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这个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音乐剧这个壳0

音乐剧《花木兰》剧照

音乐剧这个壳1 

中国歌剧舞剧院至少十年没有排过新戏了,它的官方网站上的剧目介绍还是延安鲁艺创作的《白毛女》和50年代初的《小二黑结婚》,最近的一部是1987年的《原野》。27岁的演员陈小朵到剧院四年了,一直没有上台的机会,她的所有演出经验来自于欧洲的一个大师班。当她得知在竞争上岗中,自己获得了新剧《花木兰》演主角的机会时,她的第一反应是“简直不敢相信”。为了争夺花木兰的角色,全国几十名歌唱家来试唱,其中也包括歌剧舞剧院自己的大腕万山红、韩延文等人。陈小朵告诉记者:“电视剧《青衣》里徐帆扮演的青衣20年没有演戏的机会,为了能上台,她给自己的徒弟跪下,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只要能上台,很多演员可以一直等待。”这部戏也是作曲家徐沛东在剧院当副院长时,主管的三部新戏之一,但随着徐沛东的离任,这三部戏搁置了下来,足足筹备了三年,直到今年8月,《花木兰》才算正式公映。

公映的结果是七成的上座率和北京一家权威报纸的大标题:国产音乐剧终于合格。七成的上座中包含不少赠票,这个戏并没达到赚钱的要求,编剧喻江却很高兴,她说:“及格就是最大的肯定了。我这样想是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国情,在音乐文化渊源深厚的法国,99%的音乐税收来自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的税收只占1%,而这1%中,又有99%来自现代音乐作品,但是中国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在写这部戏之前,她的想法是“写一部大家都买票去看的音乐剧”,由此可以想见国产音乐剧的发展程度。从2002年开始,音乐剧的演出密度大幅度地上升,原创音乐剧也超过历年总合,春节晚会上音乐剧几乎成为固定节目,但是《巴黎圣母院》、《猫》的引进又使原创剧的处境更加尴尬。观众的审美被提高了,但原创剧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迄今为止,没有一部音乐剧(包括引进剧)是赢利的。陈小朵回忆起在欧洲看音乐剧的经验:“任何一天都只能买到二楼的票,走廊里挤满了人。我们在北美演出的《兵马俑》,每天都有1800人次观看。”陈小朵把票房成绩不理想归结于缺乏宣传和北京观众只习惯赠票,媒体认为观众音乐剧有行无市,喻江却认为:“不是音乐剧不好,是没有好的音乐剧。如果音乐写得不好,演员唱得不好,你凭什么让观众掏钱打车去剧场里坐两小时。所以,要让音乐剧有人看,首先得好听好看。”

在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早的安排里,《花木兰》还走他们驾轻就熟的民族舞剧路线,“就像以前的作品一样为政治服务,后来考虑到市场和音乐剧的人气,才决定让这些歌剧演员去演音乐剧”。主创人员都是学西洋歌剧出身,缺乏形体训练,不像西方音乐剧的演员是全能的,所以只好为花木兰安排两个演员,一个唱歌,一个跳舞。一方面音乐剧缺乏人才,另一方面,中戏的第一音乐剧班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和其他抢手的中戏学员相比,他们的演出机会只能来自于《猫》这样引进剧中的龙套。而国产原创剧往往连剧院中的原有演员都照顾不过来,同时这些演员又没有受过音乐剧的训练。

国产音乐剧要么缺少现实题材,要么就选择一些远离生活的幼稚故事,像央视前不久播出的第一部音乐电视剧《水果姑娘》的剧情就十分简陋。《花木兰》同样存在题材的狭窄,监制徐沛东对记者说:“这个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是要想创新非常困难。这部戏我们想给观众一种震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女子‘替父从军’的模式。让一个概念化的人物更加人性化更加形象生动。”为了达到好听好看,这部题材传统、出身正统的戏变身为“时尚、给白领观看”的音乐剧,从词到曲,都走的是流行路线。比如原来的开头是花木兰在鸟语花香的河边洗衣裳,作曲郝维亚觉得太土,现在的开头就变成“光阴似箭,射我胸膛”的大合唱,主题曲也非常通俗,名字叫《爱我的人请不要把眼泪隐藏》。不仅是民族歌舞剧,就连京剧,也开始借音乐剧的壳上市。中国京剧院今年新排的《图兰朵》不仅用了《好一朵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还穿插了《今夜无人入睡》,甚至还有男女主角很洋气的双人舞,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引起了老戏迷的争论。《图兰朵》的主创人员并不在意这些意见,他们针对的是欧洲市场,从选材的西化到京剧的通俗唱法,都是为了适应西方观众的口味。

同样的,过去的歌剧大多是为专业人士和音乐爱好者准备,喻江表示,为了吸引更多的白领观众,音乐剧《花木兰》是所有版本中感情戏最多的一版,一切都是为情感服务,它的爱情戏甚至超过了好莱坞的动画片《花木兰》。还有比《花木兰》走得更远的,音乐剧《日出》就请来了外行陈佩斯,目的是把那些平时不看甚至不知道音乐剧是什么的观众请进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