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中的成吉思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成吉思汗》中的成吉思汗0

《成吉思汗》中的成吉思汗1

电视剧《成吉思汗》剧照  

《成吉思汗》的艰难诞生

1990年,朱耀廷在研究了12年元史后,终于写出了一本专著《成吉思汗全传》,但是出版社告诉他,这种学术书不好卖,你最好去拍电视剧。朱耀廷从没写过剧本,他找到《努尔哈赤》的导演陈家林,陈家林推荐了《努》的编剧俞智先,于是两人一人一半,写完了第一稿。开始很顺利,朱耀廷找到一家公司投资,但是在先期投入20万美元后,黄了,直到五年后找到新的投资方。

现在的成品《成吉思汗》的投资人葛健有1/4的蒙古族血统,中国有三大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葛健认为草原文化的精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传播。制片人杜杰说,任何自然资源都要枯竭,草原上盛产的煤、天然气都不可再生,只有文化生生不息,最能代表草原文化的当然惟有成吉思汗。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1991年作预算时,朱耀廷估计有三五百万就能拿下,随着物价上涨,1998年开机时的投资规划达到3000万,可真正拍完后一计算,这部戏一共花费了6600万元。千万元投资并不少见,但对于一部28集的电视剧,这个数字无异于天方夜谭。

剧组花上千万元在内蒙古建造了一座影视城,中亚、欧洲等地的风景、城堡都有。还有十几个营地,每个平均造价是100万~200万元,成吉思汗最好的营地花了400万元。除此之外,道具和服装都是按历史资料不惜成本精心制作的,为拍戏,剧组买了100多匹马,为“成吉思汗”组建了一队骑兵连;花了几百万为演员定做了服装,成吉思汗的一个头盔就花了5000多元。由于部分片段拍摄的危险性较大,剧组还专门为演员购买了20多万元的保险。本来投资还要更为浩大,因为朱耀廷的原作中描写了100多场战争,为了减少开支和避免观众厌倦,才减到20多场。

没想到的是,从2000年10月完成后,这部戏就陷入雪藏的命运。问题就出在创作初衷上。俞智先说:“剧本最初是30集,分为三部分:统一草原、灭金国和西征。”国内拍摄成吉思汗题材有两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1985年的《成吉思汗》和1998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后者原名《蒙古往事》,他的编剧冉庭是电视剧的责编,他选取了母亲诃额仑怎样把铁木真抚养成人的角度。这部戏由斯琴高娃主演,成吉思汗只是配角,结局是灭掉金国。而前者的跨度很短,只讲到统一蒙古。朱耀廷说,前两部戏只能叫“铁木真”,真正称汗起始于西征,而电视剧恰好弥补了这一部分,它与前两部构成了《成吉思汗三部曲》。葛健看中的也是西征戏,因为在过去,从来没有作品表现过这一段,甚至国内的史学家都刻意回避它。导演王文杰说,如果放在地方台,这部戏早就播了,但投资方既然想上央视,就只有苦苦等待和修改。因为雪藏的时间太久远,他当时曾担心缓慢的剧情是否还能牵动观众,不过好在从收视来看,这部剧现在在很多地方都是收视冠军。对于这次《成吉思汗》最后能在央视黄金档播出,杜杰证实:“不光是因为影片内容符合央视的播放要求,同时也意味着央视的播放体制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

