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正比尔·盖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2004年7月1日,比尔·盖茨参观北京师大实验中学,起动“携手助学”百间计算机教室仪式
比尔·盖茨的博客
当博客日记无可挽回地席卷全球的时候,比尔·盖茨也按捺不住了,微软发言人马克·莫里就在盖茨来华前证实了盖茨博客即将开通的消息。目前微软内部已经开通了709个个人博客,微软的副总裁艾瑞克·瑞德被誉为微软内部的博客蜗牛,因为他2003年开设至今仅仅更新过一次。而盖茨个人博客的出现,被视为1995年《未来之路》和2000年《未来时速》两本著作外,正在书写中的第三本。
沃伦·本尼斯 《极客与怪杰领导是怎样炼成的》
美国信息技术宗师理查德·伍尔曼每年都会搞一个为期3天的封闭智囊聚会,他的研讨会每年都能找来一些他觉得有趣的人参与,然后再找上更多的愿意花钱入场与这些核心圈子交流的人。“谁是真正的极客”,成为了今年的话题,而著名畅销书《极客与怪杰:领导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沃伦·本尼斯应该最有发言权,他说:“Google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才是新一代极客的代表,而盖茨似乎在从极客(GEEK)往怪杰(GEEZER)方向退化。”
在沃伦·本尼斯看来,1945~1954年这“二战”后的十年称为“受限的时代”,也就是目前70岁以上的这些怪杰们的时代,战后的繁荣与冷战阴云的熏陶造就了这代人的价值和管理观念。而被列为极客的年轻人们则没有那么复杂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业和互联网业为这代人带来了新的竞争者和管理方式,正如本尼斯在书中说的那样,“这一代人几乎在无数的可能性中窒息”。在他看来,这一代的极客们迅速成为商业英雄,却又那样的昙花一现。
而当与比尔·盖茨一同创立微软的保罗·艾伦不断出现在探索频道或者国家地理节目中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怀疑保罗·艾伦还是不是可以划归极客范围了,因为真正的极客是不可能整天花精力在建设超级私人游艇,或者亲自动手参与私人航天项目的,更不会见到一个极客整天为自己购买的篮球和橄榄球队喜形于色。如果相比保罗·艾伦,盖茨还是具有很多极客风格,低调与依旧充满创新性这些极客的特色,但是在更年轻的一代人眼中,盖茨却又不能算是合格的极客了。因为不论从年龄和事业状态上看,盖茨恰恰被夹在了极客和怪杰中间。所有经历90年代偶像论的年轻人都对自己发出了疑问,“盖茨,您还是青年导师吗?”
6月21日的美国《新闻周刊》将封面给了来华访问前的盖茨,《如何在中国赚钱,又如何失去它》这样的标题俨然不如内文《微软的文化大革命》来的痛快。《新闻周刊》的记者萨拉·斯嘉弗写道:“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微软,都听说过盖茨,那又怎么样呢,大家依旧用盗版来与微软进行亲密接触。”实际上盖茨的光辉形象和曾经的思想标杆作用正在悄悄被消磨,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在国内摇滚大爷崔健的身上找到盖茨的侧影。都是开创各自领域的先河,盖茨在70年代末开创了个人电脑的软件先河以及商业软件授权这种聚宝盆模式,而崔健则在80年代用摇滚给大家洗了脑,都在经历50岁前后的不惑,而关键的是他们曾经被奉若精神偶像的时代,正在消失。打碎旧神像树立新偶像的时代趋势无可避免地附加在他们身上。因为新一代的孩子们已经不再把当世界首富或者硅谷神童这样的梦想列入可行范围了。
