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但还不是好电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电影《英雄》剧照
最近,有记者采访邵氏老牌武打明星陈观泰(代表作《马永贞》,1972),陈观泰很坦率批评《十面埋伏》,认为这个三角恋爱故事,花了那么多钱,滥用了武打。回头看《十面埋伏》,那武打很多的确是炫耀性的,脱离了故事情节。另一位邵氏老牌武打明星刘家辉也很委婉地说,《英雄》这部电影他喜欢李连杰与甄子丹在棋室里大战一场戏,别的部分根本没有提。反正提起这两部电影,国内的评论还是负面的多。可是看看这几天美国出来的一些评论,简直让人有点瞠目结舌。
《英雄》8月27日终于要在美国上映了。美国人的评价居然非常高。Movieweb网站在醒目的地方放了一个叫卡尔·拉泽雷维克的人的评论,他认为:《英雄》是动作片里最棒的作品之一。感兴趣的人可以去www.rottentomatoes.com看更多的评论,好评率达到94%。这可真有点让人晕,不禁让人自我反省:难道我们虐待了我们的大师?但是看看海报,又觉得美国人的赞美有点不好说。这样的感觉有点像看到《英雄》美国版海报,李连杰手里的剑变成了刀。剑的轻灵,用剑人的性情全然消逝在米拉麦克斯的行销策略中,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较真的观众不会跑到银幕后面找那把刀吧。
去2004年全球票房排行榜上看一看,到现在为止,《英雄》排在第22位,这个榜稍微有点问题,发行公司只算了米拉麦克斯一家,可是1.04亿的票房全是海外票房,这并不全是米拉麦克斯的功劳。不过《英雄》在北美的票房前景也一定不会差,因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村声》这些有着大大小小影响力的媒体都在说它“必须一看”。
如此反响,让人不禁有点骄傲:毕竟是中国电影。但相信部分人心里也打小鼓:张艺谋和张伟平之所以能把批评不看在眼里,就是因为票房。现在他们已经在国际上也成功了,国内批评的声音就更小了,更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果他们这样看国内的负面评论,是他们的偏颇,但如果认为美国人都糊涂了,也是一种偏颇。因为他们看到了张艺谋这两部电影的另一面,并积极称赞,这就是商业性。而且对这部电影好与不好,他们有自己评价的标准。《新闻周刊》上曾刊登一篇署名黛安·托马斯的文章:《太平洋浪潮》。黛安将目前亚洲电影兴盛的局面命名为“太平洋浪潮”,她认为美国是商业大片的乐土,欧洲是成人(不是AV 的意思,更接近艺术片的概念)电影的地盘,而亚洲电影则成功地融和了两种特点,比如《2046》(中国香港)、《老男孩》(韩国)、《无人知晓》(日本)、《十面埋伏》等等。这样的说法非常有趣,尤其对比国内的评论来看。
国内评论忽略掉的是:《英雄》就是十足的商业电影,别管张艺谋导演自己怎么说。但迄今,鲜少在国内评论中见到有人称赞《英雄》与《十面埋伏》的票房的,大部分人集中火力批评影片本身,包括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它们的高票房甚至也成了“罪行”之一。我们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空洞故事生硬的时候,美国评论却认为它表达了“禅”的意境,艺术得不得了。我们认为张艺谋只剩画面别的啥也没有了,美国人却盛赞“美极了”。要比较中美观众的差异,目前没有比《英雄》更合适的例子了。
要是想急赤白脸地对美国人说:你们理解错了,这部电影它其实是什么什么,我们对张艺谋导演抱了什么什么希望,这部电影放映的时候有什么什么政策的照顾,希望以此改变美国人的看法,让他们有一个接近“正确”的看法,这完全是白搭。很有可能美国人点点头,之后还是说:“我觉得它很好看啊。”与其这样,还不如爱谁谁,接受它票房高的现实,为它的成功鼓掌,但也坚持自己曾经有的看法。我的看法仍然是:《英雄》不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