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重拍空间何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江苏无锡的三国演义拍摄基地
2003年圣诞前夜,电视剧《红楼梦》部分原班人马茶叙,并宣布电视剧《红楼梦》重拍正式启动
《红楼丫头》拍摄制作完成后,2003年已在南京等地播出
被抢注的“名著”
这些获准拍摄的名著每部都有两个以上的版本:《红楼梦》最引人注目的是黄亚洲编剧的40集本和中国电视剧协会投资的《红楼人物系列》,再加上《刘姥姥》等小成本制作多达六个。北京欢乐文化公司要拍摄《三国豪杰系列》,而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制作中心要拍摄60集的《三国演义》。北京欢乐文化公司想拍摄《水浒英雄系列》,而去年世纪英雄公司已经提出拍摄《水浒英雄谱》,总导演是陈凯歌。即便是人物系列,其实早在1987年就有《武松》、《宋江》、《鲁智深》、《李逵》等40集作品。
按现在的规定,电视剧是先申报者先立项,为避免撞车,同类题材的后来者管理部门一般不会再批准。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剧立项申报有些类似于商标抢注。另外,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凡已超过两年立项期仍未开拍的剧目,一律作废,仍需拍摄的,须重新申报。实际上,这些重拍计划一直在酝酿中,40集本的《红楼梦》已经立项了一年半,再不拍摄的话就会过期。如果公司不准备拍摄,可以把项目转卖,但只能赚到十几万,因此这些公司真正的目的确实想大动干戈,只是在剧本上斟酌再三。在这些“进行中”的项目,只有无锡电视台的《红楼丫头》是完成时,它在2003年就已经在南京等地播出。该剧的总制片人兼编剧陆永兴回忆立项的情景时说:“当时我也不懂,去北京立项的时候到处和人家讲,别的公司知道后也迅速报批同样题材,我紧张得要死。但是因为他们是在紧急状态下报的,没有完整的剧本,最后还是被我们拿下了。”
名著的争抢体现在每个方面,编剧史航是《水浒英雄系列》的编剧之一,他同时也在参与新《三国演义》的报选题,投资方召集众多作者开会,谁的主意出彩就选谁。史航对《红楼梦》同样有兴趣,但是他说:“《红楼梦》的编剧,已经挤得打破头,我还是乖乖弄《水浒》吧!”
重拍名著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须广告也能吸引足够的眼球,无锡电视台影视制作部主任蒋星说,过去该台的制作从未有《红楼丫头》开机时的轰动,“来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60多家媒体,以前无锡台没有那么大影响。样片拿到2003年上海电视节上,被评为那届‘最热门电视剧’,展会的第三天,别的展台上都没人了,我们展台前还川流不息。”
有没有重拍必要
从目前的媒体报道看,几乎全是反对声音。有趣的是,这几家投资方都不是电视台,其中大部分是民营公司。中央电视台前副台长于广华是原电视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监制之一,从他的角度认为:重拍的必要性不大,或许可以超越旧版,但可能性不大,“如果原来的作品问题比较多,可以通过重拍进行弥补,但我个人认为央视版四大名著拍得还是不错的”。老版《红楼梦》的制片人任大惠更是用数据表明旧版的难以逾越:“投资是18.6万元一集,大约比当时电视剧一般的投资要高三到五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基本上是85万元一集。”而目前正筹备的新版《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系列的负责人周涌告诉记者,这两个系列一共60个人物,每个人物30集,最先投拍的是《林冲》和《周瑜》,每部计划投资1800万元,一集约60万元,他也承认:“新版因此不可能与过去的投资相比。”新版《红楼梦》导演高希希则表示,新版的人物系列是金陵十二钗,第一部先拍《王熙凤》,13集会拍摄11个月,和老版专门建大观园、演员共同生活了四年相比,高希希认为,他的压力在于前人做得很好,很难确定有什么问题,现在的演员也相对浮躁。但他认为新版的空间在于从人物入手,比如王熙凤进贾府前做了些什么,小说中没有展现,而在30集版本中作者有很大想象空间。
