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尔,恨比尔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东看西看

爱比尔,恨比尔0

 6月22日,克林顿在纽约为自传签名售书

如果看到克林顿的女“粉丝”们捧着签了名的书出来脸上放光幸福无比连称“绝对魅力!”的景象,就有点理解斯塔尔先生曾经出离愤怒的心理情结之一了。斯塔尔代表美国正统白种男人,自认是美国道德理想的榜样和捍卫者,最看不上伤风败俗的丑事。当然也没多少女人会喜欢斯塔尔,克林顿的艳福可不叫人更气不打一处来!但是这么深揭狠批克林顿,这个家伙的天生魅力还偏偏让女“粉丝”们陶醉,美国的堕落啊!2000年总统大选,布什就是以“还白宫以名誉”的旗号险胜的。结果现在白宫私生活倒是清净了,可是白宫的外交政策可是得罪的人越来越多了。

美国总统的自传一般是没多少人看的,更不要提畅销,可是克林顿的自传却成了自哈利·波特以来最盛大的出版事件。22日、23日我有事去华盛顿,遗憾只能在出发前目睹一眼克林顿签名售书现场的盛况。纽约各大书店都是半夜12点到1点提前售了一次书,而首发签字的洛克菲勒中心书店门外,半夜已经有百十号人安营扎寨。到了早上,俨然是一副海滩度假人群的架式了——看来这些铁了心的人是不得签名不罢休了。大半自然是克林顿的铁杆“粉丝”,也有某共和党说是为自己的民主党牧师来淘签名的,不过在此地不太敢大声张扬自己的背景。还有听说克林顿的真身魅力非凡,一定要亲眼一睹为快的。“克林顿自传注定又要让拥护派和反对派脸红脖子粗”——对于克林顿,美国人是要么爱,要么恨,没有中间立场,在外人看来,充满非理性情感。无聊的斯塔尔抓克林顿的小辫子到了痴迷上瘾走火入魔的地步,而半夜三更像大学时代等摇滚明星一样去排队买克林顿的书,也需要些超出平常的热情。

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里根周”才过,“克林顿之夏”又来。最可怜见的是民主党候选人克里——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集中曝光啊?老里根痴呆了十几年,却选择了最恰当的时候见他虔诚相信的上帝去了,连死都为共和党做了贡献。里根最大的功劳是“赢得了冷战”,是共和党的光辉一笔,尤其在此危机时刻当然得好好提醒一下大众。而且年底正要大选,这正是需要借一些里根的“傻人傻福”的光的时候。反对派们在此尸骨未寒之际也不好多说什么。结果是一周连篇累牍的颂歌,搞得我都轻易不敢开电视。

现在则是轮到克林顿的书超级畅销,民主党人扬眉吐气了。说起来克林顿书畅销也有斯塔尔的帮忙。《纽约时报》的一书评则从地理背景给斯塔尔情结又提出了一条理论——斯塔尔生长在德州一处乏味地界。其实现在白宫基本就是德州的人掌权,个个都是硬梆梆的。也许是“里根周”显示美国老百姓还是喜欢笑眯眯的人物,所以连布什都趁着克林顿白宫画像揭幕之际把克林顿恭维了一番,以显示团结合作的精神。布什虽然在理念上处处以里根为榜样,两个人的文化水平之高下也有一拼,不过在个人魅力上却是克林顿跟里根更像,那种笑容光辉灿烂让美国人打心眼里喜欢的大男孩模样。跟布什的强硬不一样,克林顿从出道之初,就被人认为最大弱点是“心太软”,不过这也是他的“粉丝”喜欢他的原因之一。也是他的政敌最初低估他的原因。最后他们惊讶的是,不管怎么挨揍,他都不言输,所以至今不倒。这一切都可以在他的成长故事里找到渊源。穷乡僻壤的孩子,出生前4个月父亲车祸身亡,所以从来没见过生父,而继父又是个酒鬼,小小年纪就知道要保护母亲和弟弟,日后的一切全靠自己的天资聪颖,这里面一定要有不屈不挠的决心。但是在这以意志塑造出的欢乐人生的背后,有着身世的阴影,总有失控的时候。释放压力,有人吸烟,有人喝酒,有人吸毒,有人购物,这些克林顿都不沾,你可以想象还剩下什么。虽然女人是克林顿的阿喀琉斯之踵,不过现在美国人清醒过来,发现其实成为公共想象的克林顿的性生活,去掉媒体的添油加醋,并不比多数平常人丰富多少。克林顿的“粉丝”中坚是:知道自己也难保一点不犯错误的开明人士,女人,黑人——黑人本来就容易有“作风问题”,在这一点上对克林顿的行为最容易原谅,而出生南方的克林顿对黑人文化的了解——吹萨克斯管,喜欢爵士,热爱新奥尔良以及一贯为黑人争取权益,都使黑人认为他是“one of us”,我们中的一个。

