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花似水香如海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我总不明白,为什么音乐总比文字有更深的震撼力。
邹静之的电视剧,从《铁齿铜牙纪晓岚》到《五月槐花香》,一个槐花意象,一首片尾曲,多了一种欲悲不能的感觉。徐沛东那首看似简单的曲子,就能整个儿改变一个歌星的演唱。说起来不相信,我对这部电视剧的感觉都始于这首伤情的片尾曲。“一个太阳漫天亮,五月里来槐花香。槐花香柳丝长,思念的人儿在何方;槐花香柳丝长,思念的人你在何方。明月东升照西墙,满心的话儿对谁讲。对谁讲,泪成行,离别的歌儿口难张。五月里来槐花香,思念的人儿梦成双,花开花落谁家去,一片一片情意长。”诗意似箭,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穿透时空。
从“纪晓岚”到“槐花香”,邹静之将电视剧写成诗。我喜欢“纪晓岚”,是因为邹静之们能将张国立、王刚与张铁林组织成一个雅俗共赏的三重奏,凭邹静之对音乐表达的体会,能将三人调遣成三声部趣味十足的分分合合。电视剧这种大众消费形式里于是既有了当年天桥的对口相声,有了传统戏剧里的末、净、生、旦、丑,又有了欧洲宫廷中佐餐的器乐挑逗与烛光抒情。三个男角配俩女角,在这里怂恿成大众娱乐的刺激者;情节成为满足插科打诨三重奏的工具,女角在其间穿梭;诗词赋曲这些老祖宗的宝贝既为细节,又融会成横贯东西之气。这三重奏整个指向是喜兴中的妙趣横生,三位只要凑在一起,就是“逗闷子”的一台戏。我由此曾认为这是传统与现代消费方式成功作了嫁接,使角儿的娱乐有了新含义。从“纪晓岚”到“槐花香”,还是三男两女五个角为主,实际三重奏变成五重奏,那四个都委屈环绕了张国立这一个声音。邹静之说这是他的一个台阶,我感觉他许是戏说玩腻了,就想着悲剧的伟大,骨子里还是个诗人。诗这东西是张开翅膀飞翔的舞蹈,在扶摇而舒展的翅膀上,又最能感觉脚下“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之壮阔。邹静之于是才真挚地说他“想落到地上”——诗人的本质使他以浪漫而迷恋写实的悲剧,悲剧其实也就是最恢宏地要诗的欲望。
邹静之不是北京人,却从小在北京大院里长大,北京人那点臭毛病一点不少。他的本质愿望大概还是想做一个大诗圣。早些年,他作为一个青年诗人在《诗刊》混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人民文学》杂乱的办公室里相见。他在《人民文学》与《诗刊》发表的诗,至今已难再忆痕迹。记得的是他有一篇散文,写北大荒的菜窖,一对知青恋人冬天到那里幽会,菜窖里有炉子,两人赤身裸体在里面变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坟场。尸体从冰冷的蔬菜之间拖出来,白色的身体铺在雪中,黑发散在白雪上,只有微小茸毛在风中摇着。还有一篇写春茶,说春芽那娇嫩的齿形边缘连接着春天的一个早晨与采茶女的指尖。这是典型青年诗人的标识——浪漫都在对颜色的捕捉里,它们常常矫情或者自作多情。我想,是写了电视剧、话剧与歌剧,才使他登到一个高处回头再来看诗。他曾说过,到高处头顶便是星空,在一片清纯中任何语言都变成无力,诗只能是星空自己。但到高处换过视野再看地上,也就不再会有娇嫩的齿形边缘一一人和现实空间比例放大,诗就是另一种况味。
槐花自然轻易就是北京古旧胡同深处被凝固的一个符号——月照西墙,树影错杂,那香气在露珠甜润的远处飘渺而至;色重的屋脊衬出树冠,在月色中跳出满树寒气极重之花。夏夜因这槐香浸洇而变得悲伤——那花开放之时就会被夜风轻轻吹落,浓香就在被吹弹中弥散。北京人喜欢这槐花,四合院内往往就有槐荫探出院墙,槐色浮而庭宇清。槐叶冷淘溲面可作饼,饼为青碧色;槐花蒸熟可拌食,四合院上一方天中也就多少有些自以为富贵而又慵懒的幽香飘逸。邹静之以这槐花作深度诗意注入,情自然也就赋予一种突出质地。按照伟大悲剧第二奠基人索福克勒斯对悲剧平衡因素的解释,悲剧之伟大应该在愚蠢地为生存之苦乐观与愚蠢地为人生徒劳苦短哀叹之间。也就是说,在悲而不苦、苦而不乐、悲不能悲、乐不能乐之间。邹静之由此先给一个好人并不好报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写男女之情总像阶梯般荒谬缱绻——一方追寻等待,另一方总在被蒙蔽或者慢一拍反应;等这一方觉悟,那一方已然错开,于是情情相克情情总难合拍。这情是徒劳之苦,但价值也在自然之中,徒劳之苦与价值之错而成悲喜,悲喜不分又都不能,诗意也就在酸甜苦辣中撩拨人心。细想这平民佟奉全的悲剧又恰是伟大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另一面——安东尼必须在荣誉与对克莉奥佩特拉的私情中作抉择,他选择了后者,导致双双毁灭。佟奉全选择了前者,牺牲的却也是一切,最后结局殊途同归。此剧我品到的诗意,除此还有背后那个隐隐槐梦的背景——人生恩怨尽在梦里,梦雨飘零,“径曲梦回人杳,闺深佩冷魂消”,“槐梦醒时成大觉,梅花香里证无生”,悲情更有像槐香在幽深处飘渺而至的味觉。
我体会邹静之此举是将雅俗交合又往前推进一层——在诗意中包裹写实,似在地上又在天上,正剧又是俗剧。此戏表面缺感是已构成电视剧表现革命的三个人一台戏的均衡被打破,两个男人与两个女人同成配角。故事核心既成为佟奉全的“欠债”与不断“还债”,债债相报债债相欠,因人物而出故事就变为故事再出人物,人为故事,故事为人,人与故事互为悲喜。故事自以为是,细节往往就被忽略。佟奉全在故事逻辑中的表演由此自然而成核心,张国立有了更充分发挥深度表演的才华舞台,他的淋漓尽致给了与“纪晓岚”不一样的精彩可看性。这佟奉全的味道在他愚拙地一错再错,莫荷最后说他“你这一辈子好像一直都在找人”,提升了悲喜趣味。问题是,佟奉全越成为所有矛盾核心,戏剧重心偏向一个方向,张国立的表演就越出色;张国立的表演越出色,别个人物也就越成为他所对应的道具。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它变成一首弥漫着沧桑的单簧管五重奏,就像布拉姆斯晚年的那一首B小调。
邹静之电视剧中的真正味道其实在台词,台词构成趣味。这台词在他其实也就是诗句——长句短句对比错杂,节奏韵味尽在其中。我以为,正是他对台词的津津乐道强化了电视剧里的戏剧化与诗化——这才是他最成功之处。在台词的重要性面前,故事甚至都成道具,而这恰是无论中国戏曲还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最伟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