“西征”一直被史学界视为侵略,西方历史学家在过去把这段历史称为“黄祸”,直到近几年,才重新一分为二地审视成吉思汗。朱耀廷认为打金国是“正义的、是反抗压迫”,他对西征也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同样是侵略,却并没人称它为“白祸”,因此这种带有种族歧视的字眼应该避免。成吉思汗西征的初期并不是主动挑衅,当然他也承认,终极目标还是征服。“历史从来都是战争写成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草原本来就物产贫瘠,靠生产是很慢的,掠夺别人一下子就富裕了。五胡乱华后,中国是四分五裂的,成吉思汗总的来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但是基于史学界的不同观点和涉及到敏感的宗教、外交问题,这部戏才相当一段时间难以通过审查。央视最初的意见是去掉西征,但葛健坚持,他说即使赔本也要还原历史。实际上,葛健早就申请了“成吉思汗酒”、“成吉思汗男装”、“诃额仑女装”等商标,但因为电视剧推迟播出,这些产品无法推向市场,积压的一大笔资金也无法收回。经过双方五年的沟通,最终通过了一个28集的样片,等到与观众见面时,这部戏又减少到26集,删掉的基本都是西征部分。俞智先感觉遗憾的是,最终电视剧只讲了西征的起因和结果,但没有叙述过程,这也使得剧情上下不连接,连他自己都看不明白。

研究成吉思汗的难度

相比于辫子戏,俞智先认为,首先人们不熟悉元史,蒙古人的名字就令他迷糊。除了主要人物以外,他也记不住那些翻译过来的人名,“肯定不如张小二、朱老忠好记。到了香港地区播时再用粤语配音就更糊涂了,我都看不懂。”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蒙古的人名、地名比外国人名更难记。

朱耀廷研究了元史20多年,才发表了三本专著,原因也在于缺少依据。“宋濂的《元史》不能作为主要依据,里面的《太祖纪》只有一两万字。然后就是清末的《新元史》和屠寄的《蒙兀儿史记》。国内研究蒙古史的人很少,一是怕碰钉子,二是蒙古疆土辽阔,必须掌握蒙、波斯等多种语言。直到1980年中国才出了两本几万字的小册子。”学术上最权威的是波斯人写的《史集》和蒙古无名氏所著的《蒙古秘史》。朱耀廷说《蒙古秘史》是一部奇书,它的全名是《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至今已有760年。它是以汉字写蒙古语,因为它事涉民族的天机和隐秘,在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元代秘而不传,又因文字变化妨碍在本族中流传。郑振铎认为《元秘史》即《蒙古秘史》为最可注意的伟大的白话文作品,这两本书也是朱耀廷写作《成吉思汗全传》的最主要史料来源。

有缺陷的伟人

作为满族人的俞智先,本来应是成吉思汗死敌的后裔,他既敬仰成吉思汗,同时也从人性的角度看待他。在剧中,他借忽兰妃的之口,批判了成吉思汗的滥杀。在电影《成吉思汗》中,有一幕是成吉思汗的结义兄弟札木合支了50口大锅,把俘虏活活煮死。朱耀廷承认这是历史事实,电视剧原稿中也没有回避战争的残忍性,尤其是成吉思汗多次屠城,还把人头割下做成“人头塔”。比如攻下保定时,成吉思汗下令除工匠外全部杀死,后来一个大臣提意见才得以放过。另一次屠城时,因有个老妇人事先吞下了一粒珍珠,成吉思汗命令把所有百姓剖腹,寻找珠子。为了淡化战争的残酷,这些段落当然没有通过。朱耀廷解释说,蒙古人只用20万人马去征服几千万的人口,最大难题就是避免伤亡。在两次战争中,蒙古人死了一万多人,因为蒙古人是全民皆兵,从17~70岁男人全部编成部队也不过20万人。成吉思汗于是下令,凡是不战而降者免死。只有在攻打花剌子模时,成吉思汗才下令屠杀全城所有人,因为他最宠爱的孙子木阿秃干在这次战役中身亡。这一段也正是最不好表现和最尴尬的部分。

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天神,在这部电视剧中的定位是有缺点的伟人,“伟大与平庸的结合体”。他的平庸比如嫉妒,在对待妻子孛儿贴的失贞上,成吉思汗有着游牧民族的宽容,因为他们习惯于抢婚制度,所以对此并不太在意。但由于人们议论长子术赤是野种,因此他无论立多少战功,成吉思汗也不会传位给他。但是当他成为大汗后,又开始在意女人的贞洁,当他得知忽兰曾在别的将军营帐中住过时,差点杀了对方,得知忽兰还是处女时,才转怒为喜。

