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京辉:《迷宫》像一种开放的巴赫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迷宫》导演孟京辉
自5月29日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以来,《迷宫》的票房已经突破250万元。图为《迷宫》剧照
《迷宫》其实是一个郑渊洁童话和闯关游戏的结合体,厌恶父母和学校管束的男孩在闹钟的帮助下进入地下迷宫,在经历了智慧、勇气、信心三关的考验后终于拯救了地下世界和自己父母的故事显然借鉴了《魔方大厦》和《邋遢大王》,而剧中反覆宣扬的不要浪费、爱父母的道德教诲也是一切儿童剧喜欢的主题。孟京辉贯彻了自己的游戏风格,把《黑客帝国》、《千与千寻》、《罗拉快跑》、超级玛丽、朋克、RAP等各种文化元素拼贴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怪诞而有趣、魔幻而亲切的戏剧氛围。如果不是那些指向性过于明显的说教和生硬的煽情段落造成的“拧巴”,孟京辉可以说完全成功地制作了一部有别于传统的儿童剧。
自5月29日在世纪剧院上演以来,《迷宫》的票房已经突破250万元,经常有满场情况出现,小朋友贯穿全剧的疯狂呼喊和演出结束后T恤、玩具的热卖证明了《迷宫》从剧场效果到市场操作的成功。对此,孟京辉的感慨是:小朋友其实太容易打动了,为什么那些儿童剧制作者就没能打动他们呢?
三联生活周刊:接手儿童剧,是对自己的挑战还是为了玩?虽然你一向是个很有童心的导演,但你毕竟已经30多岁了,而且《迷宫》实际是面对着两种观众:孩子和成人,你怎样兼顾这两者?
孟京辉:还是玩的成分多一些,我喜欢玩。我知道小孩和大人的想法差异会很大。我小时候看很多戏看不懂,比如《红灯记》,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我看这个戏。我觉得看得懂或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戏剧氛围,你感受到了,你跟着喊了,跟着脱鞋了,跟着HIGH了,觉得这一晚上过得有意义。而且和身边的人,跟大人有交流,有一种美妙的感觉,让你觉得今天是美丽的就行了。我没有努力在向小孩靠拢,手法其实都没有变,你看我之前的手法都用上了。排这个戏我觉得很轻松,一方面是我有童心,另一方面是我觉得自己很有本领。为人民服务,却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比较尴尬的,现在有这个本领就齐活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说过,你认为《迷宫》是你一部真正的作品。但你这部作品里还是出现了一些生硬的煽情和一些庸俗的舞台手段。
孟京辉:导演《迷宫》不是玩票,我是很认真的,现在想起来,中间很多地方很不错,不跌份。演员向台下喊话也是一种剧场方式,让小孩子更容易受到影响。很好啊,小孩很高兴,他们不需要这么复杂,他们就喜欢简单的事情。
其实我觉得《迷宫》是我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最开始的作品很复杂,后来慢慢想弄得简单,做成一种简单的丰富,平凡的怪诞。《迷宫》像一种开放的巴赫,有艺术结构在里面,但这个结构可以删可以减。而且,从前我那些戏剧只需要考虑两种关系:演员和观众,现在观众分了两种,他们之间还有交流。这个关系变成了家长、小孩、演员三方沟通,对我来说很奇妙。演出时,场地根本就静不下来,你要忍受静不下来,这也是我从来没遇到过的。
三联生活周刊:《迷宫》在商业上的成功似乎又一次证明了很多人对你的看法:你是中国最商业的戏剧导演。
孟京辉:我是一个不赔钱的导演,不是一个商业导演。商业导演是做饼干的师傅、做面包的徒弟,是做一些产品,而我做的是艺术。创作上我绝对不想这个戏是否商业,但我的接受美学这一环节是完整了,做出来的东西有人看。但是这不代表我商业,我觉得用有商业价值的不赔钱的戏剧来说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