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涨之后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大涨之后0

机会就在眼前,没有理由不由围观转为参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话在股市并不适用,这里,应该用“一日间,寒暑都历过”来形容。因为一周内市场绝地反击,大盘上涨12%,你会发现,已经没有人再抱怨、再批评,所有的声音都专注于黑马和领涨股、满仓和回调时如何追加投资。总之市场一律看涨,大牛市俨然已经来临。

的确,投资者追求的就是财富的增值。种种迹象表明,行情既然已经开始,绝不会到此为止。一场一年中少有的赚钱机会就在眼前,没有理由不由围观转为参战。围观者多议论,实干的人则纯粹用行动。现在的点位,历史上都是偏低的点位,杀入市场,风险总比1600点以上好得多,这时进场,收益大于风险,此必须参与行情的理由之一。历史经验表明,长期阴跌后,大幅度上涨改变了下降趋势,应视为新行情的开始。如果说第一天,市场回到1300点,还可能是下降趋势里的小反抽的话,星期四,市场回到了1370点,已经超越了一个月来市场在1300点上的盘桓范围,市场趋势已经改变。而一旦改变方向,趋势将延续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必须参与到市场中的理由之二。当然,国务院和证监会暖风频吹,政策再一次证明1300点在决策者心中的地位,1400点在1300边上,还算底部区域,向上获利空间多多,这是必须投资的又一个理由。

行情来临,并且有多半的,甚至十拿九稳的胜算,没理由不投资,不跟风炒做。但认清本质,还是颇为必要的,毕竟进得去,还得出得来。动辄大牛市来临,中国股市从此走上康庄大道的说法,还是不要有,免得像以前一样,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政府出面救市,到目前为止,分为两招,一是新股发行价的询价机制,证明对行情没有益处;另一招,是放开限制,鼓励合规资金入市。现在的阶段,是“鼓励合规资金入市专题工作小组”已初步完成相关制度起草工作,正在征求有关各方的意见,所以并没有资金立时进入市场。据推测,如果长期资金直接入市获得制度保障,仅商业保险资金现有的入市资金规模就将达到500亿元。长期资金还包括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等,又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另外商业银行有望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外汇局也将多批准QFII增加投资额度。现在没有这些资金参与,市场已经如此鼓荡,可见没有它们,指数照样可以重回高处,等这些资金能进入市场了,估计指数已高。想靠它们为大家买单,应不现实。长期资金应该看作长期的利好,或可帮助市场保底,却不要把他们看成冤大头。

另一个利好,据说是税收,即降低交易印花税。这是一个减少财政收入的救市政策,因为不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以前的调控习惯,往往是要等到市况低迷时来救急的,现在无急可救,恐怕要束之高阁。若改印花税为盈利所得税,应是最合理的办法,但工程浩繁,一时难以实施。并且盈利者以相当部分利润上税,自然会降低投机,在这样一个投机性比较强的市场,不会受到普遍欢迎几乎是肯定的。

“国九条”并不是新东西,早就出台了。这次强调落实,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各部委各机构纷纷登台,一致发言,于是有了上市公司强制分红、类别股东表决制度、解决股权分置等八项大传说中的利好。证监会领导甚至提倡国有股应当以接近净资产的价格向广大股东配售,以实现国家和投资者的双赢。但是,政策的出台过程,却使人怀疑如此多的好处是否能一个个兑现。政策出台,是在指数创下1259点,新股发不出去,长期政策底眼看成为铁顶的时候出台的。而措施的出台,则将是人人踊跃买新的时候,此一时彼一时,各方利益集团届时的心态肯定和那时候不同。退一步说,政府部门的表态是容易的,但与利益部门的谈判却会问题重重。如果都像表态那样容易,事情也不会一拖再拖,本来很小的历史问题,包袱越来越重,成为顽疾。市场活跃起来后,那些为激活市场做出的姿态是否能兑现只能以观后效了。面对巨大的差价,以净资产价格把国有股转让给公众股,国有资产的真正拥有者,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的意见是否会像“郎顾之争”那样出现大反弹,诸如此类,并非一个会议,几个表态的问题。解决历史问题,价低总比价高容易。现在是没解决先把市场刺激起来,和过去的救市,仍是同一个思路下的产物。

一周12%的上涨,其凌厉真让人喘不过气来,可见市场并非缺乏资金,而是机会——炒作机会。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一犹豫即已过去,显然不属于大众。而V形反转又的确是这个政策市的特征。顶部呢,多平滑缓慢,把犹豫的全套进去,便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