。
可到了今天,很多印度观察家意识到,与其徒劳地期待和预测印度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如出现更多的商业管理领袖,听起来更具希望,更令人鼓舞。印度人意识到,自己在国际上被引用的论文索引,实在是乏善可陈,而这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至关重要。
比较起来,中国学者甚至更没有优势。大部分人的研究,还停留在学习西方的阶段,没有具原创性的东西出现。按照世界上最漂亮的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的表达,从中国目前情况说,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至少是一代人以后的事情。这涉及到具原创性思想的出现,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需要长时间实践验证的过程。
但是,林毅夫依旧不知疲倦地邀请不同的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作演讲。他希望以获奖者的现身说法,消除中国人对该奖项的距离感。“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倒也不是说一定要。比如说打网球,不见得每个人都一定要拿冠军,但你看到有人得到冠军会激励大家去努力,去作为一个奋斗目标,我觉得这样有一定的目标比较容易挖掘大家的潜力。”林毅夫说。
“在混乱中创立秩序,多么美妙的事情!”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如既往地被两个陌生的名字捧走。普雷斯科特1940年出生在美国的纽约州,现年63岁,美国公民。他是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储蓄银行的顾问,也是亚利桑纳州州立大学的教授。基德兰德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1943年出生于挪威,1973年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奖项颁发给这两位教授,是因为他们共同做出的两项研究。第一篇研究发表在1977年,当时的经济问题主要是缺乏平衡:过多的需求导致通货膨胀,过多的供给导致衰退。通常情况下,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措施重新平衡供给和需求。利息率和高政府支出用以扩大增长和就业。此时,如果价格上升得过快,高利息率就会发生作用,减弱通货膨胀的压力。在70年代,许多国家经历了低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危机,这就是所谓的“滞胀”。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一切,普雷斯科特力图用传统的经济模型,解释他所见的现实的经济意义。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看来,滞胀是因为政府没有兑现它的承诺。绝大多数政府说他们想达到高就业和低通货膨胀,但是总是有此事彼事,让政府不按他们所说的经济政策做事。如果经济政策的制订者缺乏提前做出某种特定决策能力,那么他们通常就无法在稍后的时间里执行最理想的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政策“时间的连贯性”问题。此外,这两个人还改变了商业周期理论,先前的商业周期模型都是建立在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之上的。这两位获奖者建立的商业周期模型则更为合理,它认为家庭和企业对消费、投资、劳动力供应等许多因素的预期都影响到商业周期的变化。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将分享140万美元的奖励,他们表示是“如此地热爱经济学”。“事情看起来充满迷惑,然后你一点一点从混乱中创立秩序”。
备受争议的奖!该不该设立?
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充满争议。因为首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多年来关于此奖项是否应该设立一直都有不同看法,甚至包括一些奖项获得者也都持反对或者保留意见。例如瑞典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缪达尔(Gunnar Myrdal)就曾经呼吁取消此奖,虽然正是他在1968年帮助瑞典中央银行设立了此奖并于1974年亲自领取了奖项。与他同年获奖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在诺贝尔颁奖酒会上向瑞典国王和王后祝辞时也说道,如果当初咨询他的话,他会建议不设立此奖。
1998年印度人阿马蒂亚·森因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二个争议在于经济学是否是门科学。事实上,经济学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其他奖项获得者所轻视。反对者认为经济学不够科学的标准,也不能对人类进步作出足够的贡献来继承诺贝尔这个名称的荣耀。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夸克假设的提出者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在向他的同事提起颁奖仪式上的两位经济学奖获得者时,他的同事就非常震惊地问道,你是说他们和你坐在一张台子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