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甲骨文老板拉里·埃利森曾经预言的硅谷中年危机,因为包括“坏孩子”拉里·埃利森、浏览器金童马克·安德森、SUN的最后一位船长麦克尼利在内的若干盖茨的昔日对手,都不再是典型的极客年龄段了,甚至已经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而同时比尔·盖茨却依旧保持着足够的关注度,从昔日被往脸上扣蛋糕,到愚人节新闻中的被刺杀,甚至去年8月破坏力惊人的冲击波病毒中,病毒制造者在病毒中写道:“比尔·盖茨先生,你为什么要暴露这样的漏洞?别光顾着挣钱了,好好修正你的软件吧。”这种反盖茨的调侃已经不再是反对全球化极端分子的行为,深受朋客浪潮洗礼的一代已经不再迷信偶像了,他们要跟昔日偶像逗逗闷子了。
盖茨的第二个理想与新对手
XBOX一代已经不能满足盖茨的胃口了,而XBOX2已经不仅仅是台游戏机,能看DVD,还能从网上下载视频。图为2004年5月12日的E3游戏展上XBOX游戏展台
微软的第二代游戏主机XBOX2将不再使用硬盘作为存储设备,而选择MSystems提供的闪存
当7月1日比尔·盖茨在奥体中心给2000余名大学生演讲布道的时候,他已经不再谈论第二台PC,或者为.NET概念布道了。从2003年11月的拉斯维加斯Comdex大会提出无缝计算以来,盖茨开始逢会必谈无缝计算。之所以盖茨如此痴迷于无缝计算,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将是28年前将个人电脑放在每个桌面这个理想之后的第二个理想
按照盖茨的解释,无缝计算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们可以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设备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而实现盖茨第二个理想的前提要比28年前复杂很多,需要有更强大的芯片,各类无线网络的充分覆盖,以及庞大的后台服务器。这恰恰与英特尔煞费苦心的Wi-Fi,以及之前的.NET概念相吻合。《商业2.0》对盖茨的无缝计算的评价值得回味,他们写道:“无缝计算实际上就是一整套商业链条,将.NET推广的XML技术和各种无线网络的繁衍相结合,而手机必将是无缝计算第一个要钻营的领域,微软不可能放过全球14亿手掌上的智能设备,也不可能放过5亿部手机。”盖茨在演讲中说,“软件不是一件可以看到的东西,很多人低估了软件的重要性,而且忽视了软件对于信息社会的基础作用,从8位到64位,我们这代人见证了近30年的变化,而未来更巨大的变革,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会跟我一同经历。”
而在盖茨访华前,微软与长虹的战略合作被评论界视作为无缝计算拉拢本地合作者,实际上长虹的角色更多是为微软的现实产品充当开路先锋的作用,而无缝计算仍还是实验室中的作品。长虹被微软相中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媒体中心这个概念在起作用,长虹董事长兼总裁倪润峰告诉记者:“流媒体交互式电视和多媒体终端将是长虹与微软合作的共同目标。”这不由得令人想到1998年深圳的维纳斯计划,实际上家庭媒体中心概念完全可以说是维纳斯计划的程序升级版本,但不同的是,1998年的维纳斯试图用廉价机顶盒给大众带来互联网,而家庭媒体中心则是一整套娱乐概念。与其说微软为长虹提供了未来决战客厅的产业链条中的一个席位的话,更不如说微软为长虹的国有股改造提供了一次脱贫致富的机会。
英国《金融时报》的保罗·泰勒和斯科特·里森曾经联手写过一篇《IT在家电中找到用武之地》的报道,在他们看来,电子时尚与未来消费的压力,在不知不觉间将信息技术引向了电器化。电子消费品产业报纸《TWICE》的编辑史蒂夫·密斯的形容更加贴切,他说:“一切都在数码化,电子消费品技术与电脑技术的融合,价值1870亿美元的全球电子消费品市场正在被洗礼,而充当牧师的则是比尔·盖茨。”《金融时报》的保罗·泰勒说,“当微软顶风而上与索尼对抗进入游戏机领域的时候,没有人看好XBOX的前景,但是两年过去了,当XBOX2蠢蠢欲动的时候,所有人都看清了微软的面目,索尼的PS2充其量仅仅是台连接电视的游戏机,而微软的XBOX则是一台游戏机化的简易电脑。”
