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庄词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我喜欢韦庄词自那第一首《女冠子》始。“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这首词征服我的不是梦与月的意境,而是那种时空间对话的味道。“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那么随意的句子,从去年跳到今年。“别君时”从他的感伤跳到她的,后边是两人对话,而且每句都是今天与昨天对比,最后两人合唱。这第一首的精彩到第二首“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味道浅了。我喜欢这首“四月十七”,还因为韦庄一点都不顾忌需不需要、别人会不会追究那阶前月影碎香的出处——这个与道观有关的曲牌名与“夜觅香来处”、“阶前碎玉明”的意境全在你自己体会。她身在道观么?这个蠢问题,味道可能全破坏了。因为这首词,我体会到“运密于疏、寓浓于淡”的力量。与它相比,温庭筠同是《女冠子》的“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鸶去,莫相遗”显得那样累赘。
然后是他那首《应天长》:“绿槐荫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云天,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上半阕从“寂寞绣屏香一炷”到“绿槐荫里黄莺语”,一直是空寂景象中的动静对比。下半阕“空有梦魂来去”,难有把两人间的惆怅表达成这样轻易又这样深切的。最后一句“断肠君信否”,疑问与反问交织,五个字间的关系又那样绵密,由此觉得这疏淡景象又是那样的工笔组成。韦庄的好处是能用后一句来推演前一句意境,这最后一句因此才刻肌入骨,有有余不尽之意。他一生留下三百多首诗,因大多作于入蜀之前,意境无法与词比较,而留下的词其实总共也就是五十多首。其中除两首《喜迁莺》是描写他自己中考后肤浅的喜悦心境,可以剔除外,其他都是入蜀后对已消逝风花雪月的眷恋与伤怀,是涓涓流水汰尽纨绔繁华后的那种清淡与清明。他出身名门,也算从小锦衣玉食,自26岁开始应试,一次次下第,便一次次游荡于江南小桥流水、烟波春色之间。45岁应试时候遇黄巢军克长安,写成著名长诗《秦妇吟》,之后又十多年醉卧花丛,等考上进士已经59岁。从26岁到59岁,之间经过23年,年满花甲时好不容易可寄托经世济时之志,又遇唐皇朝衰败。他62岁时步入政坛,与谏议大夫李洵入川见起兵的西川节度使王建,反被王建赏识,65岁到前蜀当上掌书记,做成十年的官。72岁时候王建称帝,他活到75岁,当了3年王建的宰相。这样的阴差阳错,成就了他65岁到成都后作成好词。他67岁时在成都找到浣花溪边杜甫浣花草堂旧址,浣花溪也称“百花潭”,彼时草堂“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他在旧址上“结茅为一室”,自己所作就称“浣花集”。我以为他之所以喜欢“浣花”,除崇尚杜工部诗,还因浣花草堂里浸洇的那种氛围。杜甫有诗“竹寒沙碧浣花溪,橘刺藤梢咫尺迷”,而浣花溪水造浣花笺,李商隐有“浣花笺纸桃红色,好好题诗咏玉钩”。他词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这“红”字——是那种春欲暮中的落花残红。
韦庄的50多首好词中写得多的是女人春愁中暮色的清艳,其清与浓香脂粉气息形成极雅对照。“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袅”与“间”用得雅极。这般佳人“独自凭朱栏”或者“空把金针独坐”,背后梨花飘雪、梧桐残雨,不是“含颦不语恨春残”就是“玉容憔悴惹微红”。这些春残中的清艳被过于多情悱恻的相思萦绕流连,“一寸离肠千万结”,于是满地落花、烛尽香残,在梦魂断续间——“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韦庄词中最有名、说得最多的是那5首《菩萨蛮》,叶嘉莹将5首看成首尾相顾的一个整体,认为是韦庄词中最好,而且将这5首与对一个女子的具体相思连接。第一首“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紧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我喜欢的是“残月出门时”一句。后面4首,除名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我倒觉得并无特别迷人之处。叶嘉莹先生说最后一首最后的“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表述的是无法、无从“归家”,于是写了一个游子颠沛伤怀的全过程。我对这样具体与一个女子情感的连接实在存疑,它与杨湜《古今词话》里提及的那种传奇类似。这个杨湜说,“韦庄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夺之。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小重山词。”变成王建夺爱的戏剧俗套故事。《荷叶杯》两首,其中一首为:“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小重山》则表现面对宫墙的凄怨:“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水,梦君恩。卧思陈事暗销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歌吹隔重阍。绕庭芳草绿,倚长门。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后来又有人以此传说考《谒金门》中的“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句,说他与旧姬宫墙相隔,因其词凄绝,“姬闻之不食而死”。
我相信韦庄在蜀地是遥想自己“一生风月”,在中原“到处烟花”,到了夕阳暮年还在情深深雨蒙蒙中不能自拔。这情沉静于他心里,在其中暗香四溢,弥连不去,成为柳烟花露、清词雅唱。后人说他的词有“风度”,“风度”就在这镌刻铭心情又沉静在烟水渺茫间。要是有具体指向,便无论如何都是浅薄。在夕阳西下时追忆“烟柳飞絮”,这“烟花风月”又在一个中原皇朝衰败的残晖中。这里的烟花粉黛是对往事追寻、执迷中的怅惘,在过去的春闺泪痕后还有国破家亡,“烟月不知人事改”。它在感伤与沉吟中,又完全是流离漂泛后那样轻轻淡淡在岁月留痕间的来去。绮罗香泽,感慨顿挫,情情相绕的脉脉多情,他轻轻一笔也就抹过去了,于是这一咏一觞中的“别具疏爽”才能那样动人。
韦庄一生留连于花深柳暗,情浓意迷,算是泡于深情苦调中人,75岁那年病逝于他的寓所花林坊,也算眠于花林之中,葬于白沙之阳。 读书王建韦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