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言QDII尚早,险企海外投资低调出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马丽萍)
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参加“中国经济高峰会”时透露,保险资金随时都可能入市
在国外保险进入中国的同时,国内保险资金也在寻找海外投资渠道
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保险公司的运作是典型的“两轮驱动”:一个轮子是“承保业务”,另一个就是“投资业务”。保险公司大量依赖投资收入作为收益来源,从而支付红利和索赔。多年来,美国的财产保险承保的收益率都是负值,但保险公司总体上仍然是盈利的,其主要来源就是投资业务。
而中国保险公司,一直无奈于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投资渠道狭窄。在这些资金中,银行资金和政府债券比例过高,占到了70%以上。而自1996年以来,中国银行利率连续7次下调,国债利率也随之降低。保险业投资回报率在八年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跌了4.91个百分点。收益率稍微高一点的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则受到了比例的限制。保险资金投向企业债券的比例不能超过10%。证券市场基本还是禁区,保险公司只能通过证券基金在股市上交易保费的15%。
持续低迷的国内资本市场,使得保险资金犹如困兽。在经营压力下,他们不得不通过降低赔付率在短期内减轻压力,但长此以往,可能损害保险客户利益,而最终的受害者无疑将是保险公司自身。
从外汇储备来看,我国已经达到3460亿美元。有限制地购汇一定比例的海外投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部分外汇储备,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目前,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只涉及已有的外汇部分,没有分流境内资本市场资金,这被称为“体外循环”。这部分资产包括,通过海外减持国有股,充实到社保资金中的资产以及保险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营运收入等。这些资产来自海外、存在于海外,在海外投资运作,有保值增值的天然要求。
另外,还有一部分外汇是险企留在海外市场的资金。比如,中国人寿,上市筹得的35亿美元,并没有拿回国内,一直留在海外市场。对中国人寿来说,这部分资金属于政策真空,加上人寿又有海外分设机构,完全可以在海外运作这笔资金,提高资本利用率。但一位金融分析师,引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王宪章的话说,他将仍然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政府的明确信号。
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国内众多手握重金的保险公司,也期望着投资选择的路径能延伸出国门。有专家认为,适宜从5%的比例起步,逐步放开中国保险资金到海外市场的投资。 目前,保险公司手中的外汇投资渠道,基本只有银行协议存款一项。保险资金获准进入海外资本市场,将主要面临两大投资渠道:一是债市,比如,信用等级高的外国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和中资机构在海外发行的债券等,另一个就是股市。
保险业的钱具有资本市场“长钱”的特点,同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极低。它追求安全性第一,流动性第二,收益性第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和平安保险的高层都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过:8800亿元保险资金,很青睐资本市场,也更青睐于一些“运营周期长,投资回报稳定和安全的”的投资渠道。相对来说,海外发达地区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要低一些。
政策环境并不意味着公司的投资能力。不论是放开国门,让保险资金转战境外市场,还是让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国内股票,抑或其他领域,投资能力始终关键。在这方面,借助熟谙海外母公司的支持,在华的外资保险公司,显然对转战海外市场要更为胜算。缺乏海外投资经验的中国资本,面临着考验。
被视为QDII制度(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重要内容之一,保险资金海外投资的最大挑战就是风险管控。其中,最大风险就是外汇风险。“一旦美元下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发生,资金的增值无从谈起。”瑞士银行债券专家、董事总经理曹为实认为,保险资金投资海外债券市场是一个健康的方向。投资总是风险和效益之间的权衡,对意欲挣脱藩篱的保险资金来说,自然也是如此。关于QDII的研究,证监会一直在低调中进行。海外投资的一切行为,都需等待有关规则和规定出台后,才能详细论及。
投保人的钱哪里去了?
2003年保险资金投向:
合计:8739亿元保险资金
其中:4550亿元存入银行,占资金运用比例52.06%;
1400亿元购买国债,占比16.1%;
828亿元购买金融债,占比9.48%;
457亿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占比5.23%;
其他投资比为17.13%。
500亿资金,保险公司自己炒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参加“中国经济高峰会”时透露,内地保险资金入市已无政策障碍,保险资金随时都有可能入市。在大市低迷之际,关于资金进退的风吹草动都令人绷紧神经。
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业内人士估计:“允许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总量,不会超过其总资产的5%,这是最高上限。”用2004年4月末保险业总资产的数字来推算,未来能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上限是500亿元。“即使是5%,保险公司也不一定会用足。”这位人士说。
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保险公司初涉股市时,5%的入市比例是比较合理的,当初首次允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时,其比例就是限制在5%以内。但到了后期,当保险公司具备了一定的投资经验和抗风险能力时,逐步放开将成为大势所趋。保险资金投资国内股票市场,主要限于A股流通股、A股非流通股、可转换债券及保监会规定的其他与股票有关的投资工具和品种。
保险资金入市“解冻”的消息,自然令保险界欢欣鼓舞。但对于将来具体的资金运作,多数保险公司会表现谨慎。这种谨慎态度来源于两个不乐观因素,其一是中国的股市还不完善,保险资金入市可能不但赚不了钱,还赔钱;其二是没有人才。
中国股市的上涨期时间很短,下跌期却很长。上市公司的分红,比银行利率低得多,投资股市赚的只能是差价。保险资金将不会是长期投资者,因此也不会成为股市的支撑者。
目前,保险资金通过基金间接入市。保险公司一年要交给基金公司的费用下限是1.8%,这笔买路钱就等于是一年定期存款的收益。单干可以省下这笔买路钱,可直接入市是否意味着比通过基金间接入市的成本更低。至少,基金公司不这样认为:支付给基金公司的管理费用,根本养不活达到基金公司那样水准的投资团队。
此外,作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操盘手,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门槛较高,一般中小保险公司可能与之无缘,它们的资金若要直接进入股市,可能要由大的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代为进行。但这种代理入市,当然也要付出一定的管理费。
为此,一位基金研究人士预期:大保险公司可能会自己操作一小部分的单干资金,而仍将大多数资金通过基金运作;小的保险公司,单干的可能性比较小。
保险资金对于基金公司的意义非同寻常。截至2003年12月31日,保险公司基金的投资金额达到463.28亿元,大约占股票型基金规模的37.83%。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的基金中,每100份股票基金中就有37份是由保险公司持有的。
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可能会对基金行业,尤其是开放式基金产生重大影响。保险公司是撤出基金业自己单干,还是保持已有的存量不变,而将增量部分的资金自己操作直接入市,将对今后开放式基金的申购与赎回有很大冲击。
但不管怎样,基金业过分依赖保险资金会面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