微软的顺风顺水并不是意味着没有挑战者,从80年代初的莲花办公软件到OS/2操作系统,从网景浏览器到SUN的网络终端概念,微软几乎每个时代都成为树敌众多的标杆。当Google用搜索席卷一切的时候,盖茨早已经急不可奈了,IBM也试图在网络化的办公软件市场再次打击微软。《商业周刊》撰文以《IBM 集团军对抗微软战车》来形容这次新挑战,实际上IBM的办公软件技术更多的以集体网络为基础,强调把所有的资源都存放在网络之上,而不是微软目前以个人为使用堡垒的战术。“这将是信息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纽约时报》写道,“上一次大战发生在80年代末,IBM的OS/2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令所有人看到了鱼死网破的苦斗,而这次微软面对的不仅仅IBM,而是全世界所有的懒汉,那些不希望携带笔记本和文件的人,因为IBM将这一切都存在了后台服务器上,不需要像目前微软办公软件那样一次性购买许可,也不需要携带任何不必要的硬件设备。”
IBM的这次出击并不是一时的冲动之举,它经过了多年的缜密计划,但是推动IBM的主要力量还是这次难得的机会。因为微软的下一代操作系统长角,在2006年之前不可能与消费者见面。并且新的办公软件Office在那之前也很难得以推出。所以这种时间上的延迟就给了其他公司和广大消费者冷静思考选择的时间和机会。技术咨询公司Wohl Associates总裁阿米·沃尔说:“IBM的行动对于Linux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推动力量,开放资源的操作系统不再仅仅在服务器领域孤掌难鸣,IBM的Workplace即将打破这一局面。”《商业2.0》的专栏作家汤·萨芬斯在接受《纽约客》杂志访谈时说:“每一次有人向微软这类巨人发起挑战时,总被视作堂吉诃德式的行为,但是没有了堂吉诃德的幻想,微软将仅仅是一个不停转动的大风车,而不是巨人了。”
针对微软的两个新传闻
2004年5月3日,微软在西雅图举行的Windows硬件工程会议上,介绍其新的编程接口计划,以便让Windows软件与各种使用网络服务的设备对话
1.微软收购杀毒软件企业网络联盟:当这个消息在6月初被华尔街传出来以后,拥有120万用户的网络联盟股票大涨。所有的企业和用户都在观望微软如何杀毒。而一但杀毒软件与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微软很有可能再次面临当年捆绑浏览器一样的连环诉讼。
2.德国数据库大亨SAP 随时向微软缴械投降:盖茨素来与数据库老大甲骨文的拉里·埃利森不和,为了对抗甲骨文收购第三个数据库企业仁科,微软已经和市场老二SAP密谈多时,如果SAP被微软并购,无疑将是当年IT界最大金额的买卖。
对话比尔盖茨:我梦想当中的计算机是这样的
2003年10月,比尔·盖茨在洛杉矶微软程序员会议上展示Longhorn的早期版本
2003年11月,美国coubex大会上,盖茨又开始布道,主题是无缝计算
问:您作为微软的董事长,同时也是世界首富,目前如何安排个人生活,还写程序代码吗?
盖茨:我认为每个人应该以一种可持续方式工作——较长的职业生涯和平和的工作方式。我每周工作差不多60个小时,有很多事情不需要我去做,我已经忘记上一次自己去除草是什么时候了。我和我家人每年会有两周的度假,利用这个空闲我能睡点懒觉或者做一些阅读。当然我依旧是一个程序员,我热爱写程序代码,在微软创办的早期我要审议所有人写的每一行代码。而目前我是微软的首席软件架构设计师,所以更要思考与程序代码有关的事情,不过不再是细致地看每一行,而是思考这些代码如何组合程序世界的未来。
问:那么在您眼中,梦想中的计算机是什么样子?
