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花风软管弦清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关于梧桐,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是“魁梧”。“魁”最早意思是勺子,勺子头大而柄长,引申为头、首,再引申为壮伟。梧桐两字分拆,应该先有桐再有梧桐,桐是“荣”,“荣”最原始意思应该是繁茂,而“梧”与“魁”那个勺子有关——梧桐每年结子,那子起先成对结在荚中,两颗、四颗,最多六颗,可染青碧色。到后来荚绽为五片,每片如箕,子就皱成黄色缀于一个个箕中,那箕就如勺子。
梧桐与壮伟联系在一起,大约首先是因为它长得直、长得高,所谓“一侏青玉立,千叶绿云委”。“梧”与“魁”相聚,有“梧岸”之称,南朝梁江淹的“左览苍梧,右睨邓林,崩石梧岸”很有气势,但实际梧桐从气质上又魁伟不到那种程度。在桐树中,按说泡桐比梧桐长得快,也显粗壮。但这“魁”又用不到它头上——古人称泡桐是“白桐”,泡桐花白紫色,并无“风清暗香薄”那样诗意,所以古人认为它“华而不实”。古人称梧为桐,并进一步夸张的原因,我想是因为青桐有高洁貌——皮清如翠,叶缺如花,妍雅而华净。按古人说法,“桐枝濡毳而又空中,须成气而后华。”濡毳就是柔韧、柔润、柔软的细枝,这又是细腻的繁茂。
梧桐在树中地位与凤凰联系在一起,因凤凰而成富贵。在《庄子·秋水》中,凤凰称为“鹓雏”,它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而竹子开花结实之时就要死了。庄子此说是否依据《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两句将桐华凤舞对应起来,《毛传》因此说,“梧桐盛也,凤凰鸣也,臣竭其力,则地极其化;天下和洽,则凤凰乐德”。其实在《诗经》之前,它的命名已经给予了身份一为什么只有它称“荣”?因为它与桃一起,三月就开花了。古人称“松柏冬茂,阴木也;梧桐春荣,阳木也”。不仅是“阳木”,而且凤凰喜好它内在的润泽——润泽成“理细而性紧”,勾引凤凰来仪。但光有霞彩还是不够味道。我读《秦记》里有一则有意思的故事,说当时长安有民谣说,“凤凰凤凰止阿房”,于是秦王苻坚就在阿房城外种了数万棵梧桐,等待凤凰。阿房宫其实早就被项羽烧掉了,苻坚是在遗址上修城。他在位28年,也曾威震四方,但前秦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冲趁他与后秦王姚苌酣战,突袭长安。他调平原公苻晖统兵五万抵御,大败;再调前将军姜宇与河间公苻琳统兵三万决战灞上,又大败。慕容冲随后就进了阿房城,他字“凤凰”,而非神鸟。到第二年六月,慕容冲攻陷长安。这慕容冲其实为西燕打下了江山,公元384年他进阿房城就称帝“阿房”。但攻入长安后自以为得意,骄侈不羁,很快就被部下杀死,所以后燕创始者是慕容垂,纪年中根本未留他的名字。而长安城破,苻坚逃逸,最后被姚苌吊死。我不知是否因这段历史,梧桐就染上了苍凉意味。另一种苍凉当然还来自“梧宫秋,吴王愁”。吴王夫差当时的别馆楸桐成林,所以称“梧桐宫”。夫差与西施作长夜之饮处是春宵宫,梧桐宫在长江边上的句容。夫差最后被勾践强迫自杀与苻坚的命运似乎有些相似。
为强化梧桐的悲剧意味,古人还将梧桐与悲秋联系在一起,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称它落叶最早。再以《尚书·禹贡》中的“峄阳孤桐”突出其“孤”,孤与苍凉能发出清雅之声。按说梧桐生于湿地,不生于高岗,《禹贡》说它朝阳生在峄山(位于今山东邹县)高岗,是称其难得。苍凉加上孤傲,也就寄寓了文人意境,王昌龄因此才有诗:“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声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这里所说“虚心”显然是指这桐木质地,梧桐就与古琴的清声联系在一起。苏东坡的说法,木料中外实内虚的只有这桐,其他木料都是“坚实如蜡”。《毛诗名物解》又进一步发挥,称它是“坚实为上、虚柔为下”,“其性虚以柔,故能受声以琴瑟”。琴瑟到底是谁开始创造?有说伏羲有说神农,以《桓谭新论》说法,是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为什么以桐木?除虚柔,另有说法是因为桐也分阴阳之材——面向太阳一面为阳,背阴一面为阴。用阳材做的琴白天浊晚上清,晴天浊雨天清;阴材做的白天清晚上浊,晴天清雨天浊。我从南宋赵希鹄考古文物的笔记《洞天清录》中读到,有富绅为得良材制名琴,专派人人天台山,宿山寺。夜闻瀑布声正在檐外,清晨起来,见到瀑布下正对着一棵大树,大树正好朝阳,心想要是桐木必是良材,“以刀削之,果桐也”。桐木可以反应出优美声音,正是柔与利相砥的结果。按赵希鹄的说法,桐木要“年久,木液去尽,紫色透里,全无白色,更加细密,方称良材”。
梧桐因此好像自身也成为了一件乐器。春日所萌嫩叶,儿童将它卷为角可吹出声音,吹者多了,“声遍四野”。至夏日树上会有凝脂滴落,称为“梧桐泪”,滴泪后大叶才长成,变成掩映小院炎暑的桐荫。桐荫中雨滴疏声,风吹籁鸣,树好像自身都成微妙共鸣。此间意境,我觉得晚唐诗人聂夷中的“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最耐琢磨。而到秋天,我喜欢秋色初染景象——“睡起秋风无觅处,满街梧叶月明中”。等“影散秋云薄,声喧夜雨长”之时,梧桐子随风飘零,“实满风前地,根添雨后苔”,声音就变成萧瑟。梧桐的诗意总与花月、霜井联系在一起。梧桐花如枣花,坠下如醭,因是紫色而具诗意。白居易有“叶重碧云云,片花簇紫霞”,元稹称它“怨澹不胜情”,“怨澹”两字有了神韵,而韦庄的“满院桐花鸟雀喧”是那样美丽的动静对比。月微之中,元稹又叹“叶新阴影细”,“风清暗香薄”。似乎是从魏明帝始,才将梧桐与空井联系在一起。在李白的“梧桐落金井”之后,有一首《井梧》较有味道:“井梧彻夜下霜风,锦绣园林瞬息空。老尽秋容何足惜,凤巢吹坠月明中。”这井与桐要让夜月与霜雪染过,其色调是钢蓝的冷。
最后,按古人说,这梧桐的好处是“生则肌骨脆而嫩,死则材体坚而韧”,干燥时不会裂开,被湿气浸染也不会腐败。他活着时候因浸洇水分而重,死了以后因干燥而轻柔,所以轻是桐重也是桐。与松柏相比,“松柏有凌霄冒雪之态,苟就以燥湿则与朽木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