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湖:失去航向的豪华游轮
作者:李菁(文 / 李菁)
如今的青海湖也开发了一些游艇项目
搁浅的游轮
连续几个阴天之后,久违的阳光终于又照耀在青海湖上,宝石蓝色的湖水深邃、静谧而温柔,“青藏明珠号”寂寞地停在青海湖渔场的湖面上。从紧锁的工地院门望去,游轮已建到第四层。
今年5月,青海夏都旅游有限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计划在青海湖放置一艘豪华游轮。这艘号称四星级的“湖上宾馆”长近80米,不但安装了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雷达导航系统等设备,还有总统套房等,堪称豪华。当时青海夏都旅游开发公司踌躇满志地对外宣布,这艘“青藏明珠号”计划10月下水,明年5月正式运营。
“青藏明珠号”寂寞地停在青海湖渔场的湖面上
“旅长游短”一直是青海湖当地旅游的一块心病。由于环青海湖景点路途远且分散,大多游客皆为当天往返,“说通俗些,怎么能让游客停下来、多消费一直是我们花费心思的问题”,当地一位旅游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青藏明珠号”投入运营后,可以将分散的景点联系起来,减去游客沿环湖公路在各景点奔波的劳苦,将带动青海旅游设施的升级。
但“豪华游轮”计划公布后,当地媒体首先发出质疑,这声音由弱变强,反对之声最终成了主旋律。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认为,7000吨级的豪华游轮将产生大量废油、废水和生活垃圾,这些将“把青海湖给毁了”。他说,湖泊的治理在国际上都没有很好的办法,即使有出水口的湖泊一且污染,治理都是一个难题。青海湖是高原内陆湖泊,只有入水口,没有出水口,游轮产生的污染物无法以流动的方式排出湖体,从而造成永久性污染。
因为游轮停建,工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青海省政府办公厅的一位负责同志拒绝对游轮事件再发表任何评论,他只是一再表示,媒体和一些院士的声音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极大重视”,“因为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我们在高原湖泊发展游轮项目缺乏经验”,经省政府办公厅专程开会讨论后,青海省政府给游轮的宣判是“暂停”。暂停就有“重生”的可能。毕竟投资方已花费2000多万元。但运作此事的夏都旅游有限公司常海宁也拒绝记者采访,表示要“站在大局的高度”保持缄默。此前,夏都公司曾一再向外界表示,游轮的制造符合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对所有能产生污染的环节,如生活废水、游轮排放的油污、噪音污染等,制定了先进的环保措施。船上产生的生活废水、油污等集中回舱后,实行岸上处理,游轮每年产生的油污不到20公斤。
接受记者采访时,方华刚从北京回到西宁没几个小时,他的北京之行目的是请“船舶污染防治”和生态学方面权威来作论证。目前,青海省政府委托省环保局,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对游轮重新评估。作为省环保局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方华参与了游轮的立项和审批:“我们当初是严格按照程序要求来审批的,外界把这件事情放大了。”方华说。
记者在海事局、环保局等关于游轮的许多文件中,发现当时对游轮建设、运营等提出的种种要求确实很细致,比如要求生活污水和垃圾必须拉回岸上处理等。省环保局污染处的马桂香处长去年3月参加了对游船的论证,这位朴实的撒哈族干部有些委屈地说:“我们和省里的专家都是非常认真地参加评估的。”
“其实我更担心的是它的示范效应。”徐先生是当地媒体的一位记者,他坦率地说他对游轮具体技术细节并不感兴趣,只是直觉上反对这件事。他认为,“这只船下去了,很可能挣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更多。但中国的事情一向是一窝蜂,现在旅游形势一年比一年好,游客多了,对游船的需求必然也增加。一只船青海湖可能可以承担,但如果更多船呢?”
