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汽集团:过把玩资本的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郇丽)
上汽集团麾下的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已经稳居国内轿车企业三甲宝座,但自主品牌研发一直是上汽高层不得不考虑的隐忧
近来,上海汽车集团对资本游戏似乎有些乐此不疲——先是集团高层人士频繁出没于韩国,收购韩国双龙的项目即将尘埃落定;近期又与英国罗孚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内容除合作造车外,还涉及到要收购这个英国汽车业最后贵族50%股权事宜。上汽集团目前正积极筹备在香港上市,期望融资10亿美元用于公司扩张
实实在在的砸钱游戏
当市面上开始盛传上汽集团要收购英国罗孚的时候,还是有许多人不相信。他们的理由是:收购罗孚,不要说负担债务,单是所要支付的控股资金,对上汽来说也过于巨大。
记者就此问题向一直协助罗孚寻找中国合作伙伴的英国汽车工业研究有限公司求证,该机构中国代表万江小心谨慎地说:“协议内容未经国家发改委的审批还不能披露。”但记者通过朋友转弯抹角地从“内部线人”了解,上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确有其事,不久就会通过有关部门审批。
国联安基金的于晖在今年4月就已经知道了上汽收购罗孚的计划。据他向记者透露:“不管是收购英国罗孚,还是韩国双龙,都不过是上汽集团海外战略规划中的桥头堡。上汽收购双龙最多20亿人民币吧,收购罗浮可能要价不菲,而这并没有什么标准,更多地取决于谈判技巧。但这没有问题,上汽集团有的是钱。”
而记者从上汽集团的那位“线人”口中得知,雄心勃勃的上汽集团的确愿意为收购罗孚花上一大笔钱。但不只是为了某个豪华品牌,而是希望通过控股罗孚,在罗孚现有技术和产品基础上,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自主品牌。
尽管上汽集团麾下的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已经稳居国内轿车企业三甲宝座,但自主品牌研发一直是上汽高层不得不考虑的隐忧。圈内人都知道,上汽开发的赛宝城市多功能车销售业绩难以拿得出手;在桑塔纳平台基础上研发出的一款MPV 也由于不具市场竞争优势而早早夭折。也就是说,上汽集团制定的在2007年达到整车产销100万辆计划,力争实现自主品牌5万辆的战略目标,仅靠上汽集团自身的资源难以实现。所以,上汽考虑重新调整目标,频频寻找国际汽车市场重组的机会。
英国汽车工业研究有限公司中国代表万江对记者说:“虽然有通用、大众这样的合资企业,但这么多年来,上汽并没有积聚属于自己的技术核心力量。而在汽车产业的整个价值链中,前期的研发设计回报率最高,附加值占整条价值链的35%~45%。因此与技术能力非常雄厚的罗孚合作,是上汽战略规划的新目标。”
上海大众汽车公关部高级经理顾焕则表示:“上汽集团主要想收购罗孚集团包括技术、品牌在内的整个汽车产业链,在上海实现自主生产高档车,弥补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方面的缺陷。如果上汽集团与罗孚集团合作,那么以后上汽集团生产的轿车就是高档的罗孚轿车,从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来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此次上汽的谈判对手凤凰财团是英国一家著名投资公司,旗下并没有多少实业。当凤凰财团1999年从宝马手中用18美元的“惊人天价”买到罗孚公司后,罗孚的盈利状况一直不佳,仍要靠每年向宝马讨要一笔输血费来维持生计。罗孚所拥有的产品、品牌和技术的吸引力也在慢慢地随之减小。
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对罗孚来说无异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多年来其一直谋划在中国实现轿车生产。而且在经过与沈阳华晨、浙江吉利、重庆力帆、新疆德隆等的几次“恋爱”都失败后,这种想法则表现得尤为急迫。罗孚表示与中国汽车公司合作不会仅限于合资造车,还愿意探讨有关车型买断、中国企业参股、控股等多种合作方式。对于一直希望能走上国际汽车市场的上汽而言,心急的罗孚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收购对象。而对凤凰财团而言,此次能罗孚快速转手给刚进入世界500强的上汽,也算是给罗孚找了一个不错的新婆家。
但上汽要想实现真正生产完全拥有自主品牌高档车的梦想,还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国联安基金的于晖就认为,上汽并购罗孚并非是件经济的事情。他说:“无论是罗孚还是双龙,都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上汽不是通用,上汽没有海外销售的经验,收购罗孚车卖到哪里?上汽更多地是一个控股公司,收购罗孚只能是资本上的成功收购。不过拥有海外公司倒是一个很好的业绩表现。”
