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这样被你埋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电影《十面埋伏》剧照
张艺谋说:“准备剧本的时候,我在想,一个女人纠缠在两个男人之间所出现的三角关系,一定会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悲剧。”但《十面埋伏》至多能算是悲惨——一女两男最后落得一死两伤,但它不是悲剧。
为故事设计一个巨大的压力,是张艺谋电影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这个压力,有时候是封建男权社会,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有时候是社会变化的巨大洪流,如《活着》。它的存在,让生活其中的小人物挣扎甚至被吞噬。《十面埋伏》中则是飞刀门与官府的矛盾。作为绝对主角的小妹(章子怡扮演)应当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一个角色,但实际上,她要做的最大决定不过是跟金捕头走(金城武扮演),还是跟刘捕头(刘德华扮演)留下来。
惟一带一些悲剧色彩的,是戏份相对较少的刘捕头,他符合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人物的定义:悲剧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却必须是容易犯错的人。他陷入逆境而遭难是由于他犯了错误,之所以犯错,不是由于他对自己身外的事务一无所知,便是由于他的欲望。刘捕头最后下手杀小妹的时候痛哭流涕,但他宁愿小妹死,也不愿意她跟金捕头走,犹如奥赛罗因为嫉妒杀死了德斯底蒙娜。这是剧中惟一审视到其内心欲望的角色,也是惟一能让人产生“怜悯和恐惧”感的人物。所以会有人猜测,张艺谋的爱情观实际上是认同刘捕头的做法的,因为他只进入了这一个角色的内心。
可惜为了保持悬念,张艺谋把这个人物的性格隐藏得太深,结尾处才表现出来,又削弱了角色的悲剧感。
至于小妹与金捕头,完全不符合悲剧人物的前提,他们都太善良,而且乐于自我牺牲。尤其小妹,凡事通盘考虑,最后既做到了把心给了金捕头,也做到了把身体留给刘捕头——把自己的命交给他结束。这里处理女性角色的做法,跟1923年,郑正秋拍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做法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儿媳妇余蔚如遭小人诬陷,被公公赶出家门,她含辛茹苦养大儿子,最终真相大白,她携子返家。两个人同样愿意委曲求全、同样没有欲望。小妹这个角色好看是好看,但终究不如《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巩俐扮演的角色深刻。
不过张艺谋知道一个女人什么时候是好看的,他让小妹穿上金捕头的男装,通过金捕头的口大加赞美,说此后要让牡丹坊所有的姑娘都穿男装。这点他与关锦鹏的看法类似。拍《胭脂扣》,为了不让张国荣抢走梅艳芳出场时的风采,关锦鹏干脆让梅艳芳着男装。女人着男装,如果穿得好,就不是一般的好看,简直是诱惑:貌似遮盖的女性的特质,实际上起到的却是无限放大的作用。
其实,三个人物真正悲惨的地方还不是为爱情三败俱伤,而是他们的牺牲找不到价值根据。按理说飞刀门要引诱官府上门,只需要通报一下自己藏在哪里,官府自然会大兵挺进,完全不需要设这么大一个局。由此看来,是导演而不是飞刀门神秘的大姐设下这个陷阱,把他们推进了火坑。
不是悲剧,只是悲惨的故事是轻飘的,电影运用的大制作大手笔只沦为地位尴尬的陪衬,它对人物的命运没有形成任何影响,也就成了自说自话的卖弄。张艺谋在采访中表示:“以后我还会拍武侠片,即使影片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也不会在乎,只要我的影片能够为观众留下过目不忘的灿烂3分钟!”不知道如此强调这3分钟,是不是因为他自己也意识到这部电影的致命缺陷,转而提醒观众看看热闹就行了。
即使有批评有怀疑,但票房的陷阱已经张开。《南方都市报》上有文章给《十面埋伏》算了一笔账:“《十面埋伏》的片长是110分钟,若算每个影院从早上11点开始放片,晚上11点收场,每天平均放映6场,它的最低票价已经确定为40元,现在国内全国电脑售票的影院是1000家,银幕数是2000张,按每个荧幕数平均产生30人次票房率来算,影片从7月10日开始上映,此后至少2个星期不会有其他任何电影上映,不算二轮上映的院线,保守估计起码就有2亿元票房。”如果这个的账没有算错,2亿的票房也将这样被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