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的火和后天的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仪)
影片《后天》讲述了一个另类的全球变暖故事
夏天是最适合讨论全球变暖问题的季节,但今年被讨论得最激烈的话题不是“暖”,却是“冰”。
欧盟南极冰核计划(EPICA)本周三宣布,根据对南极冰盖的钻探结果,地球的变暖趋势还将持续15000年左右。虽然来自10个国家的科学家在这个项目上花了8年多的时间,在每年只有两个月可以工作、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54摄氏度的南极,辛辛苦苦地钻地3公里,取出了有74万年历史的万古寒冰,但在雅虎网站的留言上,许多人的反应却是:“老生常谈!”“政府资助下的谎言”,“为什么不告诉我们真相?新的冰期明明马上就要来到了!”
这当然是拜5月28日全球公映的电影《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也译为《末日浩劫》)所赐。拍过《独立日》、《怪兽戈兹拉》的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克(Roland Emmerich)这次花1.25亿美元给大家讲了一个另类的全球变暖故事:雪飘印度,雹袭东京,龙卷风横扫洛杉矶,水淹纽约市,北半球十几个小时内被寒冰覆盖,只有逃向赤道才能幸免……
离奇的故事总是能吸引眼球,更何况故事讲得乍听上去又颇有道理。电影里,气象学家霍尔博士面对“全球变暖怎会带来新冰期”的质疑,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北极冰盖迅速融化,大量的淡水注入海洋,改变了海水的盐度,从而切断了从赤道地区携带温暖海水到达北半球的热盐湾流,北半球的温度便会迅速下降,迎来新的冰期。
韦小宝曾经总结过说谎的秘诀:七八句真话中加上一两句假话,而且越是细节的地方越力求真实,那就万无一失。放在今天,这也是拍一部好科幻片的不二法门。美国全球观察研究所的汤姆·普鲁夫(Tom Prugh)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指出,从理论上讲,《后天》关于洋流的描写的确是可能发生的。
我们都知道,海水可以把热量携带到很远的地方。北大西洋洋流就是一个严密的热量传输体系。在赤道地区,气温热,蒸发量大,海水的温度和盐分都相对较高。墨西哥湾湾流携带这些温暖的盐流到达北半球,在那里,它们释放出自身的热量,然后因为相对密度较大而下沉,再沿着海底缓慢流回热带。
如果有大量的淡水注入洋流,稀释了它的含盐浓度,它的密度就不足以令其下沉,而洋流也将因此被切断。当这种热盐循环被打断时,由于没有来自赤道的足够的热量,北大西洋周围的美洲东北部和欧洲西部都会经历一个气温下降的过程,地球的其他地方则继续变暖。
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研究所以威廉·加利(William Curry)为首的研究者是另一批冰期理论的倡导者。2002年9月,《发现》杂志曾以“一个新的冰河时代”为标题报道过他们关于新的小冰期即将到来的预测。
在一幅描绘乔治·华盛顿1776年圣诞节后率军穿越特拉华州的名画上,画上的许多士兵都在用力推开河面上的冰块,这种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而在彼得·勃鲁盖尔1565年的名作“雪中狩猎”里,现今气候温和的欧洲大陆看上去更像是北极圈里冰天雪地的拉普兰。根据另外一些历史文献,加利发现,从1300年到1850年间,北美和欧洲都处于一个小冰期中,而更多的证据则显示,就在10年之内,北半球将再次迎来这样的一个小冰期。
在新的冰期中,美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将降低5华氏度,而在欧洲北部和东北部以及亚洲北部,气温可能会降低10华氏度。小冰期的持续时间将长达300到400年。
气温下降5到10华氏度当然不会带来电影中自由女神像变冰激凌、直升飞机寸寸冻裂的戏剧化效果,但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如果发生这种气候变化,仅只农业一项的损失,就可能高达1000亿到2500亿美元。生态学上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森林将加速消失,房屋的建筑成本显著增加,淡水减少,粮食的产量降低,物种灭绝的速度也会加快。
在8200年到12000年前,由于北极冰川的融化,北大西洋的热盐循环被打断,地球曾经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冰期,北半球的绝大部分都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这次人类经历过并幸免的冰期是电影《后天》的创作灵感之一,也是相当主旋律的电影结尾的历史依据。不过,根据伍兹·霍尔研究所的预测,虽然新的冰期严重程度远不能与这次冰期相比,但造成的损失却要大得多。
在上一次大的冰期中,各部落只要向南迁徙,就可以躲过严寒的肆虐。但在人口密度极大、国界划分清晰的现代社会,迁徙却不那么简单了。由此可能导致整个社会财富和阶层的转换,引起的动荡和纷争更是在所难免。电影中可以让副总统在电视上演说一番就解决“美国难民”的问题,现实中怎会那么简单?更何况,如果新的冰期到来,受到影响的远不止美国一个。