虚化的上市动力
罗孚75轿车是罗孚集团率先投入中国市场的两款车型之一
从上汽集团新闻发言人薛浩处得知,集团确实准备在香港上市,融资10亿美元用于公司扩张计划,中银国际、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花旗集团、高盛集团、瑞银华宝等投资行都在为争取上汽海外上市承销资格努力。
于晖对记者解释:“从融资的角度而言,100亿对上汽并没有直接的现实意义,2003年,单上汽通用的股权回报就近50亿,上汽集团又没有人员负担。不过,对于一个刚进入500强的企业,总需要全球化的考虑,而且上市是最直接的免费宣传。”
其实,在上海汽车2003年度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就宣布过正在酝酿集团整体改制上市的计划。不过当时的感觉只是有关部门希望上汽在国内整体上市,并没有在海外上市的消息。据说上汽最终选择海外上市的理由,是出于融资规模与股权架构等原因的考虑。因为,上汽集团1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对国内A股市场又将是一次重大利空。而且按照A股市场要求,上汽集团必须先行改制重组,进而寻求辅导,然后才能申请发行上市。按照这样的途径,上汽集团要想整体上市至少要3年以上的时间,这显然是让上汽无法等待的。这样说来,上汽选择香港上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尽管选择香港上市可以省掉许多程序,但上汽整体上市仍然要面对其必须面对的非常复杂的问题。从目前上汽的资产看,具有吸引力的基本都是其与外国伙伴的合资企业,包括通用汽车、大众、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威斯顿,以及沃尔沃等。据透露,上汽希望最终把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的中方股权注入上市资产中。但是大众、通用好像并不满意这种安排。光大证券分析师赵雪桂认为,上汽要成功上市的难度很大,原因在于,上市可能激发的潜在利益纠纷成为最大障碍。上汽能否说服两家合资伙伴,处理两大巨头之间的微妙关系,是成功上市的关键所在。
于晖对记者分析说:“外方不见得愿意再到香港上市,因为他们害怕上市后对外透露过多盈利等商业秘密。另外,上汽的许多优质资产都已包含在上汽股份中,这就涉及到A股股东利益问题。而其他资产状况又不见得能够得到海外投资者的追捧。要说服合资方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过,上汽集团有极好的政府背景。作为上海市国资委的归口管理单位,上海国资办是上汽此次海外上市的主要操办机构。上海国资办的一位官员就向记者明确地表示:“坚决支持上汽的上市计划。”
据透露,由于上海汽车已经持有了20%上海通用的股份,其被间接纳入到未来上市公司的难度不大,上海汽车可能还将继续增加其在上海通用的股份。但上汽并不拥有上海大众的股份,所以,上海大众的中方股份可能很难被放入上市公司。至于其他零部件企业,划入未来的上市公司没有太大的问题,并且这部分的工作已经展开。
在证券市场长期从事汽车业分析的于晖对记者说:“而要说,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在海外市场的持续融资能力就有些勉强,上汽集团能否贏得海外投资者的信任还在变数之中。但利用上市之机可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对目前的上汽集团而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就是要比比谁的腿粗
谈到上汽在不缺钱的情况下,急急火火地要到香港股市挂牌的动机,于晖还分析说:“上汽整体上市计划是早就有,但并没有这样迫切。当东风、一汽先后提出了海外上市愿望的时候,上汽就坐不住了,三大集团总要比比谁的腿粗。”
据悉,目前国内几家最具实力的汽车企业集团都在短时间内相继选择在海外上市:东风汽车集团的上市计划也已经展开,目前已正式确定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为其在香港整体上市的主承销商,募集资金金额约为10亿美元。一汽也正处于寻找投行,并开始做具体方案阶段。而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尹家绪也于今年2月亲赴香港,就整体上市事宜与香港投行作相关商讨。尹家绪说,长安集团计划在2004年内首先通过旗下一家非主营业务公司在香港IPO上市,最终目标还是通过这家H股上市公司实现集团资产整体上市。
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生导师芮明杰这样预测:“近两年可能将是国内汽车企业上市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