蒙古人是个恩仇必报的民族,成吉思汗幼年时就杀死过自己的同父异母弟弟,有一次成吉思汗和下属谈到什么是人生快事时,他说,杀死敌人时最快乐。“过去的电影中只讲到了内部统一,所以看不出他的毛病,现在这部戏中的他最接近历史上的他。”俞智先说。

好莱坞的动作明星史蒂文·西格尔曾经来过中国,商量筹拍史诗片《成吉思汗》,很多人对一个西方人扮演成吉思汗心存疑虑。朱耀廷表示,只要能完整再现成吉思汗的一生,他愿意把剧本提供给好莱坞,因为西方人对成吉思汗这个题材一直非常感兴趣。

元朝并非短命王朝

朱耀廷认为,和忽必烈的政治才能相比,成吉思汗是个军事天才,但他也不是一介莽夫。在当时文化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中,他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他统一的蒙古族至今没有消失。相比于五代十国那些只生存了20多年的朝代,元朝从1206年铁木真称汗到1368年灭亡,持续了150多年。赵匡胤曾说过:大渡河以南不归我管,到了忽必烈时代,中国才真正的统一:独立了300多年的云南被收回,西藏在那时才真正纳入版图。而这些都是因为成吉思汗打下了基础。

至于欧洲的大部分,因为是不稳定的军事联盟,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一直很激烈,所以占领没有持久。作为当时较为落后的草原文化和信奉巫师的萨满教,成吉思汗也明白他不能改变被征服者的宗教。像钦察国由其长孙拔都称汗,但通用的一直是当地语言。忽必烈就更为开明,在中原长大的他重用汉人,穿汉服,习汉字,这也是他与阿里不哥除了争夺汗位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在元朝,中国人被分为四等。朱耀廷说,这种划分主要根据被占领的先后。草原各部落最先归顺,很多投降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他们地位最高。其次是色目人,汉人(北方人)比南人(南宋人)地位高,也是因为他们较早被占领。而女真人曾把成吉思汗的两个先祖钉死在木驴上,金世宗时又每过三年就杀死蒙古男子,抢走妇女儿童,很多蒙古将领被卖过,所以金人算是他的仇人。像他最器重的文臣耶律楚材就是契丹人。

(本栏目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巴森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中的成吉思汗2

电视剧《成吉思汗》的基调是符合史实正剧,不有意贬低、拔高历史人物。主创人员来自于汉、蒙、维、哈萨克等16个民族,制片方要求90%的演员必须是蒙古族,这和以前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两部同类题材电影一样。俞智先说,这也给电视剧的传播带来难度,全部是生面孔,蒙古人又长得都差不多,观众很容易分不清谁是谁。本来成吉思汗的扮演者曾考虑过濮存昕,但后来觉得他不够粗犷,才选了现在的巴森。他本来是被定为演哲别,能一跃成为主角,他自己也不敢相信。

有位观众撰文说:“巴森的模样的确就是现今蒙古人的典型模样,他身材粗壮,身干长于腿部,眼角绉折是合拢的,面部平坦,鼻子扁平。”但他也提出质疑:许多历史学家考证,汉朝时代的匈奴人其实就是原始蒙古人。匈奴人在画像中一向是高鼻深目。在泸沽湖地区有一支蒙古军队的后裔,这些人身材高大,有一个巨大的鹰勾鼻子。不过可以证实的是,巴森是成吉思汗的二儿子察合台的后代,他的长相应该可以反映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血统。

曾经有报道说,成吉思汗家族在征战途中留下了大量后代,在欧洲就有1200万人具有他强有力的DNA,这个报道还引证说,因为男女在初婚阶段最容易生男孩,所以成吉思汗的后代也多是男孩。朱耀廷笑着说,这未必是假新闻。成吉思汗本人有五大斡儿朵(类似于后宫),孛儿贴、也速干、也遂、忽兰和一个金国公主是他的正妃。但在征服过程中,将领们肯定要把投降国最漂亮的女人献给他。“百妻百子对于蒙古王公是很正常的,成吉思汗的弟弟就有百子百妻。所以他后代无数不足为奇。”

