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卡不是“投资过热”行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内地已经有4500~6000万家庭的年收入达到6000~12000美元,按每个家庭两个人计算,就有约1亿人符合信用卡目标客户标准。未来3到5年,符合信用卡目标客户标准的人数将达到中国总人口的10%~15%,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张光华
在国家颁布的银行卡管理规定中,信用卡透支贷款利率0.5‰的日息,折算成年利率则高达18.25%。扣除运作成本、利息支出及一定的坏账准备,信用卡业务的利差仍在8个百分点以上,由此,信用卡业务越来越被各银行视为为创造利润的法宝。从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来看,以信用卡为代表的个人业务实际上也是利润最高的一部分。无论是从市场时机,还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用卡业务都将是银行生存的利润支柱之一。
而在目前国内近5亿张银行卡中,真正的贷记卡不足100万张,如此高额的利润和市场潜力,使得国内外各家银行都对信用卡市场虎视眈眈,急着跑马圈地了。
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广发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国际标准信用卡,9年过去了,张光华行长对记者坦言,国内银行对信用卡的经营整体上还是处于投入期。但是,从去年年初开始,广发行的循环信用利息收入已经超过了年费收入,再次创下业内第一。“启动信用卡的循环信用,获取利息收入,才是经营信用卡的真谛。”张光华说,“广发行信用卡利息收入上升的速度很快,我们种下的稻谷终于可以收割了。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信用卡的未来,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四大国有银行因为网点的优势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个人储蓄业务,发展信用卡业务是否是你们挑战国有银行的突破口?但在这一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在产品方面已经出现了同质化倾向,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应对?
张光华:股份制银行多为中小银行,其营销能力和竞争态势是由其灵活的机制所决定的。以信用卡市场为例,以广发行为代表,就是要早进入,另外进入之后声势造的很大。而国有银行虽然表面没有什么大动作,但一有动作就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这是我们比不了的。所以中小银行要使更大的劲、要用更高的声音,这样才能在市场里生存。
现在各银行都做信用卡,都想提高发卡量。中国的信用卡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大家一般都重视卡量,因为信用卡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年费,不像国外主要靠消费信贷的利息收入。
要消费者接受信用卡,需要策划和包装。信用卡的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支付结算和消费信贷,这是任何信用卡都要具备的。但就像汽车销售那样,宝马和奔驰在做宣传时不会说自己的车是有4个轮子而且会跑的。他们都是宣传自己产品的概念和附加值,如奔驰的舒适,宝马的动力和安全等等。所以信用卡也要学习这点,加强附加服务和差异化服务。信用卡的包装设计、增值服务、细分服务等等都很重要。广发行的女性卡就可以享受购买化妆品和服装的折扣优惠,这就是一种服务的细分。
三联生活周刊:您刚才提到信用卡的初期发展阶段,要靠卡量带来年费的增长。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量所掩盖的问题也会爆发出来。我们看到在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信用卡的信用危机已经显现。未来,这样的危机是否也可能在中国的信用卡市场上爆发?
张光华:现在很多媒体都着力渲染中国市场所谓的“信用卡大战”,甚至有人质疑现在中国的信用卡是否存在“重复建设”。信用卡是一种金融产品,它不像水泥或电解铝行业那样存在生产过热。我们之所以说水泥和电解铝生产过热,是根据现在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判断的。信用卡的实质是服务,而服务是无止境的。中国的信用卡市场才刚刚起步,未来需求非常广阔。在台湾地区,人均3张卡,几乎所有人都有。中国大陆现在还只是向具有中高收入的人发卡。虽然信用卡的营销很激烈,但各银行还是有一定的门槛。
三联生活周刊:市场竞争的激烈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竞争手段,我们看到在发行信用卡上也开始打“价格战”了,最典型的就是不收年费,您认为这种“价格战”是否有利于信用卡市场的发展?
张光华:很多人都提过要将信用卡免年费,但是我们一直都不赞成或者鼓励这种做法。首先,对于客户来讲,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几十块钱的年费会是一笔大负担,关键是年费后的服务。一张普通的信用卡,如果没有任何针对你需求的服务,即使没有年费,相信你也只是觉得多一张卡而已,不会常常利用。这样免年费的卡,很容易就造成“死卡”,这不但对于客户是一种浪费,对于银行更是资源的消耗及损失。但是,如果一张卡有多种针对你需要的服务,你需要经常利用它,这样的卡即使收取一点的年费,用户也认为是值得的。即使是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现在也逐渐开始回归到收年费阶段。
我们相信,信用卡市场要提倡的不是“价格战”,而是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战”。