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频道:不谈赢利的生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朱步冲)

国家地理频道:不谈赢利的生意0

讨论“泰坦尼克号”水下探测转播方案  

国家地理频道:不谈赢利的生意1

国家地理频道:不谈赢利的生意2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节目,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  

国家地理频道:不谈赢利的生意3

《狂野周末》是一部关于野生动物的集锦  

“无论对于我们还是全球观众,中国既是国家地理镜头中的重要对象,也意味着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中国区总经理魏经毅对记者说,“自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于1998年1月正式在亚洲播出以来,我们就一直希望在中国开展业务。尽管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开展业务会有许多困难,不过我认为观众对于世界的好奇是节目成功的保证。”

的确,习惯于传统科教纪录片高高在上,摆出一副说教面孔的中国观众很快就迷上了这种印第安纳·琼斯与CNN现场风格相结合的新套路。2002年6月,国家地理频道的两部纪录片《长牙巨兽》和《空中猎手》在第九届上海电视节分获最佳自然类纪录片摄影奖与评委会特别奖。三个月后,全球直播的《胡夫金字塔揭秘》也使近千万中国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早晨坐在电视机前,去关注一个遥远陌生国度中的考古发掘现场。“具体收视数字属于商业秘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肯定在纪录片,甚至非虚构性电视节目中是名列前茅的。这种节目显然不能和那些热门电视剧动辄30%,40%的收视率相比较,但它所达到的1%或者2%都是一个比较扎实的数字,将会在未来形成固定的观众群体。”国家地理频道市场部经理金亚丽表示。

“国家地理”带来的不仅是对神秘世界的探索,也为中国其他立志走上“国家地理”模式的媒体业者提供一条全新的道路:与传统节目内容提供者不同,国家地理频道和全国40余家各级电视台采取广告交换的合作方式,将包括《神奇的地球》、《狂野周末》等节目内容免费给予播放方,然后利用市场部门将节目附加的广告时间销售。“这种松散而灵活的合作方式是节目内容的制作过程决定的。”魏经毅透露,“节目版权的差异决定了传播费用的不同。比如2002年胡夫金字塔探测的现场直播就是我们完全拥有信号权。今年年初播放的火星探测节目,它的转播信号属于NASA,所以电视台要和频道一起分摊播放成本。而前一阵我们对‘泰坦尼克号’水下探测的转播,则是泰坦尼克号发掘探险公司与驻会探险家巴拉德共同合作的,国家地理虽然完全拥有信号的直播权,但在向其他传播媒体转让时,探险公司也要收取额外费用。”

这个新奇的模式是否就意味着盈利?虽然魏经毅先生以“科普与非赢利性考虑”为由拒绝透露频道的营业状况,但他表示国家地理频道在中国仍然将步世界其他业务区的经营模式,即通过付费有线电视频道发展出一个固定的消费观众群体,“据AC尼尔森2000年在亚洲7个主要城市进行的目标市场的调查显示,国家地理频道在高收入群体中的收视率年增长幅度为54%,他们构成了亚洲3800万国家地理频道观众的主体。所以我们正在与中央电视台、广电部就进入中国未来的付费电视网进行谈判,同时我们也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作,资助中国的独立制片人拍摄有关中国内容的纪录片,目的就是要寻找一个中国观众与世界观众兴趣点的交集。”

国家地理频道:不谈赢利的生意4

一本黄边杂志和它眼中的世界

1929年,曾经驾驶汽车从中亚腹地直达黄海的《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一封给首任全职主编吉尔伯特·葛罗夫纳的信中这样写道:“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一个记者能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后对他们说:尽管看吧,要不是因为我,你们无法看到这一切。”这段话后来被《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广为引用,并成为他们激情工作的第一理由。41年前的1月13日,33名地理学家与记者聚集在华盛顿的宇宙俱乐部,庆祝这个以“增进和普及地理知识”为宗旨的小众团体——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并于9个月后出版了会刊,也就是《国家地理》前身时,包括学会发起者、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贝尔在内,都不曾想到这本薄薄的刊物对于世界的影响。以电力与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既拓展了人类对于地球的认知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强烈好奇。“人们狂热地谈论着火山,极地,非洲丛林中的原始部落与大洋洲的珍奇动物。”1912年的《纽约时报》如是说,“借助远洋客轮,新闻报纸与无线电,人们可以轻松地知道地球的另一端在做什么。”

葛罗夫纳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抓住大众眼球的好机会,这位上任时只有23岁的前中学教师果断地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学会的杂志,从报道冷硬的地理知识,扭转成记载我们这大千世界里的诸多活泼、生动的人生百态的媒体”。杂志近2/3的篇幅让位给了精致的黑白照片与生动的写实插画,编辑们也被勒令跟随罗伯特·皮尔里与理查德·伯德这样的探险家深入极地冰原或海洋深处,以获取最真实的场面与第一手描述,而30年代发明的莱卡相机与柯达胶片,也成为杂志记者打动读者的独门利器。1942年4月16日,当70多名从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前往轰炸东京的美国B25轰炸机飞行员们迫降在浙江沿海一带时,正是借助起飞前阅读的《国家地理》,他们才了解自己已经踏上了这片遥远而神秘的盟国土地上。

(本栏目图片由国家地理频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