扮演祖先成吉思汗,给巴森带来了无限的荣誉。在内蒙古,《成吉思汗》的碟片由100多元一套涨到400多元,以至于最后脱销。有的蒙古人买了碟以后,当礼物送人,很多蒙古人都自己家收藏。正是有了该剧,巴森才得以继续在内地版《射雕英雄传》中扮演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与《射雕英雄传》

《成吉思汗》中的成吉思汗3

1983版《射雕英雄传》里的成吉思汗 

 

19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丘处机  

毛泽东曾说过:“一些大老粗能办大事情,比如刘邦、朱元璋和成吉思汗。”不过,蒙古族人一直认为成吉思汗不是纯粹的大老粗,他也略通文墨。在《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是识字的,他拟写的作战诏书只有六个字:你要战,便作战。而邀请丘处机时就用了洋洋洒洒一大篇。虽然前一个诏书是无稽可查,后一个却确有其事。在电视剧《成吉思汗》中,这个诏书是耶律楚材所拟,他同时也是《神雕侠侣》中的重要人物,书中虚构了他的二儿子耶律齐,娶了郭芙为妻。

在《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作为重要人物贯穿始终,因为觉得他的性格刻画得不够丰满,金庸在书后补充了一篇《成吉思汗家族》。朱耀廷把书中人物和史实作了比较:刁蛮率性、直肠子的华筝公主是真实存在的,在电视剧中,她即是三公主阿剌海别吉,也是最有本事的一位公主。她先嫁给汪古部酋长的儿子,她的丈夫为金朝守过长城,丈夫死后,改嫁丈夫的哥哥的儿子,丈夫又死,改嫁赵王孛要合。成吉思汗西征,四个儿子都带兵随行,派这个公主留守老家,称为“监国公主”。这位监国公主处理政事很有见识,经常判断得很对。监国公主有数千名女官和侍女,奉她命令办理政务。那时在东方负责攻打金国的大将是木华黎,遇到军国大事,都要向监国公主请示。

另一位重要人物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则完全是虚构的,当时金主是有六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活过三岁,六王爷也不叫这个名字。而傲慢无礼的三王爷倒确有其人,只不过他也是两岁多就死了,根本不可能出使蒙古。

历史上的丘处机对成吉思汗影响非常大。丘处机是山东栖霞人,早年拜著名道士王重阳为师。公元1219年,统一蒙古各个部落的大汗成吉思汗,在西征时忽然发现自己的须发已经斑白,深感霸业未成的成吉思汗,询问自己的大臣们,哪里有长生不死的仙药。一位大臣建议,到东海的崂山去找被称为神仙的丘处机,他一定知道长寿的药方。当丘处机正在莱州传道时,蒙古使者找到了他。在此前,他拒绝过南宋和金朝的邀请。考虑到蒙古路途极远,已经70多岁的丘处机怕自己死在途中,就婉言谢绝了宣诏。成吉思汗一连下了三道诏书,一道比一道恭敬。于是丘率弟子18人西行,由山东登州出发,至燕京,出居庸关,北上至克鲁伦河,折向西,越阿尔泰山,再经准噶尔盆地至赛里木湖,又西行至中亚撒马尔罕,前后历时三年,行程一万多公里,沿途一直传道。他的弟子李志常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对蒙古文化的研究很有贡献。在成吉思汗的军帐中,他询问说:“听说老神仙你有300多岁了?”丘处机老实地告诉他:“我只有70多岁,我也不懂什么长生不老之术。”成吉思汗认为他诚实,反而很高兴,让周围人称他为“神仙”。丘处机向他传授的养生之道是好生勿杀。虽然幻想破灭,成吉思汗却一直很听丘的进言,他开始信奉道教,并在北京建立了白云观,直到忽必烈时期,才改奉佛教。

朱耀廷表示,除了年龄不对和不会武功以外,《射雕英雄传》中的丘处机是比较符合历史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