不过也有不同意见,张纪中是老《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总制片人,也正是《三国演义》的第一次合作,使他进入了中央电视台。他认为,《红楼梦》和《西游记》旧版距今已经有20年,《三国演义》已经超过十年,版本最新的《水浒传》时间也过去很久。“只要有观众,重拍经典不是坏事。就拿金庸剧来说,制作时代完全变了,新版的角度自然也与过去不同,《水浒传》里一个动画也没做过,现在就会用。”作为重拍的一方,周涌更觉得重拍是有意义的,他说:“十年过去了,旧版有很多问题让观众不满足,比如《水浒传》中人物的悲情命运没有体现,我们的重拍是从另外角度讲故事,不是一锅烩。”
改编是否还有空间
黄亚洲
事实上,现在的重拍几乎都在走人物系列路线,不与旧版正面交锋。《红楼丫头》的导演黄健中就说自己是在走“旁门左道”,这部戏里没有宝钗、黛玉,主线是平儿与王熙凤之间的斗争,大观园中的丫环与主子是敌我矛盾,有观众表示无法接受这样的改编。但是陆永兴却认为,他非常尊重原著,没有伤筋动骨的剧情。他举例说,在写剧本时,有人劝他要“旧瓶装新酒”,比如说,宝玉给林妹妹用手机发短信,问她的病情。他在短时间内还迷糊过,在是否与时俱进中挣扎,后来考虑到审查肯定无法通过,才没有这样写。陆永兴说:“名著改编最大的困难在于怎样说服各种专家和超越原著,不能图解文字。《红楼梦》中对丫头的描写和主子比起来是过眼云烟,比较好操作。”但在其他新版作品中,因为投资大,肯定无法避免硬碰硬的局面。
首先是在大场面上的投入,张纪中提起10年前的《三国演义》还十分自豪:“当时分为五个剧组,南到云南瑞丽、北到内蒙古、西到青海日月山、东到北京,一集的投资是普通电视剧的几十倍,完全没有借助电脑,真正做到央视的精致不是那么容易的。”其次是对原著精神的把握,张纪中举例说:“《水浒传》跟主线关系不大的东西都削减枝蔓了,征四寇、征王虎、征田庆、征辽都去掉了,只保留了征方腊。原著中没有女人戏,女人不是淫妇就是母大虫,所以把潘金莲设定为经不起引诱的良家妇女,但这不是妇女解放,也没有给她翻案。”像《红楼梦》在1986年播出时结尾很是引起了争论,几乎所有的新版制作方都表示,不会戏说,不会颠覆原著。
周涌以《林冲》为例:“在原版中他占七八集,和妻子的情感,陆谦和他之间的友情与背叛,都没有展开,当然我们不会加入绯闻。再比如诸葛亮,我们认为最吸引人的一段是托孤,他为什么会答应扶持刘阿斗,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有很多生动人物,你听到书名想到的不是哪个情节,而是人名。”他认为这正是这两部名著改编成人物系列的优势所在,通过个体命运展现大历史。虽然不会戏说,但也不会依照旧版主题,周涌说:“现在的观众也不是十年前的观众,他们看名著用的是现在的眼光,我们会有一些相对平和、相对现代的变化,比如《三国演义》原书中汉家正统的态度非常鲜明,我们在拍摄时就不站在任一方角度,而是更超脱。”现在的编剧的思维显然也不比十年前,史航对曹操的“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就有新解释:“不是我辜负了天下,而是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暮年,都是我在背负天下。背负了天下,就只能走下去,力竭为止。”
周涌认为拍电视剧做翻案是件挺偷懒的举动,也是最武断的举动。翻案不意味着对人物对历史的新的理解。而既要让专家、观众满意,不脱离原著精髓,又要高出旧版的立意,确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陆永兴表示疑虑的是,比如王熙凤,如果为她拍摄30集,那在《林黛玉》中她怎么出现,故事还是那些,怎么避免情节重复,《红楼梦》的结构不比《水浒传》,人物是集中的,这其实才是人物系列中最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