青海湖之殇
有关青海湖的一组数字和一些事实在这样的美丽之前却显得残酷而沉重。
据青海省水文局最新测量数据,青海湖水位平均每年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湖面萎缩近10平方公里。“青海湖最初的补给河流有108条,而今,这个数字变成6~10条。”省环保局污染处处长马桂香说。除此之外,青海湖荒漠化面积扩大。据1993年、1997年荒漠化监测报告,环湖地区草场退化面积达40%以上。一些地区由于湖水萎缩,裸露的湖底沉沙在风力作用下大量掩埋草场。
“人类活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剧烈,活动能力也不加控制地增强。”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任杰跟青海湖打了十几年的交道,“过去因为人干扰少、很多动物种类生生息息。”最典型的是比藏羚羊和野牦牛更古老的动物——普氏小羚羊,“过去在内蒙古、宁夏和青海都有分布,而现在,全国仅存于青海,而青海又仅存于青海湖,目前仅有300只”。
在通往青海湖的公路两边,现在还不时能看见有当地居民远远地摇着一根长棍,棍子上吊着鱼,当地人告知,他们兜售的是被禁止打捞的湟鱼。任杰说,湟鱼学名为“裸鲤”,生长期很慢,据说“一年才长2两”。1962年的《青海日报》上,曾登过一条“省渔业公司加紧作业、在七天捕鱼30万斤”的消息。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湟鱼帮助当地人度过困难时期,被称作“救命鱼”。但从80年代开始,湟鱼锐减,鱼体变小,加之非法偷捕等,面临枯竭危险。从2001年直至2010年,青海省进行第四次封湖育鱼。政府的决心得到外界赞扬,但也可见湟鱼命运之危机。
“从我个人感觉而言,青海湖的周边环境确实在恶化。除了湖区沙化、退化以外,还有‘毒化’的问题。‘毒化’就是指牲口不能吃的一些植物在蔓延,它也是草场退化的一个标志。”任杰印象中,过去沿湖160公里的路段,只有一处发现毒草,“前几天刚刚从那边回来,沿黑马河沿湖西公路,一路上发现毒草蔓延。”
2004年7月17日,第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西宁开幕
“其实这个问题相信不是我们自己发现的,也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不是工作做不了,是确确实实没有经费。”任杰一脸无奈。为了采集湖水样本,租一条船出一次湖就是8000元,按照科学统计要求,必须连续采集三天,“这笔费用是我们靠在外做咨询挣的外快出的”。
“青海湖这么大一个流域,连个监测站都没有。区域涉及的刚察等四个县都是贫困县,他们本身还要靠国家出钱养活,根本无法顾及此事。在我们的层面上看建监测站是当务之急,但对他们来说,这是温饱解决之后才能考虑的问题。”任杰说,9月份,这里刚刚组织了一次“全面、统一、按国家标准”的生态环境调查。此前,对青海湖这样的全面考察从来没有过。
开发与保护之辩
青海是传统的以畜牧为主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大形势下,这条路也日渐式微。而如以发展矿业为主,基础建设投资大、对环境又破坏得比较严重,相比较之一,发展旅游业对青海而言,显然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为此,青海省也颇动了一番脑筋。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的“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就可以看出这种努力。“但是这种大型国际比赛,可能因为运动项目的原因,对宣传青海、提高知名度有帮助,但并不能像举办亚洲杯那样,给当地带来迅速、明显的收益。”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拥有天生丽质的自然资源,当地发展旅游的愿望又比较迫切。另外,“青海游”最近也在慢慢热起来,近年来游客以10%~15%的速度递增。
作为专业旅游规划、风景区规划方面的专家,孙平的看法是:“青海的问题不是发不发展旅游,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孙平的身份是“青海省科技顾问”,已连续三年从昆明到青海考察。孙平说,目前青海的旅游业,无论从人数还是收入上,都是在全国倒数一、二的位置,“旅游业发展过盛,是外界的一个误解”。以名声在外的鸟岛为例,一年的游客不超10万人,大的景区几十万人,“景区还是可承受的”。
在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指导中心为游轮建设项目专作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里提到,“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每年到青海湖地区旅游参观考察的人数达8~1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大致在年250~450万元之间。”几百万的旅游收入,与拥有如此高品级的旅游资源显然反差太大。
在孙平看来,适当延长游客在青海湖的时间,是一个可选之举。在此考虑下建造游轮也是可行的,但问题在于在青海湖这样一个特殊的“没有自身恢复能力”的环境里发展这种项目,对人的素质要求极高。“如果人的素质没达到这种要求,那不如不开展。”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不发展旅游对当地的环境保护是最有利的。但是对周围以放牧为生的牧民而言,他们并无其他经济手段,他们的生活客观上对环境造成破坏。孙平说:“如果适当发展旅游业,让这些牧民从事服务行业,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不再以放牧为生,客观上反倒也会使环境得到改善。”
“不开发、不利用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青海省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任杰说,“青海湖能发展什么,发展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科学的指导。”
任杰也认为,对目前的青海而言,问题不是开发“过度”,而在于缺乏科学指导。“青海湖流域有10万人左右,人口并不稠密。但是如果不是在科学的指导下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那么开发一点都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