盖茨:平板式的电脑可以说是目前这个时代技术所能达到的我梦想中的计算机。开会时候我会用它做笔记,或者用语音识别来记录我们的交谈。我平时用三台24英寸液晶屏组合起我的办公桌,然后让平板电脑连接上它们,即便在我外出的时候,我办公桌上的软件也可以很好地配合工作。尽管目前这套系统还很昂贵,但是5年之内这种屏幕完全可以人手一个。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许多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从电话到厨房,从手表到娱乐方式,都在受到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些变化更平滑,更安全,更充满创造性。
问:所有人都在观望微软内部代号长角(longhorn)的下一代视窗操作系统,它何时发布呢。
盖茨:我们的程序员在日夜努力,所有人都对长角充满期望,毕竟这是视窗95以后改变最大的操作系统。通信无处不在的界面改变令信息变得更丰富,长角不仅要让照片、信件、文件等信息更丰富,还要让操作系统管理这些信息变得更容易,让未来的电脑更容易操作,而不是随着功能的丰富变得越来越复杂。我觉得这将是非常雄心勃勃的一个计划,现在说具体发布日期还为时尚早,但是在未来几年,长角将改变21世纪初的信息社会。
问:那么您最近在研究软件的什么课题?
盖茨:我最近几个月都在思考如何保护互联网的使用,高信度计算的环境将是未来10年我们社会的安全保障,当所有人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时,必须正视安全问题了,这也是微软目前软件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视窗XP SP2版本将会让所有人看到高信度计算的成功,而如何应对垃圾邮件也让我最近思考了很久,电子黑便士技术很有可能将一劳永逸地根除这个难题,彻底去除垃圾邮件已经为时不远了。
问:那么对付病毒呢,您有什么高见,去年您曾经收购了一家罗马尼亚的反病毒企业,未来会不会再收购杀毒软件企业来提升微软对付病毒的能力?
盖茨:对付病毒并不是用防毒面具罩起来,或者不停地吃抗生素就能够解决的,提高自身抵抗力才是正途,我们已经花费了庞大的资金和时间来研究如何对付病毒,在我看来还是要从软件体系的架构和原始设计上寻找出路。一方面通过智能逻辑性的防火墙把网络上的系统病毒隔离,同时微软的视窗系统将会加入刚才提及的高信度计算。收购反病毒企业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高信度计算,它将解决一切问题。
问:对于开放源代码您如何看,微软在去年已经向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诸多国家提供了源代码的备案机制,未来还会开放什么代码。
盖茨: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公布源代码是件好事,但是开放源代码也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商业性质的开发可以创造就业,我们可以开新的公司,然后政府拿出一些钱来资助大学,大学可以进行很好的研究工作。之后公司也可以从大学的研究中受益,继续创造就业,然后又交税,这样整个生态系统运转得非常良好。所以我认为商业软件和自由软件需要的是一个平衡状态,一些商业软件可以运作得很好,包括兼容性,协调不同计算机兼容性的问题,而市场上需要这两种软件模式同时存在。当然我们也愿意更多开放源代码,我们马上会向开发者公布视窗CE版本70%的源代码,这无疑将促进移动设备领域的新创造热潮。
问:一个月前中国的工商总局曾经在一份报告中将微软与反垄断联系在了一起,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盖茨:全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反垄断策略,在有微软业务的国家中有将近50多个国家有这类法律,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问题。微软在世界各个地方都占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垄断,微软始终在努力改善产品和技术,提高我们这个星球的信息化水平才是微软关心的问题。
问:微软刚刚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商谈,会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先推出一种低价格的视窗XP操作系统的入门版本,那么这是不是一种对付盗版和Linux的招数呢?
盖茨:微软产品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从高端的视窗服务器版本到视窗家庭版和低端的CE版本,它们的价格也是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情况和汇率的变化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用户要求为他们提供产品,在东南亚推出的低价视窗XP是一种尝试。但这并不是用来对付Linux的,而盗版则不完全是价格问题能解决的。
问:您如何看待印度的程序员,很多的中国的程序员希望了解您的对比意见。
盖茨:中国发生了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中国总是希望看看自己身边谁比自己做得更好,好再学习学习。印度与中国很多方面有共同点,人才基数庞大,地理面积惊人,物产丰富。目前印度在软件外包上有自己的优势,这与他们说英语的传统有一定关系,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程序员不如印度,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程序撰写的工作气氛。而中国的硬件生产已经是全球的发动机了,如果能配合好软件专业知识和经验,很容易帮中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