其实克林顿自传这么长篇累牍不厌其烦滔滔不绝地讨论政策问题来看,你也可以看出克林顿最大的激情还是政治。900多页的厚砖头书,除了前面几十页写成长故事,一到上大学,内容对一般读者就会乏味了——极其细节的政治运作的展现,更不要说他32岁就成了美国最年轻的州长,还不到60岁,是美国最年轻的退休总统——大半生涯全是政治。所以,该书的价值,可能最后被定位在“从来没有一位总统自传把总统政治生活的运作内幕展示得这么详尽”,这也是克林顿说他为什么不按事件断章,而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原因。他想让读者了解到作为一个总统,所有事件都同时发生,最后的结果是在各种势力之间平衡挣扎出来。没有完美的结果,只有朝着自己最初的理想,而最可行的结果。

不过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更感兴趣的当然还是比尔这个人。这个十足美国的男孩,这个十足美国梦的故事。他的自我奋斗,他的超人魅力,他的乐观主义,他的同情心,都是讨美国大众喜欢的东西。可是他的缺乏自制力,他的散漫作风不守纪律(迟到之有名尽人皆知),他的原则性不强,又都是清教美国道德最深恶痛绝的缺点——也许正是克林顿的缺点提醒了他们对自己控制能力的担心?克林顿的矛盾性其实正是让美国人抓狂的原因。他兼有乡下人的憨厚和耶鲁牛津精英的智力;他读过很多经典,他也会吹萨克斯风;他谈起政策长篇大论,但是跟老百姓聊天也讨人喜欢;他娶到了美国最聪明的女人做老婆,可是他的绯闻对象之档次让人迷惑不解;他出发自阿肯色州的乡下,现在他是纽约名流最欢迎的晚宴嘉宾。按《纽约时报》书评作者的说法,可能只有他和麦当娜,是当今真正无出其右的美国偶像。

爱比尔,恨比尔1

读者在等待克林顿签名的空当里手捧《我的人生》阅读

作为第一位战后婴儿潮一代中产生的总统,克林顿上了精英学校,也算在外国留过学,阅读广泛,有国际视野,同时又不折不扣的美国大众:爱吃汉堡包,听流行音乐,爱看电影,爱看侦探小说,会吹萨克斯管。相比之下,同属婴儿潮一代的布什在流行文化上也代表着保守口味以及贫乏:棒球,牧场,——完了。但是在保守势力看来,这也代表着纯洁。布什竞选的口号之一,就是恢复白宫的荣誉——40岁戒酒成了“再生基督徒”的布什,也的确不闹绯闻。保守派对克林顿憎恨的原因之一,除了政策上的分歧,还有就是他为美国道德抹了黑。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外来者对美国的共和党不能认同的原因之一:共和党把里根吹捧得品行无暇,布什“为白宫恢复了荣誉”,可是到底是伊朗门事件,虐俘门事件显示的道德问题更严重呢?还是“拉链门”事件的问题更严重?

克林顿在总统任期闹绯闻,引人不满的原因之一还有他是否因绯闻影响了工作。他的解释是从小他就过一种“双重生活“,一方面是外在的乐观生活,一切美满顺利,一方面则是家庭的不幸,但是他从来当秘密不对人说。所以不管家庭有多少烦恼,都没有影响他在公共生活中取得成就。这倒是从他的成长故事中可以得到见证,因为他的青春期要面对母亲与酗酒父亲的婚姻风波,大学时继父生病,每个星期在学校与医院之间往返二百多里地,这些从他学业的顺利发展上可真一点看不出来。这个男孩一心要不但为自己也为自己没见过面的父亲活出不平凡的一生,一切靠着自己,他达到了目标。而且从表面上,在他的性格上也没留下什么阴影——但是不可能没有阴影。克林顿的故事,其吸引人之处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性的故事。很遗憾,公认若干年来最能说会写的一位总统,克林顿更多是要讲美国政治,但是寥寥几笔的青少年阶段,常常能令人感动。这就是克林顿最大的特长:智性颇高,但是也不乏情感。再回头看当今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布什是有情商没智商,克里是有智商没情商,不免让人更意识到克林顿之难得了。

上一篇: 幸福的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