幸好,大多数气象学家依然认为,虽然关于冰期到来的立论都不乏科学依据,但过早高喊“狼来了”却没什么必要。气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许多相互制衡的因素还不为人类所知。饶是如今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全球变暖现象确实存在,但学界依然没有将其接受为一种定论。在目前的研究阶段,建立于全球变暖理论基础上的冰期理论,自然也存在许多给不出答案的问题。如果非要从一部电影中找出什么教育意义的话,与其担心莫须有的冰期,倒不如记得出门关灯,少开空调,看电影时几个朋友合坐一辆车,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点绵薄之力。
京都议定书?
1997年,在举行于日本京都的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各国代表签订协议,同意在2008年到2012年间,将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1990年为基准,平均减少5.2%。共有122个国家批准或接受了这个议定书。不同国家承担的义务不同,俄罗斯的目标是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维持在1990年的水平,而欧盟则要削减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京都议定书并不是最早的关于气候的国际条约。早在1992年举行于里约热内卢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就起草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标是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00年时维持在1990年的标准。不过,这个公约并没有法律约束力。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
根据2001年各国环境部长达成的协议,如果在2012年底,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超出规定,那么,从2013年起,他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京都议定书的条款相当灵活,如果一个国家不想减少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它可以从指标富裕的国家购买排放额度。此外,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资助发展中国家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抵消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世界国家还可以通过植树来履行义务。
2001年3月,美国政府以抑制美国经济增长为理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
影响气候变化的8个因素
太阳辐射:经过1.5亿公里的漫漫长途,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而其中的1/3又会马上被地球上层大气反射入太空。透过大气层抵达地球表面的这2/3最终成为推动地球天气变化的主动力,四季更替,潮涨潮落,阴睛雨雪,严寒酷暑,莫不与之相关。
大气层:大气层中各种气体的微妙平衡赋予了地球适合生命居住的气温。所谓的“温室气体”则是这个平衡体中的“搅屎棍”,它们能够使大气层吸收热量,然后将一部分热量回馈到地球表面。不要一提起温室气体就想起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威力比它大得多,而甲烷、一氧化二氮(笑气)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成分。
海洋:覆盖了超过2/3地球表面的海洋起到调节空气湿度的关键作用,还能够有效地储存热量,并通过洋流促成大范围内的热量转移和平衡。海洋和海洋生物还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将其固化到海底深处。
水循环:较高的气温会增加水分蒸发,促使冰层融化。然而,尽管水蒸气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由水蒸气构成的云却可以影响蒸发,制造一种冷却效应。
云:一方面,云层能够反射太阳能量,降低地球温度,但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地表辐射的热量,云层也可以为地球保温。
冰和雪:洁白晶莹的冰雪可以反射热量,降低地表温度。当冰融化成水注入海洋时,又会降低海水的温度。
地表:山脊可以锁住云团,使下风口处气候干旱。斜坡上的水分容易流失,土地较为干旱,空气也相对干燥。热带雨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一旦夷平为牧场,同样的土地就会成为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来源。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久已有之,但人类活动却不断增加它们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导致了全球变暖的趋势。燃料的使用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人类也可以人为地制造部分地区暂时的冷却效应。比如,工厂中排放的烟雾和粉尘会反射目光,该地区的温度便会暂时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